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曾是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卻於1958年被撤職,1970年在監獄中含冤離世,其命運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令人扼腕嘆息。他是如何從貧苦農家子弟成長為才華橫溢的革命戰士,又如何在新中國成立後投身新聞出版事業,成為【南方日報】第一任社長。但是,命運多舛,他最終竟落得冤死獄中的下場。直到1980年,冤案才得以昭雪。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傳奇?讓我們一起探尋這段塵封的歷史。
從貧苦農家到革命戰士
饒彰風,這位從廣東大埔縣茶陽鎮下馬湖村走出的貧苦農民之子,其一生便波瀾壯闊。 1913年5月25日,他的誕生,恰似一粒種子,落入了北洋政府統治下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的土壤之中。然而,正是這樣的環境,孕育了他追求光明與進步的堅韌意誌。
饒彰風的成長之路,是一條布滿荊棘卻又充滿希望的旅程。祖父的書畫熏陶,父親的堅持送讀,為他的心靈播下了文化的種子。 盡管生活的重壓讓他不得不暫時放下書本,投身於農活之中,但知識的渴望如同野火,在心底默默燃燒,透過閱讀【少年先鋒】【精靈】等進步刊物,革命的火花悄然點燃 。
1927年,饒彰風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埔中學,這不僅是對個人努力的肯定,也是村莊的榮耀。在校期間,他的才華如泉湧般展現,不僅在學術上名列前茅,更在文學與體育領域綻放異彩,被譽為「全才」。他以「追光」為筆名,在【民國日報】副刊【黃花】上發表文章,用筆觸探索時代的病痛,呼喚進步的曙光。 這一時期的饒彰風,已從一名普通的農村青年,成長為具有初步革命意識的青年知識分子,其思想的蛻變,如同破繭成蝶,預示著更加廣闊的飛翔空間 。
1930年,饒彰風考入廣州陸地測量學校,但僅三個月後,他便毅然轉向中山大學預科,進而轉入農科。這一選擇,不僅是對知識更深層次的追求,也是內心革命理想的召喚。 在中山大學的日子裏,他如饑似渴地吸收著進步思想的養分,與誌同道合的青年共同創辦了廣東最早的革命文藝刊物【天王星】,用筆尖揭露黑暗,喚醒民眾,為抗日救國運動註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這一系列行動,不僅彰顯了他的才華與勇氣,更為其日後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3年,饒彰風踏上前往上海的旅程,加入左聯,並有幸拜訪魯迅先生 。這一經歷,如同燈塔照亮了他的革命道路,使他的信念更加堅定。兩年後,他重返廣東,以教師的身份為掩護,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同時在西河溪南埠福良學校和梧崗小學傳播抗日思想,開辦婦女夜校,用知識的光芒照亮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1936年,饒彰風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這是他革命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 。加入黨組織後,他不僅在抗日救亡活動的策劃和組織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還利用自己的文化特長,編寫了大量宣傳材料,將抗日的火種播撒到更廣闊的土地上。同事們贊譽他為「才華橫溢的革命戰士」,他的加入,無疑為黨組織增添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統戰宣傳「雙傑」
廣東地區作為抗日鬥爭的重要舞台,見證了無數英勇事跡與智慧光芒的交織 。在這片熱土上,饒彰風以其卓越的統戰才華和堅定的革命信念,成為了抗日烽火中的一顆璀璨明星,其生平事跡如同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展現了一位革命者在動蕩時代中的擔當與奉獻。
饒彰風的革命生涯,是一部關於宣傳與統戰的藝術篇章。 自抗日戰爭深入發展以來,他仿佛一位織網的高手,以宣傳為線,統戰為綱,將廣東乃至華南地區的抗日力量緊密編織在一起 。從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到東江縱隊秘書長,每一個職位的變遷,都是對他能力的認可,更是對他在統一戰線工作中不可或缺作用的肯定。面對日軍的鐵蹄和國民黨政府的消極態度,饒彰風沒有退縮,反而以更加堅定的步伐,穿梭於各民主黨派、愛國人士與華僑同胞之間,用他的智慧與誠意,編織了一張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網路,為華南抗日戰場註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饒彰風被任命為東江縱隊秘書長,這是他統戰才能的又一次昇華。他如同一座橋梁,連線著不同的抗日力量,使它們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在他的精心策劃與推動下,東江縱隊的抗日力量日益壯大,不僅有效打擊了日軍,更為華南抗日戰場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饒彰風的統戰工作,如同一劑強心針,為抗日鬥爭註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與實際支持,展現了他作為革命者的遠見卓識與非凡執行力 。
