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峨嵋山、樂山大佛——世界遺產的遊歷與情懷

2024-10-24圖片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反正當時年齡不大,一句話深深地刻進腦海中。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這四個以山為特征的地方為什麽要以「秀」、「幽」、「險」、「雄」來形容、比喻?

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時期,是計劃經濟時代。那時,要想以旅遊為目的出行,連想都沒有想過,不是不想,是根本想不到,而且也不可能,除非出差到外地,有時間隨便看看,通常不會專程到外地去耍。加上那時還小,只能在腦子裏瞎琢磨這個問題。

一聲「中國以後以發展經濟為主」的聲音,震動了中國社會。我得以和一幫同代人搭上時代的列車,第一時間段進入了大學,一個全新的視覺在悄然開啟。最沒想到的是行動的自由,當然是在以經濟為前提的條件下,讓我們敢想,並且敢於行動起來的機會來了。

在大學裏,放暑假的時候,第一個想去的地方就是峨嵋山,我們還真的出發了。
坐著火車到了成都,然後轉車去了峨嵋。
我和幾個朋友、同學開始了峨嵋山的登山行程。
峨嵋山有兩條路線,為了更好地領略這裏的風光,我們選擇從前山上山,從後山下山。因為從後山下山,路程更近。
我們的行程從報國寺開始。

當年遊峨嵋山時拍攝的照片,去掉了人物

報國寺,始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1619),清代多次重建、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禦題「報國寺」匾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多次維修、擴建。得以保存下來。

峨嵋山,我琢磨著這個「秀」字,山和「秀」連在一起,從何理解?

而我們當時去峨嵋山需要觀看的主要三點:日出、佛光、雲海。峨嵋山頂不像現在這樣,金頂上面修了很多的景觀。
我們從報國寺出發,在清音閣就往前山的方向上行了。
清音閣處在前山與後山的分界點。向右走就是後山,向左轉就是前山的方向,前山到達山頂的路程要遠些,沒途景點要多一些。
清音閣是峨眉山中的八大寺廟之一,據說是唐僖宗年間慧通禪師修建,唐時叫牛心寺,唐僖宗時,改為臥雲寺;明朝改為清音閣,此名延續至今。期間還改名「接王亭」。
歷史上清音閣多次失火,現在的清音閣為1917年後重修。
因為清音閣處在一個重要的道路交叉點上,同時清音閣修在峨眉山兩大水系——黑龍江和白龍江之間的山梁上,所以清音閣具有特殊的意義。
我們也曾在這裏拍照。

當年行走峨嵋山拍照圖,去掉了人物

現在拍的峨嵋山旅行圖

發兩張對比圖。

和朋友、同學爬山是愉快的,沿途就一些景點和風景講著一些話題。經過一線天時,第一次看見山裏的一線天是什麽樣子,也知道這一線天的來歷了,還真是「一線天」。在行走間,路從兩山之間穿過,山與山相隔很近,從路這邊往前看去,從上到下一條縫,路那邊就是天,日光從縫隙中穿過,這就是一線天了。這大自然真是奇特。(後來,走的地方多了,爬過的山多了,有的地方的「一線天」比這險要多了。)

與朋友在峨嵋山一線天 與朋友在峨嵋山一線天

山裏有突兀的巖石,有險峻的崖壁,有讓人心驚肉跳的懸崖。雖然有山路,但有些地方的路,險得用今天的話來說,不完全叫「路」。
這麽險的山,還稱為「秀」?

體會「峨嵋山的「秀」,是後來旅遊的地方多了,去的山多了,山與山比較,多種形態與多種方面的比較,才體味出峨嵋山的「秀」。
這有多種因素。有文化、歷史、植被、山形,人文、地理、所處的方位,基礎海拔,平原、高原、是否與山脈連成一體,是否相對獨立等等因素綜合考慮。

此外,相對城市來說,山裏見得最多的是植物。綠色的植物給人的感受是舒適。
爬山是有點累,但不是想象的那麽累,來自重慶的我,重慶山城,出門爬坡上坎是常事。
第一天到達峨嵋山的時間不早了,已經是下午,爬了一段山路,我們就選擇住宿在洪椿坪。

洪椿坪,位於山腰。是一座佛教寺廟。洪椿坪上的洪椿寺,最早建於宋代,明代續建,清毀於大火,又重建。
因為門外有洪椿樹,所以起名洪椿坪。
我們辦好了入住手續,沿著寺廟外圍轉了一圈,算是看看周邊的風景及環境。寺廟周邊被植被環繞。
因為也累了,沒有再多轉。吃了飯,天很快就黑了。雖然山裏比城裏涼快,但這寺廟四合院裏住進了這麽多的人,還是有些熱哈。

