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環城西路二十號工作室】
正值春日,浙江台州天台國清寺,此前千年隋梅綻放,引來市民和遊客徜徉花海、拍照打卡。梅園裏,隋塔、隋寺與朵朵梅花交相輝映,爭奇鬥艷的花兒,生機盎然,令人陶醉,正是尋芳好時節。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詩。有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鐘靈毓秀,頤養性靈,乃天地間一妙境。作為「山嶽之神秀者」,時光輪轉,四季輪回,天台山中唯晨鐘暮鼓,桑禪與共。國清寺便位於這天台山南麓的深山之中,五座山峰環繞,雙澗回瀾。
圖為天台山風光(竇皓 攝)
從隋代走來的國清寺,在渺遠與厚樸間撫慰人心,去過的人無一不被它的美所震撼。不禁要問,天台山國清寺美在何處?
(一)
國清寺之美,美在寺外山水。
林壑幽深,草木蔥蘢,飛瀑清流,聲名久遠。正所謂一半山水一半禪,國清寺自然也離不開天台山的山水風光。去不厭的國清寺,單是寺外美景就足夠令人心馳神往。
走入天台山,如同漫步在唐詩宋詞裏的山河秘境。「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寄托著李白對這片神奇山水的向往。「穿松渡雙澗,宮殿五峰圍」,是宋人夏竦的詠嘆。
一步一景,靈氣十足,國清寺和那安靜從容的一方山水,隨四季時序輪轉,景致各不同。
春天,天台山是被春風無意打翻了的調色盤,一片姹紫嫣紅。鮮紅的山茶花,淡綠的茶園,還有五月盛放的天台山華頂雲錦杜鵑……綻放的杜鵑花,綿延百裏,燦若煙霞,吸引著慕名而來的「賞花客」。
夏天,天台山像一首田園詩,熟透了的濃綠遍布山野。池中荷花開,青苔滿石階,到處是勃勃生機。「梅子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梅雨季的國清寺,黃墻水霧彌漫,清澈的山澗,響起陣陣鳥啼。
圖為國清寺一角(竇皓 攝)
稻子熟,柿子紅,國清寺的秋最顯不同。伴著飄香的金桂,大片金黃色的水稻田裏,村民開始了秋收。晨光熹微,樹下的僧人揮著掃帚;古橋階上,扛著鋤頭的村民悄然經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僧人們把割上來的稻子鋪在席子上,於院中晾曬。禪境寺中,泛黃竹筐裏是滿堆的稻谷。農禪並重,恰是這寺中千年來的傳統。
雪花飄落,冬日的天台山中,是更顯清秀的國清寺。蔚為奇觀的冰瀑,銀裝素裹的樹木……寺廟悠遠沈靜的禪香中,一縷臘梅的清甜香氣,和著冰清的雪花,愈發沁人心脾。黃瓣臘梅星星點點,和佛堂的黃燈、寺院的黃墻,熏暖了整座山。
(二)
國清寺之美,美在建築風格。
隨山而就,依勢而造,層層遞高,國清寺按四條南北軸線布列六百多間古建築。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年間奉敕重修,為清早期的官式建築。建築師葛如亮稱國清寺「輕松自在,不拘不羈」,是他處森嚴寶剎少見的靈活設計。
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古寺中別具一格:五進式南北向院落組成,彼此間由階梯和廊道相連。院落大小形態不一,有的開闊堂皇,有的僅數尺見方。矮墻、花窗、遊廊……置身其間,仿佛行進於隋代的古畫中,錯落有致,移步易景。
國清寺由南向北,原本的石徑擴寬成了國清路,寺周仍用條石鋪設,古意盎然。
首當其沖的是位於國清寺外隋塔,這是國清寺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隋開皇年間,是隋煬帝為智者大師建的報恩塔,於清代重新修茸。磚砌塔壁,內為空心,因遭火焚,檐鬥拱已經消失,形成四周空洞,然而塔身歷經多次火災依然屹立不倒。
走過寒拾亭,踏過山澗上的豐幹橋,國清寺的隋代古剎照壁映入眼簾。黃色的墻壁南面上書趙樸初先生所書的四個大字「隋代古剎」。
圖為國清寺觀音殿(竇皓 攝)
照壁處左轉,便是國清寺的山門。這是國清寺建築最為靈巧的一筆,與一般寺院山門面南不同,國清寺山門面東。山門面東,一寓「紫氣東來」之意,二為智者大師初修之地佛隴山在國清寺的東邊,有不忘祖恩之義。
