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因為一個湖,愛上一座城

2024-09-10圖片

西湖,這片美麗的山水,是我們心中最美的風景線。

因為一個湖,愛上一座城。

愛那碧波蕩漾的「西湖十景」,愛那半是湖山半是城。

在這裏,湖水的溫柔與城市的繁華交織,古典的靜謐與現代的活力相融。

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多少旅人,千裏迢迢,不為赴約,只因對西湖的無盡期盼。

想一睹傳說中西湖的絕美,想在令人沈醉的湖畔徘徊。

終於,一個晴好的日子裏,我也依偎在西湖的懷抱,向她傾訴向往已久的情懷。

西湖,這個名字,早已超越了一個地理的概念。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西湖以其獨特的魅力,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符號。

西湖,一幅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畫卷,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在歷代文人的眼中,西湖不僅是一處風景,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至臻至純情操的追求。

自魏晉時期起,西湖便在詩詞歌賦中留下了溫婉寫意的身影,每每想起,內心就泛起一圈圈向往的漣漪。

在如繁星般璀璨的詩詞天空中,西湖的描繪猶如一顆耀眼的北極星,引領著人們探索其背後的意象與人文意蘊。西湖的每一泓碧波、每一座亭台,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哲理,讓人在欣賞之余,不禁感嘆造物的神奇,還為深邃的文化而折服。

西湖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競相吟詠的物件,他們為西湖留下無數傳世發佳作,讓我們在今天,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詩意與情懷。

西湖是詩情畫意的聖地。她不僅是靈動與生機的源泉,更是盎然詩意的化身。一提起西湖,人們就會在頭腦裏對映出一幅美妙絕倫的山水畫。這片自然風光的寶地以她的美麗與靈動,滋養著人們的心靈,吸引著人們去尋覓心中的詩和遠方。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這是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勾勒的西湖春意。【春題湖上】中,他又用「 湖上春來如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將春日西湖的壯闊與秀美,描繪得如夢如幻。讀之,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沈醉在那片湖光山色之中。

當然,西湖的美不僅春天獨有,夏日裏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後疏影殘荷,都是看不夠美景。

西湖是繁華落盡的見證,是沈醉者的「歡娛之地」。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一首【題臨安邸】字字珠璣,句句入骨,將那個時代的虛假與浮躁揭露無遺。這首詩不僅是對當時,更是對表面興盛的哀嘆。

一句"西湖歌舞幾時休",是對當時西湖邊夜夜笙歌、紙醉金迷的生動描繪,更是對歌舞升平生活的諷刺和批判。西湖不僅是杭州的一顆明珠,更是一面鏡子,見證著歷史的興衰,也映照著過往的光輝與陰暗。

西湖,這片承載著故國與家園的水域,是文人傾訴悲情的載體。對於南宋末代的詩人們而言,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之際,西湖更是他們心中難以割舍的家園象征。張炎在【壺中天·客中寄友】中寫的「 西秦倦旅,是幾年不聽,西湖風雨 」便是以西湖為媒,傾訴著自己對故國山河的無限懷念與眷戀。

然而,時光荏苒,當青春和歡笑遠去,舊日的故國和歡娛如煙雲般消散,無處尋覓。亡國之痛,遺民之悲襲上心頭時,再沒有曾經的無憂無慮,只剩對往昔歲月的無盡追憶。

西湖是清修的隱居之地,是文人們心之所向的凈土和歸宿。北宋詩人林逋一生隱居西湖之畔,把自己的理想與西湖山水融合在一起。在【湖樓晚望】中,他寫出了「 夕寒山翠重,秋靜鳥行高。遠意及千裏,浮生輕一毫 」這般曠達明凈之語。

失意者們在遠離塵囂,青山環抱的西湖裏,興寄人生,尋求心靈的慰藉。這片精神文化的沃土,賦予他們寧靜與超然的體驗。西湖,以溫柔的懷抱,撫慰並治愈了他們疲憊的心靈。他們吟詠西湖,表達贊美和喜愛,也抒發著人生悵惘的深刻情感。

西湖是美好的象征,她柔妙的風韻,讓人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吸重力。大家可能好奇,浩如煙海的西湖作品中有沒有一首詩歌繞不開?有!我想應該是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這位北宋文壇的巨匠,以其卓越的文學才華,為西湖留下了諸多名篇。這首寫景狀物的詩,一經寫出就成為無人超越的經典。