寺廟裏一個四合院,木質的四合院樓房,我們住在二樓,一個不大的房間,剛好放下四張單人床。比大學寢室裏的木質床還要簡易。我們去時人還不算多,每個人睡一張床。(我們假期完畢回校後,同寢室的同學說,他們去時人很多,四個人睡一張床。我驚訝地說:四人個那叫睡嗎?只能叫半躺。同學認同。)
那時條件有限,有住的地方就不錯了,晚上房間悶熱,蚊子又多,幾乎沒有怎麽睡著。但躺在床上,放松疲勞的身體,也還是達到了目的。

第二天一早,我們早餐後就出發,往山頂沖刺。
洪椿坪出來,我們上山的路線是:九十九道拐、九老洞、仙峰寺、遇仙寺、九嶺崗、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臥雲庵到山頂。
一路上山,越向上走,山中霧氣越重,我們並不是一直在陽光的照射下。在不少的地段,明顯地感覺被潮氣包裹著,在有些地段還能看見霧氣的升騰與變化。
讓人震憾的是,我們在路途中看見雲團的聚集、移動、變化,山下的景物時隱時現,在雲團、雲層的變化與移動中,雲層縫隙與空隙中的景象都不一樣。雲團、雲層的變化,最後竟然真的演化成了厚厚的白色的雲海,像棉花一樣松軟的、厚厚雲海將山下的一切的阻隔了。

當年遊峨嵋山時,用機械相機拍的峨嵋山雲海

我們站在山上,在雲層之上與天共存,那種空靈、悠遠、絕世、絕塵、甚至升騰、飛升的感覺簡直無與倫比。能否在這雲海之上自由地狂奔,任意地日行八萬裏;像西遊記裏的孫悟空,一個筋鬥翻出十萬八千裏?如果真能,那叫一個絕!
嗨,突然覺得那個思維的胡亂奔騰也是一種享受。不是在特殊的場景裏,有些東西是體會不到、感受不到的。真想在這與奇妙的大自然共存、永存。
沒有雲的時候,在山上往下看,山下的一切清晰可見,所見的一切,又都是那樣渺小,渺小到不足為道。這是一種什麽感覺?這種感覺也深深地留存了我的記憶中,

人生第一次在這峨嵋山上的感受,叫什麽呢?大自然的感化?奇妙的景色中的出現的幻象?

因為出發早,到達山頂大概是中午一點過吧,我們在山頂吃了中飯。下午就在山頂附近轉。那時的山頂位置在舍身崖這平行的地方,這裏就是最高的地方了。比現在的金頂低一個層級。
這裏有一棟大房子,裏面就是住宿點。一個大房間放著很多的單人床,因為房間大,中間留有過道,不分男女,一人一張床。
這與那時長江上航行的客船一樣,只是客船分為幾等艙而已。
我們去山頂四周閑轉,當然山上不是平坦的,山路還不少,通向不同的方向,就在一面坡上,小而窄的山路也在這些地方繞著彎,這應該是遊人在這裏轉出的路吧,亦或是僧人們走出來的路,現在走的人多了,又生出新的路。
第二天早上,天不亮,我們就在山上,面向東方等著看日出。住宿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什麽地方看日出最合適。其實,峨嵋山上那麽寬,看日出的地方那麽大,不存在看不到。

「東方顯出了魚肚白」,用一句小時候從書上看來的語句,描寫日出前的情景。
太陽還沒有出來的時候,東方的山邊天際出現了紅色,紅色的面積越來越大,顏色由淺入深。
當太陽從山的頂端冒出頭來的時候,那種鮮紅、通透的圓球由弧線至幾分之一,幾分之二、幾分之三的冒出,又到半個紅球,大半個紅球,再到整個紅球冒出山頂的過程,令人興奮、激動。
我們表面雖然沒有大驚小怪的大呼小叫,面對山頂與天際逐漸地明亮到越來越亮的過程,還是在心裏大驚小怪的,周邊有人在不斷的大呼小叫,歡呼、雀躍,這種氣氛讓金頂一片歡騰。
……

午後,我們早早地在舍身崖附近等著,在這裏等著看佛光。這一年這個時節,來峨嵋山的人不算多,有些人是頭天看了佛光,第二天等著看日出,看完日出就下山了。而通常從山下上山看佛光的人,這個時間段不一定能趕到。當然,也不排除有人認為佛光不容易看到,就下山了。總之,留在這裏等著看佛光的人並不多。
舍身崖還沒有修欄桿,午後,我們幾個人就執著地在舍身崖那個地方坐著,有十來個人站在旁邊,我已經忘記了時間大概是兩點過還是四點過,大概就是這個時間段。
舍身崖已經有二十來個人。
大家不敢往前面擠,沒有欄桿,又只有那個地方才能看到。也不確定什麽時候佛光出現,也不知道佛光是否會出現。佛光不是天天出現的,這得碰運氣。大家都這樣等著,其他人離我們五米到十米的距離站著。

