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1939年,日本人拍攝的江蘇海州古城,破爛的石條路,窮苦的老百姓

2023-12-27圖片

海州(今連雲港海州區)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素有「東海名郡」和「淮海東來第一城」之稱,是連雲港的城市之根和文化之源。

海州古城有東大街、中大街、西大街、西南街、北大街、南大街等主要街道,這些街道的路面多以條石鋪築而成。

本組圖片拍攝於1939年10月至12月間,拍攝者為侵華日軍攝影師加藤和加島。

海州模組屋

海州城裏的主街道,石頭鋪設的路面非常平整,路面也比較幹凈,道路兩旁是一些頗有西式風格的商鋪,這些建築多建於民國初期。

街頭即景

從路邊的高樓上俯瞰海州街市,石條路旁多為兩層商鋪,一條老狗正在街頭漫步。在日寇的鐵蹄下生活,中國人沒有自由,只有日本人和狗不受約束。

商業街

海州的一條商業街,街邊建有多層商鋪,在一家鋪面門前掛著「鑲牙照相放大」的布幌子,不知這兩種不同的行業為何能在一個鋪面裏經營。圖片的右側建築掛著一面膏藥旗,有兩邊鬼子憲兵正在活動。

行人

海州街頭的行人,不少人都戴著軟檐的禮帽,說明那時候這種帽子很流行。有了石條路,下雨天的時候不至於滿腳泥濘了。

電線桿

商鋪門前豎起了高高的電線桿,說明當時的海州已經開始供電,但有資格用電的都是一些達官貴人。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用電燈照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

牛車

一列牛車隊伍走在石條路上,走在前面的是一對父子。這種牛車很笨重,速度很慢,但是在鄉下,卻是農民運輸物資最得力的工具。

對話

一個老婦人正在和坐在路邊的女子對話。身旁不遠處擺放著成摞的鋪板。那時候沒有卷閘門,商鋪的大門都是用門板一塊塊拼接而成的,每天開門和歇業都要裝卸鋪板。

兒童

幾名兒童正在街頭玩耍,一個穿著花夾襖的男孩子手裏拿著一面膏藥旗。日本人為了宣傳所謂的「中日親善」,故意將旗子交給不諳世事的孩童拍照。

橋頭集市

海州城內一座小木橋附近的景象,橋頭兩邊有一些露天商鋪和地攤。小橋上人來人往,一只花狗在旁邊遊蕩。

古董攤

一群人圍在橋頭旁邊的古董地攤前,正在好奇地聽攤主講經。古董攤是一門一直存在的生意,因為世界上永遠有想撿漏的人。

估衣攤

兩個男子圍著一處估衣攤前正在挑選衣服,這些衣服多為七八成新的舊衣服,價格相對比較便宜。攤主是一個戴著袖標的「二鬼子」,不知這些東西是他搶來的還是偷來的。

集市一角

店鋪前撐起白布棚子,用來遮蔽陽光。顧客或扛著面口袋,或拎著老母雞滿載而歸。這裏是大人購物的場所,也是孩子們玩耍的樂園。

頭上功夫

一名頭頂籮筐的男子。無需手扶而能保持平衡著實是一項技能。將東西頂在頭上搬運的習慣在非洲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很常見,印度和南韓也有這樣的情況。

行走

在海州出現這樣的情景,是比較罕見的,這一點從旁邊百姓的神情便能看得出來。在我們國內的北韓族也有這種搬運東西的習慣,圖中頂籮筐的男子是一名北韓族同胞亦未可知。

討價

一名手持笆鬥的女子正在和小販討價還價。女子因為小時候染上天花,導致一臉的麻子。不過從1979年10月25日以後,全世界就再沒有發現一個新的天花病人,這一天也因此被定為「人類天花絕跡日」。

貧民區

石板路邊上的貧民區。這裏居住的多是一些生活拮據的窮苦人,房屋低矮,連腳下的石條路也破爛不堪。

早市

冬日的清晨,石條路邊的小吃店早早開了張,爐竈上的鐵鍋正冒著滾滾熱氣。店鋪前面,放著成籮筐的紅薯,在當年,這是很多窮苦人冬季用以果腹的主食。

出門

裹著小腳的婦人早早出門,沿著坑窪不平的石條路前往菜市,開始為午餐做準備。他手裏拎著一個鍋蓋一樣的器物,不明白做什麽用途。

賣鞋

到了冬天,海州街頭就會出現賣草窩子的人。那時候有很多窮人穿不起棉鞋,這種用草編織的鞋子就成了最理想的替代品,想來60後和70後都還能認識這種東西吧。

石條路邊的一個早餐攤,大木桶裏裝著可口的粉絲湯,桌子上放著調味的醬油和醋,小孩子圍在飯桌前過著眼癮。背著弟弟的女孩子眼睛一直在看著桶中的食物,想吃而又無錢買的無奈心情直接寫在了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