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甘快看】隴人相丨莊浪「守藝人」:刀筆生花 讓枯木逢「春」

2024-03-13圖片

一木一春秋,一木一浮生。木雕,是木制品中最具形之美、器之味的工藝品,是傳統文化之瑰寶,有著「非遺之花」的美譽。雖歷經數千年,但木雕這門古老的手藝仍然以其獨具魅力的匠造,裝點著人們的生活。雕琢,依舊傳達著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丁合,是平涼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雕傳承人,在木雕行業已經整整浸潤了三十多年,自小受父親的影響,一直喜愛鉆研木雕這門手藝,他的生活裏除了木頭還是木頭。

「主要做的就是木雕,畫桌、方桌、圈椅、燈壁燈這些,第一批活得到了村裏人的交口稱贊,為我樹立了信心。這個手藝也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再加上我自己的愛好,所以喜歡鉆研,不懂的就看書、學習、摸索及想象。」李丁合說。

隆冬的早晨,暖陽初升。李丁合來到自家後院,開啟刨床機,開始了一天的創作。

伴隨著轟鳴的機器聲,一張張凹凸不平的木板在機器的切割下變得規則平整,李丁合每次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料。從蓋房到制作傳統家具,對於每一塊木料,他都慧心巧思、成竹在胸,發揮它們最大的價值,將它們的生命用另一種鮮活的形式延續下去。「一塊木頭拿在手裏,我腦海中就可以浮現出它成品的樣子。」

打初稿時,一支普通的鉛筆捏在手中,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白紙上,馳騁出崢嶸傳奇。將所有的靈感與構思變成手繪圖紙,印在木板上,雕刻的準備工作才算就緒。

李丁合說,「圖案畫成之後,就是雕刻了,刻刀有半圓、全圓、平刀、立刀、鏟刀、斜刀,大的小的,總共八十多把,各種各樣的作品就是在這些刻刀的相互合作中從木頭中‘取’出來的。」

眼準手穩、錘錘有力、刀刀見效,李丁合如同「武林高手」馳騁於江湖之中一般得心應手。分層次、觀遠近、看高低、分塊面,打坯對於塑造整體造型起著關鍵性作用,也決定著一件木雕作品的成敗,必須循序漸進,不得急於求成。

「第一道工序是打坯,根據設計圖樣用刻刀雕刻出大致形狀;第二個工序是修光,就是在粗坯的基礎上精細雕刻,需要特別小心,一刀錯,全盤輸;修光完畢之後就是打磨了,刨光打磨之後刻上字,一個作品就完成了。」李丁合介紹。

木頭為紙,刀為筆。百轉千回的思量,一刀一刻地落下,木質的清香中,沈屑飄濺,一把刻刀在木頭上自如地遊走。刀刀合縫,更深藏設計全域的慧心。「這些東西都是榫卯結構,沒有用一顆釘子,沒有用膠粘,包括槽、大卯、小卯、燕尾式卯、對角卯、尖卯主體上都是純手工。」

各種形態的刻刀,在木頭上雕刻力度的不同,使木頭上折射面發生變化,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造型,讓每一幅作品,既有巧奪天工的張揚,也有不起眼的熨帖自然,不動聲色地呈現出最佳的透視效果。

木雕燒錄著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家族夢想,在李丁合看來,這是一門很寶貴的手藝,寒來暑往、日出日落,他一直在圖案的創作中思考。「設計圖樣的時候,就是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自己對於美好的感知進行創造,需要大量的思考。雕刻的時候需要註意力集中,費眼費神,正因為制作成品很難,所以才有意義。」

時光走筆,歲月成章。一把刻刀,一段木頭,李丁合用作品記錄著世間萬物的美輪美奐,而一件件作品,也在他的精雕細刻中被賦予深厚的寓意。「【鶴荷如意】裏面有四句話,水中荷花白鶴在,和合如意帶富貴,祥雲中間一點紅,祖祖輩輩不受窮。」

李丁合說,「作為市級非遺傳承人,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雕刻這門手藝,把咱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這門古老的工藝流傳下去,把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從一張張粗獷的木板到一件件蘊含百樣故事的木雕作品,在一刀一劃中,李丁合與木雕的光陰故事將會在更多年輕的血液中上演。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孫珩力 通訊員 李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