我們就一直趴 在舍身崖那個地方,頭向懸崖下看著。下面漂浮著薄霧,一片朦朧。隨著雲霧的聚散,山下的景物時隱時現。到後來就看不到山下的景物了。薄霧蓋住了下面的一切。我們執著地期待著,沒有退縮的念頭。

突然,不知道怎麽一個過程,一個圓環出現我們眼前,我們幾個人剛好趴 的位置就是最佳位置,我們幾個人都出現在佛光中,這下,我們就興奮了,這可是難得一見的佛光,我們幾個都情不自禁的叫起來,並且對著下面的佛光招手,圓形的佛光就像一面鏡子,外面是一圈霧組成的圓環,裏面是薄霧組成的鏡面,我們幾個人同時出現在鏡面裏,鏡面裏面出現的影像就像我們面對鏡子一樣,真是神奇。

旁邊的遊客看見我們的興奮勁兒,也興奮並且著急地說:「讓我們也看看吧!」「讓我們也看看吧!」大家都知道佛光出現的時間很短,是的,我們也應該讓他們看看。

於是,我們仍然趴在地上快速地往後退(如果突然站起,重心不穩向前一個踉蹌,就會掉下懸崖)然後起來,把位置留給他們,有幾個遊客上前去了我們趴 著的地方,我們聽見了他們的歡呼聲,感到高興。

為什麽巍峨山的佛光叫「佛光」不叫其他的名稱呢?
後來知道,峨嵋山佛光也叫「峨嵋寶光」,佛光也叫「攝身光」。

全國不少地方都出現過佛光。如:黃山、泰山、廬山、太白山、清水巖等地。

按照科學方法解釋,佛光是一種光學現象。佛光的出現,需要符合多種條件,中國的寺廟大多修建在高山峻嶺中,這些地方具備佛光出現的綜合條件吧。

至於為什麽叫峨嵋山的佛光,知道並稱其為佛光的是絕大多數人,而其他地方的佛光名稱也稱為「佛光」。
這裏不做過多的考證,也無從考證。

在此,將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對峨嵋山——樂山大佛的評價放在下面,能夠對有同樣想法的人們有所提示:

公元一世紀,在四川省峨嵋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他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澱,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崖上雕琢出來的,俯瞰著三江交匯之所。佛像身高71公尺,堪稱世界之最。峨嵋山還以其物種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副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也就是說,佛教從一世紀傳入中國,峨嵋山也在第一時間段就有了佛教寺廟。

佛光是佛教用語,佛教認為佛光是菩薩頭輪放射出來的光芒。

現在的金頂真是金頂了,雖然山頂還是難得遇到天氣晴好,陽光燦爛的日子,但有特有的內涵與景觀。

有金殿,金佛、有大殿、有多種景觀。如果拍照,每個角度照出去,都是一幅美圖。

我後來多次去,雖沒有遇到陽光燦爛的日子,但也有拍下獨特、奇妙的照片的時候。

一張雲海照片,讓人欣喜。雲層分成了多個層次。

在上下都是陰雲彌漫的畫面上,中間一層色彩艷麗的天象,藍天、白雲,還現出太陽光映照出的粉紅色的雲海,而與天相接之處,不知道那是遠處的雪山,還是雲海?那種變化的雲與山勢真是美輪美奐。

峨嵋山曾是佛教與道教共存之地,後因為種種因素,被佛教取代。

峨眉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之一。

峨嵋山除了宗教文化以外,還有武術文化。著名的峨眉派武術發源於此,時間久遠,稱為峨眉武術。

此外,峨眉山茶史及其茶文化也是峨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份。

因為峨嵋山特殊的歷史文化,也形成了另一個文化因素。詩詞文化與各種名人的故事與傳說。

如唐代詩人李白寫的兩首關於峨嵋山的詩: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登峨眉山】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淩白日。

還有李白與萬年寺青蛙池的傳說:據說唐代詩人李白在這個池邊聽僧人廣浚彈琴,於是李白寫了詩【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我們下山也在萬年寺停留。下山走的後山,從接引殿、雷洞坪、洗象祠到萬年寺,

