有一位中年人,去牧場遊玩。
他看到一位老農,把餵牛的草料,放到屋檐上,而不是放在地上。
中年人覺得太不合常理了,提出質疑。
老農說:「這種草,品質不夠好,味道也一般,如果放到地上,牛是不想吃的。但是放到屋檐上,牛擡起頭,勉強夠得著,就會努力去吃。」
這就是 「餵牛定律」——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人不會去珍惜;難得的東西,會激發人的欲望,從而加倍珍惜。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智慧,叫「跳起來摘桃子」,把目標任務,放在一定的高度,稍微起跳,能夠得著,從而激發了自己的極大興趣。類似老農餵牛。
一個家庭裏,有的父母,會把孩子需要的東西,放在低處,唾手可得;有的父母,把孩子需要的東西,放在高處,需要努力一點點,才能得到。不同的育兒方式,結果大不一樣。
由此可見,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依靠了父母的三種「高度」。
01
孩子學業有成,依靠父母的「認知的高度」。
讀書,在幼稚園的時候,應該是很好玩的。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就不那麽好玩了。
一堆書,就像一堆索然無味的草料。若是要孩子對書有興趣,那就得提升高度,增加吸重力。
相傳,在 北宋時,文學家蘇洵 ,故意把書藏起來,顯得神神秘秘。
趁著蘇洵外出,兒子蘇軾、蘇轍趕緊把書拿出來,迅速讀完了。
蘇洵用這樣的方法,讓兩個兒子,不知不覺就讀了很多書,一舉成名天下知。
類似的情況,在 唐朝詩人王勃 的少年時期,也有過。
王勃六歲就會寫詩,才思敏捷,被父親王福疇多次點贊。
有一天,父親王福疇感嘆:「為人兒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聽了父親的話,王勃立馬找到當時的名醫曹元,拜師學藝。曹元笑了笑,說:「孩子,學醫是很苦的,也不是一般的人學得會。」
王勃聽了,偏要挑戰自己,因此他一口氣就讀完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原本枯燥無味 的書,到了王勃、蘇洵的家裏,就變得津津有味了。這就是父母對教育的認知很高,也提升了讀書的高度。
多少父母,就知道買書,然後扔給孩子;無休止地說「讀書,去上好大學」,卻不知道改變讀書方法。這顯然是不夠的,要把讀書變成興趣。
通常,讀書多的父母,也能引導孩子多讀書。因為在孩子的眼裏,父母的智慧是無窮的,就像一座金礦,充滿了誘惑力。
想要孩子學業有成,不是說教,而是父母帶頭讀書,尋找讀書的樂趣和方法。
02
孩子行善積德,依靠父母的「獎懲的高度」。
任何一個孩子,天性的善良的,也願意幫助他人。比方說,他小時候會分享食物,給同伴。
但是為什麽很多孩子,慢慢就變壞了呢?還唯利是圖,背後暗算人?
看一個例子:一個女孩,把好吃的東西,給鄰居家的男孩。父母看到了,立馬說「別給他,他常常罵人」。
女孩被父母阻擾了,因此下次遇到男孩,就會變得冷漠了。
其實,男孩總是罵人,是一個壞人。這樣的標簽,是父母認定的,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的。
孩子做善事,得不到父母的認可,還常常被反對。因此,孩子收起了自己的善良。
回到現實,很多孩子做了錯事,父母不會嚴厲懲罰,而是認定「他還是個孩子」。一次次 包容,導致孩子有恃無恐,變壞就開始了。
比方說,孩子把鄰居地裏的西瓜偷走,吃掉了。父母大大方方地賠錢,或者反過來罵鄰居,沒有看管好自己的地。
包容變成縱容之後,孩子就徹底壞了,失去了善惡的判斷和自我約束。
培養一個善良的孩子,需要父母有精準的判斷力,並且明確表示「支持或者反對」。
03
孩子婚姻順利,依靠父母的「三觀的高度」。
為什麽很多家庭,有大齡剩男剩女?這不是天生的。
誰家的孩子,都是渴望愛情的。不願意結婚生子的孩子,是他們沒有好的婚姻觀,或者害怕婚姻。
父母每天都爭鬥,甚至動手。孩子在一旁看著,戰戰兢兢,自然就形成了「扭曲的婚姻觀」。
對於生兒育女,父母總是嘆息:「養大一個孩子好難,要幾十萬,要買房,要彩禮,操碎了心......」無形之中,就給了孩子可怕的育兒觀。
聰明的父母,會增加「結婚生子」方面的吸重力。
帶著孩子,來一場浪漫的旅行,去拍攝婚紗照。去參加一場婚宴。
在育兒的時候,父母總能找到樂趣,把為孩子交學費,陪伴讀書,當成人生中的美好。
對於社會上的負能量,父母能夠遮蔽,然後去靠近正能量。從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積極融入社會的期待。
一個渴望有婚姻的年輕人,他是一定變得很主動,敢於嘗試戀愛,尋找同齡人的有點。因此,他一定會成家立業。
04
這個世界不是不快樂,快樂的人,都願意快樂;不快樂的人,不願意快樂。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恰如其分地給人精神上的刺激,大機率可以夠得著的目標,開啟探索未來之旅,人就會積極向上,抵達一個又一個高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要總是有求必應,更不要強加給予,應該讓孩子「跳起來摘桃子」。
父母的愛,是一種力量,托舉孩子。
父母的愛,也是一種高度,拉扯孩子。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