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多孩的家庭,都去看看「歐陽娜娜一家」

2024-07-15圖片

文章圖片來自節目【是女兒是媽媽】

以前我只知道 歐陽娜娜 這個女孩很優秀,最近看了情感綜藝節目 【是女兒是媽媽】 ,才知道她的家庭氛圍也十分優秀,簡直堪稱模範家庭。

歐陽娜娜出生於2000年,她有一個1996年的姐姐,叫 歐陽妮妮 ,還有一個2004年的妹妹,叫 歐陽娣娣 。這次參加節目,是姐姐和她陪媽媽 傅娟 一起去的。

我自己出生在一個多孩的家庭裏,而我的父母其實缺乏養育多孩的智慧。他們會認為大的理應要讓小的,他們因為精力有限忽略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他們會把自己養育多孩的經濟壓力轉移給孩子。

因為自己這些經歷,我格外關註歐陽娜娜一家,姐妹三個的家庭,媽媽是如何教育的,孩子們的感受又是如何的。

令我深感意外的是,傅娟出生於1962年,與我父母年紀相仿,在教育方式上卻很有智慧,甚至值得新一代的年輕父母去學習。

01. 「大寶也是個孩子」

我在家裏排行第二,在五個孩子裏面,排行第二,屬於大的那一派。成長的過程中,我常常感受到作為大的孩子很吃虧,要比弟弟妹妹們更早學會懂事。

我家有七口人,我7歲能洗全家人的碗,包括那些笨重的鍋具;11歲和姐姐手洗全家人的衣服,蹲水龍頭旁常常一蹲一小時起步,冬天冰凍的水也毫無例外。

7歲時家裏還迎來了最小的妹妹,我常常幫媽媽搖搖籃哄妹妹睡覺;冬至我們那有深夜拜神打炮仗的習俗,我的任務是守在床邊給妹妹捂耳朵。

弟弟在幼稚園被班上一個小男孩欺負了,媽媽便叫我這個姐姐去警告那個小孩,只因為幼稚園和小學在同一個學校裏。可我只是一個內向的小學四年級學生,根本不敢做這事,最後硬著頭皮去了,結果警告也不像警告,只不過說了幾句緊張又小大人的話便溜了。

姐姐也和我一樣,承擔了許多作為長姐的責任和義務。傳統的父母總因為家裏還有更小的孩子,於是覺得自己的大寶必須是個小大人了。

像我和姐姐這樣排行大的孩子,很小就不能再做孩子了,對家人來說,我們被記得的,只是「姐姐」的身份。

歐陽妮妮作為長姐,也同樣做了許多代母職的事情。最讓人震驚的是,在媽媽陪娜娜去國外學習音樂時,她負責在家照顧當時還是小寶寶的娣娣,因此她很小就學會了換尿布、餵奶、拍嗝等照料小嬰兒的技能。

但與我和姐姐不同的是,歐陽妮妮長姐式的付出,是被家人看見的。媽媽和妹妹們都不會把妮妮的付出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她們也沒有因為姐姐是姐姐,因此忽視了她也是個需要被溫柔呵護的女孩。

媽媽傅娟在節目中提及小女兒歐陽娣娣19歲了,可作為媽媽的她,仍然覺得女兒好小啊。

這個想法讓她心生自責,娣娣19歲自己卻還覺得她小,可是妮妮在5歲的時候,自己就覺得女兒已經大了,因為在妮妮4歲時她生了娜娜,家裏總有一個人比妮妮小,讓她有種「妮妮大了」的錯覺。

這種被父母看見,被父母知道還需要溫柔呵護的感受,於孩子來說真的太重要了。可惜我的父母並沒有這樣的覺悟,我真正的孩子時期很短,後來我的身上,都有一個叫「二姐」的外殼,外人早已看不見殼裏住著的那個小孩了。

節目中還有一個情節很感人。娜娜決定玩跳傘,從幾千米的高空跳下去,妮妮是恐高的人,在這方面很膽小,掙紮了很久都下不了玩的決心,在聽聞妹妹要去玩的時候,因為自己緊張、又擔心妹妹,直接破防哭成了淚人。

回到地面後,妮妮和妹妹相擁哭了起來,娜娜一邊抱著姐姐,一邊笑著安慰她。同行的夥伴王珞丹在事後評論說:「她那一刻你就覺得,又脆弱、又無助,像一個受傷的小孩一樣,超可愛,我覺得那時候她很可愛。」

撒嬌、示弱、可愛這些事情,傳統都認為不是長姐該做的事,但在這件事上,姐姐弱小無助得像個孩子,妹妹勇敢安撫姐姐,反倒像個大人。

我十分喜歡她們姐妹之間這種沒有因為年齡大小帶來刻板印象的相處模式,在她們身上,姐姐也可以變成脆弱的一方,妹妹也可以變成強大的一方。

在節目最開始,歐陽妮妮畫了一張海報,是關於媽媽傅娟的播客夢,傅娟有所觸動。

娣娣見狀後,說:「我覺得媽媽看到這個海報,還有一個觸動就是,覺得我的寶貝妮妮以前畫畫畫得很棒,現在又畫畫了,我很感動。」

必須強調的是,歐陽娣娣比歐陽妮妮小了8歲,但是在她的認知裏,大姐歐陽妮妮也是媽媽的寶貝。

我覺得歐陽一家在教育上做得非常好的一點就是,關於「大寶也是孩子」的理念,不只是父母有這樣的認知,連同小寶也有這樣的意識。因此娜娜才會像大人那樣安慰姐姐,娣娣才會知道姐姐也是寶貝。