此外,山門懸一匾額「國清講寺」。山寺的歷史與景觀,恰似其楹聯所書:古剎著域中,創六代盛三唐,宗風遠播;名山傳海外,倚五峰臨二澗,勝跡長新。
(三)
國清寺之美,美在人文詩意。
「寺若成,國即清」,國清寺之名源此偈語。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的國清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晉王楊廣命司馬王弘,依智者大師繪制的藍圖親自督造。
國清寺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譽。隋唐之際,國清寺便已聞名華夏,與南京棲霞寺、山東靈巖寺、湖北玉泉寺,並稱天下寺院四絕。難怪李白有詩雲: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
這裏吸引著眾多的得道高僧,寺中還保存著許多高僧的法師像。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邃學法,回國後在日本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這裏讓歷代文人雅士慕名而來,留下不朽名篇。王羲之獨筆的「鵝」字的半塊真跡於鹹豐九年在天台山華頂峰被發現,天台書法家曹掄選經7年摹寫,補為全壁,並移碑於此。國清寺中還藏有柳公權題寫的「大中國清之寺」,放生池亦有董其昌的墨寶「魚樂國」石碑。
圖為國清寺(竇皓 攝)
這裏文化遺產豐厚,更是一處文化名片。書法碑刻外,「和合文化」也發源於此。清朝雍正年間,皇帝敕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和合二仙」名揚天下。寒山手持荷花,與「和」諧音,拾得手捧圓盒,與「合」諧音,傳達著「身心和合、人際和合、天人和合」的精神,二人所在的天台山也被視作中華和合文化聖地。
歷史上他們的著名對話便發生於此: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行走台州,和合之美在當地的城市建設中隨處可見,和合文化地標與城市的人文氣質密切聯結,人與城市和諧相處、和合共生。
(四)
國清寺之美,美在千年隋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到了早春二三月,乍暖還寒,國清寺隋梅如約開放。遠道而來的遊客,只為赴隋梅的千年之約,一睹驚鴻盛世顏。
在大雄寶殿右側,一株古梅靜靜相依,不急不躁半倚斜靠院墻之上。古幹虬枝,大可合抱,冠蓋丈余,蒼勁有力,枝幹如藤,花開白色,相傳是該寺隋代僧人章安大師手植,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是國內最古老的五大古梅之一。
關於隋梅,一個流傳至今的故事,為此平添了幾分神話色彩。
相傳一千多年前,有一對楊姓夫妻生有一女,取名「梅女」,聰明伶俐,刺繡手藝非凡。一個不學無術的刁少爺仗勢要挾梅女以身相許,梅女便改扮男裝到國清寺暫避。臨行前,梅父將一包梅核交給梅女,要她種植寺中,留芳異地。到國清寺後,章安法師見梅女聰慧,就讓她協助整理經書著作。
圖為國清寺內盛開的花兒(竇皓 攝)
回家前,梅女向章安法師獻上繡在白色緞子上的【法華經】和一包梅核。章安法師把梅核埋在寺右的花壇裏,不幾年,梅樹越長越茂,每到早春,疏枝橫斜,香滿古剎。
上世紀70年代古剎重修,當時已經瀕臨枯死的隋梅枯木回春,次幹抽出新枝。此後冬時,花滿枝頭,一樹繁花如雪。現在隋梅年年花繁葉茂,更有梅果供人品嘗。
「前生應是明月,幾時修到梅花」,國清寺之美,亦是在此。
國清寺不收門票,名聲遠揚但又不人聲鼎沸。古樸的建築風格,悠久的歷史文化,加上清幽的環境融合而成獨特文化基因,都給這裏增添了別樣的意境:國清寺,讓人來了便不想離開。(參與采寫:謝穎)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環城西路二十號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