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爐火未熄 ,「銅」心未泯,新化手工銅器的「守」藝人

2024-05-06圖片

新化縣孟公鎮離縣城30余公裏,這裏雖比不上縣城的繁華,但歷經明、清至今,這裏卻因打銅技藝而揚名一時。

在兒時的記憶中,在鄉村路上,時不時地傳來銅匠晃動手中響板發出的聲音,這是他們行當的特色「吆喝」。那個時候,時光很慢,只要有村民招呼銅匠,大人小孩都會圍著看半天。看銅匠們打勺子、打銅鎖、在碗底鑿字……

現在,各鄉村基本上已經沒了銅匠的身影,那響板晃動的清脆聲已經寂靜無聲,但那叮叮當當的敲擊聲,呼喚著那日漸遙遠的古老歲月,一直激蕩在我們心頭。

老銅匠堅守老手藝

孟公鎮太陽村的劉錫芬,1950年出生,1964年15歲做起,起先跟著20多歲的彭順先學了半個月就出師,隨後跟哥哥劉錫階做一、二個月後,就一人遊歷四方,在湘西花垣、保靖、龍山等地做銅匠十年左右,隨後到桑植又做了十來年。後來田土下放到戶,因為農忙時要照顧家裏農活,於是回到新化,在新化茅田、水車和隆回等地遊走,到了年過六十,只在家裏做做加工,沒有外出忙活了。

劉錫芬鋪開工具箱生起爐火準備開工。

劉錫芬在結婚用的銅鏡上鏨「天作之合」吉祥語。他說在桑植縣的十余年裏,銅煙鬥打得最多,多的時候一天能做四五套,用老板材料2.5元一套,他出工又出銅就要花到8元一套了。2024年前三個月,他就已經賣出兩套銅煙鬥,現在每套是450元。

孟公鎮金泰村劉崇升,1948年出生,16歲左右隨人學徒。出師後主要在益陽、常德等地營生。現在年紀大了,也就只當孟公逢墟時,在場上擺攤賣點煙鬥、鈴鐺、手圈、銅號角等自制的手工藝品。

劉崇升還保留著1987年3月17日湖南省個體勞動者協會頒發的會員證,證上他的住址是石敖村,後並入金泰村。據他回憶,當年他們石敖村,大部份家庭都會銅匠手藝,可稱得上實打實的「銅匠村」。

劉崇升展示上世紀八十年代湖南省個體勞動者協會的會員證。

劉崇升在孟公鎮場上擺攤售賣自己打制的銅器,撫摸著他打制的兩斤重的銅煙鬥。

孟公鎮坪砥村劉治春,1947年生,其父劉與謀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懷化漵浦搞了十多年銅匠,1958年回來當大隊幹部,就沒在外地營生了。劉治春子承父業,陸續跟父親學過幾個階段,有時六天,有時十余天。又跟孟公鎮的伍開福學過一兩個來月,隨劉宗生也學過一兩個月。1963年,十六七歲的他跟著師傅們循著父親的足跡到懷化漵浦挑擔行腳。

1967年,劉治春開始自己行走四方,也曾到新化南源、吉慶等地幹過,1977年以後在益陽桃江等地行走。1996年在吉首市區擺攤10余年, 2011年開始在自己家裏幹。

劉治春在打制道教法器銅號角。

劉治春檢視道教法器銅號角的打磨程度是否符合要求。

孟公鎮的銅匠師傅們,當年靠手藝一個人養活一家子,收入穩定,相對富裕,頗受尊重,當時可說是農村人羨慕的職業。

銅匠技藝傳承創新

新化的銅匠,行走於各鄉村,不同於鐵匠。鐵匠場所固定,是累活兒,而銅匠是卻手工活,講究個巧字。銅匠師傅的工具一般較精巧,多的是焊接、修補、打磨之類的技術活兒。有時候,主家那些積攢下來的廢棄銅件,在銅匠手裏,做勺子、銅鎖、戒指等,雕鑿了精細的紋飾,經過歲月打磨,成為歷史的經典。

劉崇升就保留著一套傳承了百余年的模具,有制作小孩帽子徽標的、也制作鈴鐺的。這些模具歷經傳承,蘊含著孟公鎮一代代銅匠們的心血和靈魂,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孟公鎮各位銅匠師傅看來,打造各種銅器,學習、傳承、創新一樣都不能少。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已經湮滅了銅匠師傅的身影,那記憶中的叮當敲擊聲,也已寂靜無聲。七旬老人依然在堅守著這片文化陣地,他能堅持多久,老人自己也不知道。只是每一下鍛打,在我們看來漫不經心,卻默默地展示著一個師傅積累數十年的功力。

銅匠匠心彰顯魅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打造一件銅器,銅匠師傅要淬火、焊接、冷卻、敲打,從一件銅片到一件精巧器物,師傅一雙粗糙而又靈巧的手,在大家的眼裏,傾註的除了功夫,還有時間及精神。

新化縣孟公鎮歷代銅匠師傅們始終堅持用工匠精神堅守傳統技藝,銅匠作為新化民間古老的手工技藝,是新化民間獨特的文化符號,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有著一定的作用。

一生一事一匠人,一技一藝一精神。一塊銅板,經過銅匠的千錘百煉,手工做出來的每件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打出的一件銅器,既是對千百年來古人的技藝傳承,也詮釋著銅匠手作靈魂和可貴的工匠精神,在生活舞台上傳遞新化傳統銅匠的匠心精神,傳遞著新化千年歷史的獨特魅力。

在漫長的農耕時期,銅匠師傅們四海為家,流動經營,既給我們童年帶來無限回憶,又給村民們生活帶來種種便捷。幾十年的鉆研和琢磨,孟公鎮劉錫芬、劉崇升、劉治春等銅匠師傅們的「手藝」都爐火純青,用銅打制出來的銅器,不僅是一種生活用具,更是一件件收藏品。

劉錫芬在為村民磨剪刀。

劉錫芬在為村民磨剪刀。他不止會小手藝,那種能裝十來斤水的大銅壺也會打,但也只在桑植縣打過,也只打過二三十只。打這麽大的銅壺要兩天,工價要20元。起先也不會,桑植一個公社書記要,就按他要求打了一把,後來也就有人找他打銅壺了。

劉崇升在孟公鎮場上擺攤售賣自己打制的銅器,撫摸著他打制的兩斤重的銅煙鬥。他說當年他打制煙鬥收費與劉錫芬不同,他是按成品斤兩收費,主家出銅八毛一兩,他出銅一元一兩,多重就收多少錢。

劉錫芬為村民在碗底鏨字。

劉錫芬為村民在碗底鏨字,只見他一邊敲,一邊挪動鏨子,鏨子尖尖的一頭在瓷碗底部緩緩移動,片刻間,碗底就打擊出了一個個細點,小點連起來竟變成了一個神奇的的漢字,宛如當年蒼頡造字,靈動鮮活。鏨幾個字,是我們前輩惜物愛物的佐證。

文/圖 黎明明 楊尚勤 曾斌初 何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