當年遊歷萬年寺的黑白照片,保留景物在此

萬年寺青蛙池,據說唐代詩人李白在這個池邊聽僧人廣浚彈琴,於是李白寫了詩【聽蜀僧浚彈琴】

萬年寺金鐘,李白【聽蜀僧浚彈琴】詩中提到的「鐘」

萬年寺,峨嵋山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相傳漢代這裏就有禮佛處。東晉建立普賢寺,歷經多代,到明代萬歷二十八年(1600)重修時,神宗賜額"聖壽萬年寺",沿用至今。

現在也能夠看到萬年寺青蛙池。這當然是重修的。

也能看到李白詩中提到的「鐘」,當然,這個鐘是現在修的。

當時人們傳說的是:峨嵋山有四絕,日出、佛光、雲海、雨水。最後一個是說,到峨嵋山淋了雨有福。

我們下山時,真的淋到了雨。開心的我們,此次峨嵋山之行,峨嵋四絕都領教了,此行真值!

峨嵋山——樂山大佛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截止2023年底以前,中國被列入的57項世界遺產中,峨嵋山——樂山大佛是中國世界遺產其中四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之一。

此行程,我們也去了樂山大佛景區
樂山大佛景區離峨嵋山並不是很遠。

當時瀏覽樂山大佛應該是兩種遊覽方式吧,同時既可到達大佛陸上景區,即進到大佛腳下,又可以上船在水上遊覽樂山大佛。從現在我保留的當初用135機械相機照的照片看,我們既有水上照的大佛全景圖,又有大佛腳下照的照片。
現在樂山也是陸上、水上都可以瀏覽樂山大佛,但是分別收取遊覽費用。

樂山大佛位於三江(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交匯處。

如果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說:樂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看看兩張圖。當時我們用135機械相機照的照片,可以看到樂山大佛和睡佛的樣貌。

當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山也是一尊睡佛。若幹年後,看見一個攝影師拍出的睡佛圖,比較我們的圖,我們才意識到。

去掉人像的背景睡佛圖

當年遊樂山大佛的照片,去掉人像的背景睡佛圖

現在,當然,我們又去了若幹次峨嵋山和樂山。我也沒有想到我的工作地點距離這兩處景點並不是很遠了。現在高鐵也通了,想去隨時都可以去。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通高71公尺。
這座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像,面向三江匯合處的寬闊江域,正襟危坐,氣勢磅礴。

陸地上遊覽樂山大佛,從山上的遊覽中心大門處進去,沿著大佛頭像旁邊石壁上開鑿的路往下走,沿途中就能把大佛的全身都看到,同時有不同的拍照點,可以從不同角度拍到大佛的頭像、半身像,大半身像……
直到山腳,也就是到了大佛腳下,也是三江之一的岷江邊。在這裏,往外數三條江流,依次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
然後,從一條路遊覽再出大佛景區的這個部份,遊覽其他地方。人流從一個方向進,另一個方向出。

睡佛與坐佛其實就是一個整體,坐佛前面的三江匯流,增加了坐佛與睡佛的氣勢與神秘。要站在遠處才能看見睡佛的全貌,同時,需要人為保護大佛,大佛兩邊的路一堵上,人就下不去了。

樂山大佛坐佛位於睡佛的胸部,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淩雲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組成。
整個樂山大佛景區就包括了大佛坐佛,睡佛所涉及相鄰的山、靈寶塔、烏尤寺、淩雲寺、嘉定坊等自然景觀和這些景觀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

真心佩服當時設計、修建坐佛與整個山型融為一個整體的的前輩們的智慧與格局。
他們巧妙地將自然美與人工元素結合在一起。

1956年8月16日,樂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3日,樂山大佛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自然和文化雙遺產。

峨嵋山和樂山大佛都是巧妙地將自然美與人工元素結合在一起的美景。

現在,要想到峨嵋山——樂山大佛旅遊,或朝聖,是相當便捷的。有高鐵,樂山與峨嵋山都有高鐵站。如果自由行,坐高鐵到峨嵋山下車,隔壁就是汽車站,汽車可以載著遊客去任何一個景點,峨嵋山的景點較多,時間充足可以選擇自由行,上山也有索道,方便多了。當然,索道不會直達金頂,還是要走一段路的,這一段路就可以讓遊人增加峨嵋山遊的體驗。

如果時間緊,從成都過去,可以參加旅行社峨嵋-樂山兩日遊。還有峨嵋一日遊。

也可以從外地直接參加旅行社的峨嵋——樂山大佛遊。

現在出行方便多了,峨嵋山、樂山也有了很多變化。我自己有空閑時間時,想出行,說走就可以走了。

註:圖中的黑白照片均為四十多年前,遊峨嵋山時用機械相機拍攝的,有的照片去掉了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