抗日戰爭的勝利,為饒彰風開啟了新的篇章 。他被派往香港,負責籌辦【正報】、新民主出版社及復刊【華商報】等工作,成為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這一時期的饒彰風,更像是一位文化的播種者,他用筆墨作為武器,繼續在新聞出版領域耕耘,傳播真理,啟迪民心。隨後,他又轉戰新加坡,開展華僑工作,將革命的種子播撒到更廣闊的天地,這不僅是黨組織對他能力的信任,更是對他統戰工作經驗的高度認可。
新中國成立後,饒彰風被任命為【南方日報】第一任社長,並兼任省新聞出版處處長,這是他革命生涯的又一高峰。面對百廢待興的廣州,他如同一位精準的舵手,引領著新聞出版系統這艘大船破浪前行。 他強調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倡導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貼近群眾,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僅提升了媒體的公信力與影響力,更為新中國的意識形態建設築起了堅固的基石 。【南方日報】在他的領導下,迅速成長為華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主串流媒體,成為時代的號角,人民的喉舌。
一生奮鬥遭冤屈,遲來正義慰英靈
1958年,饒彰風因被錯誤地指控犯有「嚴重右傾投降主義、嚴重的地方主義和嚴重的反黨活動性質的錯誤」,遭遇了職業生涯的重大挫折,從中共廣東省委委員、統戰部長和廣東省政協主席的高位,驟然降至連平縣山區擔任書記 。這一變故,對於任何人而言,無疑是沈重的打擊,但饒彰風並未因此沈淪,他的心中始終燃燒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之火。
兩年後,命運之輪悄然轉動,饒彰風被調任至廣東省科委副主任及省文教辦公室副主任,隨即又肩負起廣州外國語學院籌建的重任。那時的瘦狗嶺,荒涼偏僻,基礎設施幾乎空白,辦學條件極其艱苦。面對這片亟待開墾的教育沃土,饒彰風沒有退縮,他以滿腔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親內建領師生,用汗水澆灌希望,將荒蕪之地逐步轉變為生機勃勃的學術殿堂。 他的身先士卒,與師生同甘共苦的精神,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散了困難,也吹暖了人心,極大地鼓舞了全院師生 。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師資緊缺的困境下,饒彰風展現出非凡的膽識與遠見,他不拘一格,大膽啟用了一批雖有外語特長卻背負「右派」帽子的教師,如宋文、麥君素等,這一舉動無疑為學院的教學科研註入了新鮮的活力與可能 。這不僅是對人才的珍視,更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知識的光芒不應因外界的偏見而黯淡。
1965年的中秋節,饒彰風精心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秋同樂晚會,讓來自農村的學生們首次品嘗到了燒鴨、叉燒和廣式月餅, 這份細膩的關懷,不僅讓學子們感受到了節日的溫馨與歡樂,更深層次地,它構建了師生間情感的橋梁,讓愛與溫暖在校園內流淌 。
但是,好景不長,「文革」的風暴席卷而來,饒彰風也未能幸免 。他因過去的「重用牛鬼蛇神」和「招降納叛」等莫須有的罪名遭受殘酷批判與迫害,身陷囹圄,最終於1970年9月12日含冤離世,享年57歲。這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歷史,它提醒我們,即使在追求正義的道路上,也可能會有暫時的偏離與曲折。
幸運的是,正義雖然遲到,但並未缺席。 1980年,隨著國家撥亂反正工作的深入,饒彰風的冤案終得昭雪 。中央紀委和廣東省委先後正式批復,為他恢復名譽,肯定了他為黨和人民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這一刻,雖然無法挽回饒彰風的生命,但至少讓他的英靈得以安息,也讓後人明白,真正的英雄,即使遭受誤解與非議,其光輝亦不會熄滅。
結語
饒彰風的一生,是革命與奉獻的生動寫照。他出身貧寒,卻憑借堅韌不拔之誌,成長為才華橫溢的革命戰士。從筆耕不輟到投身抗日,再到新中國建設,他始終堅守初心,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尤其在新聞出版和教育領域,他的改革與創新,不僅提升了媒體影響力,更為新中國意識形態建設奠定基礎。然而,命運多舛,他遭遇不公,含冤離世。幸而歷史終還其清白,肯定了他的貢獻。饒彰風的故事,是對理想與信念的頌歌,也是對堅持與奉獻的呼喚。對此,你有何感想?歡迎留言評論,共同緬懷這位革命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