詩中寫的是有一次蘇州在西湖上泛舟飲酒,正巧遇上了晴轉小雨的天氣。剛剛湖上還是水光瀲灩波光粼粼,頃刻間,一飆風雨飄然而至,那個湖水澄澈、晴空萬裏的西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煙雨迷蒙、縹緲如夢的西湖。

在蘇軾的筆下,西湖被賦予生命,她宛若一位美女,裊裊娉婷,風華絕代。這種寫法既形象生動,又極富詩意。他將西湖比作西子,不論她略施粉黛還是濃妝艷抹,總能展現出清麗脫俗的風姿。這種美剛柔並濟,大氣而不失細膩,既有江南水鄉的柔情,又有北方大地的壯闊。

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煙雨朦朧,西湖都如同西施一般,美得不可方物,美得風情萬種。蘇軾不僅生動描繪了西湖的美景,更深刻表達了他對這片山水的熱愛與眷戀。當美妙絕倫的景色和艷麗動人的美人相得益彰,人們對西湖的印象也更深了。

有人說蘇軾與西湖是互相成就的,深以為然。蘇軾一生與西湖結緣,他兩次在杭為官,第一次從熙寧四年(1071)至熙寧七年(1074)出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從元祐四年(1089)至元祐六年(1091)出任杭州知州。

在杭州期間,除了忙於政務之外,蘇軾或是泛舟湖上,或是遊山訪僧,或是出城尋春,盡情地發揮出詩人的浪漫天性,足跡遍布整個杭州。「蘇堤」的修建就是他初到杭州的功績。

因此,提及西湖,總是繞不開蘇軾,蘇軾早已經成為西湖生命體中的一部份,西湖如若少了蘇軾和他的詩詞,就少了那種從容曠達的氣度,就少了三分灑脫不羈的個性。西湖也在無聲中塑造並熏染了蘇軾的性情。在西湖的潤澤下,從歷史的長河中向我們款步而來的蘇軾,展現了豪放與柔情的完美結合。

他能吟出「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的豪邁之語,柔情時,他則輕嘆「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面對逆境,他悠然自得「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 」;失意之際,他豁達超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當狂傲之情湧上心頭,他則高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蘇軾與西湖的美景,相輔相成,共同繪就了一幅動人心弦的畫卷,譜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這幅畫卷,這首詩篇,不僅屬於蘇軾,更屬於西湖,屬於中華文化。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讀者吟誦過這首絕美的詩篇,又有多少遊人沈醉在這幅山水畫卷中不願走開。

明代書法家汪珂玉曾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此言道出了西湖隨四季天氣之變化而展現的不同風姿,認為西湖之美,晴日下的波光瀲灩,比如雨中的朦朧詩意,月下的清輝皎潔又不如雪後的銀裝素裹。

其實,西湖的每一種面貌,都有不同的韻味與魅力。蘇軾就始終認為,西湖的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總有一刻能讓你心動。晴空之下,西湖展露明媚之美,煙雨籠罩時,西湖呈現朦朧之美;春回大地,西湖邊桃紅柳綠,是生機勃勃之美;冬雪皚皚,湖面靜謐如鏡,是深邃沈澱之美。

西湖之美,晴雨皆宜,四季皆美。月下的西湖很美,雪天的西湖也很美。無論是年輕氣盛還是老態龍鐘,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失魂落魄,西湖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與心靈的撫慰。

這種美的感悟,正是蘇軾與西湖互相成就的結果。蘇軾以其卓越的文學才華,賦予了西湖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更加深刻的精神價值。西湖,也以其無與倫比的神采,激發了蘇軾的文學創作,成就了他的文學地位。

數千年來,西湖見證了無數的世事沈浮,承載了無數的文化積澱。她張開雙臂擁抱每一個走進她的人,她又與無數個觸摸她的靈魂靠近。每當我們漫步在西湖之畔,欣賞著眼前的美景,吟誦著古人的詩詞,總能於湖山之間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共鳴,一種歷久彌新的情感。

這種共鳴和情感,正是西湖獨特魅力的源泉,也是西湖博大文化的體現。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西湖不僅僅是一處風景,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生命的態度。

讓我們西湖詩詞中,追尋西湖的古韻足跡,感悟水光瀲灩的詩情畫意,領略山色空蒙的無限風采。讓我們用心感受西湖的絕美,用靈魂觸摸西湖的神韻,用生命體驗西湖的深情。西湖,這片文化的沃土,這片精神的家園,永遠值得我們去追尋,去探索,去感悟。

作者簡介:溪月,喜愛詩詞,願用厚重作紙,清淡作筆,書寫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