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這樣一個傳聞,不知真假:夏朝開國之君大禹(姒文命)死後葬在會稽,今浙江紹興會稽山一帶。2000年後,秦始皇南巡,看見大禹的石棺還未下葬,周圍以稻草苫之,秦始皇感嘆之余,命李斯撰文刻石懷古。西漢時期,太史令司馬遷來到大禹陵實地考察,石棺已經下葬,為找到禹穴的準確位置著實費了一番工夫。棺材周圍以稻草苫之是吳越之地的風俗,上世紀在紹興地區還可以經常看到。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今天的紹興會稽山腳下有一座禹陵村,這裏的村民自稱世代為大禹守墓,全部姓「姒」,「姒」這個姓全國目前僅2000人。試想,如果大禹的陵墓不在這裏,這些「姒」姓後人為何會在這裏守衛幾千年?
【越絕書】記載了大禹陵的形制和規模:「葬會稽。葦槨桐棺,穿壙七尺;上無漏泄,下無即水;壇高三尺,土階三等,延袤一畝。」奇怪的是,考古人員在會稽山一帶始終沒有發現與之相匹配的帝王級墓葬,哪怕是中小型墓葬也沒有發現遺跡。全國範圍內發現的疑似夏朝墓葬也不多,以著名的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為例,已發掘規模最大的一座墓葬位於2號宮殿遺址北部,開口長5.35公尺、寬4.25公尺,和殷墟婦好墓的規格相當。非常遺憾,這座墓早已被盜一空,沒有出土任何有價值的文物、文字來證明夏朝或大禹的存在。
因此,有人考證推測: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吳國、越國等南方諸侯國為證明自己不是蠻夷之邦,將大禹的活動範圍(禹跡)宣傳擴大到了長江流域,還把先祖「榜上」黃帝、大禹之類的神話人物。例如,楚國認為自己是黃帝後裔;吳國認為自己是周文王之後;越國則信誓旦旦的說自己的先祖乃夏朝第六代國君少康的庶子無余、也就是大禹的直系後裔。甚至有學者認為越王勾踐(姓姓,名鳩淺)滅吳後想要北上稱霸,為證明自身統治的合法性、高貴性,便造出了大禹在今浙江紹興會盟諸侯、死後葬會稽山的說法,延續至今。
雖然說紹興大禹陵傳聞已久、祭祀不斷,明太祖朱元璋還將其列為36座常祭的帝王陵墓,如今國家每年在谷雨時節舉行公祭,但其中仍有不少疑點值得思考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