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通天教主」王瑤卿

2024-01-28圖片

王瑤卿1881年 出生於北京,自幼受家庭的藝術熏陶,9歲從田寶琳(陳德霖之師)學青衣。後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向崇富貴學武功,再從謝雙壽、張芷荃、杜蝶雲等習青衣和刀馬旦,並得到錢金福指教了把子功。

王瑤卿、王鳳卿兄弟二人與母親

1894年王瑤卿年僅14歲便借三慶班的台,演出了劇目【祭塔】,因此嶄露頭角。後與裘桂仙(裘盛戎之父)、鮑吉祥、時慧寶等人同搭陳丹桂的「小鴻奎」班。名旦「萬盞燈」李紫珊亦搭此班演出,李紫珊將拿手戲【虹霓關】傳授了王瑤卿,王也因此戲而唱紅,有了小名氣。「同光十三絕」的時小福非常器重他,主動為其改正唱腔、糾正身段,並把自己的傑作【汾河灣】傳授於他。

王瑤卿

王瑤卿16歲進入「福壽班」,17歲因「倒倉」輟演,18歲嗓音復原,二次進入「福壽班」,在班中陳德霖為了提攜後進,常把自己的主角戲讓給他演,並陪其演配角。

王瑤卿21歲三進「福壽班」,兼演青衣、刀馬旦之戲,並對【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等本戲,大膽地進行了革新嘗試。

王瑤卿【十三妹】

1902年王瑤卿經陳德霖、余玉琴介紹,進宮補去世的時小福之差,當了供奉。從此常與譚鑫培、楊小樓、汪笑儂等合作演出。

1905年王瑤卿入「同慶班」與譚鑫培長期合作,常演劇目有:【南天門】【汾河灣】【桑園寄子】【寶蓮燈】【禦碑亭】【四郎探母】【法門寺】【珠簾寨】等戲。

王瑤卿劇照

王瑤卿劇照

1909年王瑤卿自己挑班,演出於東安市場的「丹桂園」,改變了以往生行領銜的局面,王瑤卿在此期間,上演了經他整理重排的【五彩輿】【庚娘】等劇。

王瑤卿劇照

王瑤卿劇照

1911年辛亥革命,王瑤卿 與二弟王鳳卿演出於「中和園」,在此期間,因嗓音漸退,王瑤卿 多側重於演刀馬旦和花旦戲,整理和新編的【雁門關】【金猛關】【樊江關】【得意緣】【萬裏緣】【馬上緣】【琵琶緣】【荀灌娘】【木蘭從軍】【天香慶節】【江南捷】【穆柯寨】【棋盤山】【天河配】【乾坤福壽鏡】【十三妹】等展獻給觀眾。

王瑤卿【雁門關】飾蕭太後

王瑤卿與弟弟王鳳卿演出【四郎探母】

王瑤卿(左)與梅蘭芳

1926年王瑤卿最後一次到上海演出。

王瑤卿由於過分的勞累,嗓子過早地毀了,此後因嗓音關系,不便再繼續登台,便立意潛心傳藝。

王瑤卿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教學

王瑤卿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任教

王瑤卿

王瑤卿與程研秋(前左)以及弟子王吟秋

1949年王瑤卿被任命為戲曲改進委員會委員、戲曲實驗學校教授,1951年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

1954年王瑤卿因患腦溢血癥病逝。文化部為他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

王瑤卿為京劇培養了眾多的人才,他打破不收女弟子的陳規。另外,四大名旦也都曾在他的門下受業。王瑤卿不僅青衣、刀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亂不擋,藝術上博大精深,他所創造的「王派」,是京劇旦角藝術的基本流派。王瑤卿首先突破了京劇界多年來的陳規舊念,把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點融匯起來,創出「花衫」這一行當,給京劇中的旦角開辟了廣闊的新道路,同時也促進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的發展。

由於王瑤卿先生的弟子及傳人在梨園行中眾多且分布廣泛,因此得到了「通天教主」的美譽。

王瑤卿門徒極眾,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之外,在王門女弟子中,是新艷秋、王玉蓉、謝銳青等。繼承王瑤卿藝術最全面的有趙桐珊、劉秀榮,嗣子幼卿、女鐵瑛,皆能繼承王派藝術。晚輩請教的還有徐碧雲、趙桐珊(芙蓉草)、朱琴心、王吟秋等人。

王瑤卿與程玉菁、王玉蓉

王瑤卿對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不但根據其四人發音、表演、特長的不同而分別培養成為各自的流派創始者,而且據其特點傳其劇目,使之成其為代表劇目。就是「一花(筱翠花)一草(芙蓉草)」、四小名旦中的一文(張君秋)一武(宋德珠),能得到劇壇內外一致贊譽,也同樣是受到王瑤卿精心培育、因材施教的結果。

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