可惜傳統上,很多多孩家庭的教育裏,都會忽視對更小的孩子做這方面的教育,導致弟弟妹妹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小的那個,被照顧是理所當然的,他們鮮少能像姐姐那樣去成為一個照料者,他們會存在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姐姐永遠是姐姐,姐姐不再是孩子」。

專家 杜素娟 在節目上對歐陽娜娜一家的點評,十分精彩,她說:

在她(妮妮)的內心深處,她一定也有一個角落,想像一個小女孩一樣,可以撒撒嬌,可以示示弱。在歐陽娜娜這個家庭裏面,很幸運的是,妮妮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媽媽傅娟和妹妹們的尊重,讓妮妮所有的奉獻都變成了她自身的一個力量,她能夠在家庭當中獲得一種價值感。 」

作為姐姐,確實因為年齡較大,有時必須比弟弟妹妹要更體恤父母,因而更早懂事,這些無可詬病,但關鍵的是,姐姐那些成熟懂事是需要家庭成員尊重體貼的,如果家人永遠只看到她作為姐姐的一面,卻看不見她作為小孩的本來面目,那她的奉獻就會換來失望與傷心。

總而言之,擁有多孩的父母,真的要多看看家裏的大寶,記得姐姐和哥哥也是個需要呵護關照的孩子。

02. 「手足之間的較量」

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手足之間也一樣,何況同一個爹媽生養的,在一個起跑線上,就更容易產生一股暗中的、無形的、又不可言說的較量。

手足之間的較量,存在於方方面面,譬如長相、性格、讀書成績、賺錢能力、孝順程度,甚至成家後另一半的能力,也被拿來比較。

父母常常以「手足互相扶持」為由生二胎三胎,可手足常常不是用來扶持的,而是用來互相作為參照物,繼而互相傷害的。

同學覺得我成績不賴,可回到家姐姐永遠比我讀書好,我因此在學習上並不受父母關註;我曾有樣貌自卑,妹妹聽聞後很詫異因為她眼裏的我長相並不差呀,但從小無論去哪,親戚朋友都會誇她好看,作為同行者的我,因此解讀成自己長得很難看。

我在談婚論嫁上未曾讓父母操心。處的物件無論性格還是家庭背景都無需詬病,我結婚的年齡也符合社會要求。相較之下,媽媽偶爾會對至今35歲仍未出嫁的姐姐心煩氣躁,覺得她是個不省事的大姑娘。每每此時我就不敢在家裏提及自己小家的事,只想在她們面前消失最好。

在台灣作家 吳曉樂 一篇名為 【秘密頻道】 的文章裏,她便細膩地闡述了自己和唯一的手足(弟弟) 之間這種較量帶來的傷害。

吳曉樂性格比弟弟外向,因此是人群裏更討喜的孩子。這樣的手足搭配,註定弟弟從小就活在陰暗面裏,他一邊承認姐姐是個好姐姐,但也曾許願希望姐姐消失。

吳曉樂寫道:「 打從很小很小的年紀,我就明白,我光是日復一日地生活,就能帶給你無止境的痛楚。因為你是我唯一的手足,而世人又對我偏心太多。 」

她曾讀過 村上春樹 一句話,頗為感傷,那句話是這樣描述的:「 人類在某些情況下是:只要這個人存在,就足以對某人造成傷害。 」吳曉樂的弟弟也曾對她咆哮式地埋怨,姐姐的表現和人生,把他們的手足情變成了「瑜亮情結」的關系。

她說:「 人與人之間,一旦被放在天平上,就很難相互友善了,他們會憶得彼此的相異,而不是他們共同走過了這麽多歲月。我後來只要遇到別人家庭裏的手足,都很小心翼翼,絕不輕率說出,誰比較漂亮,但誰比較會讀書;誰成就比較高,誰才是那個體貼的小孩。我自己即因為這樣可有可無的對比,而失落了一種聯系。 」

手足間的較量,於一些人來說,傷害是永遠性的,是伴隨一生的。因此當父母覺得生多一個孩子,相當於送一份有血緣的手足情給孩子時,孩子卻常常怨恨地說出「我寧願不要手足」這樣刺痛父母的話。

在歐陽娜娜的家庭裏,手足之間的較量,也一直在上演著。

歐陽娜娜從小就崇拜姐姐,因為姐姐做什麽都很優秀,她從小就會跑步,會騎腳踏車,會遊泳,會寫書法,會畫畫,而娜娜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比不過姐姐。

幸運的是,歐陽娜娜和姐姐的這些較量,準確來說,更多是娜娜的不自信,媽媽傅娟是看在眼裏的。

因此,當5歲的娜娜喜歡上音樂,在孩子對天賦一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媽媽傅娟卻第一時間意識到,音樂是娜娜的樂趣和自信。在娜娜的音樂道路上,媽媽可以說是不辭辛苦、全力以赴地支持。

我覺得手足之間的較量,如果父母能看在眼裏,並及時給予鼓勵和引導,一定能或多或少地幫助小孩走出自卑的陰霾。

我的童年就很像吳曉樂的弟弟,我活在姐姐成績好、妹妹長得好的光環之下,永遠是最不入眼的小孩,走到哪裏別人都記得姐姐和妹妹,卻常常連我的名字都記不起來。

有一年七八十歲的外婆見到我,當著一堆親戚的面,喊出了我的名字,我當下竟哽咽了,因為在人群中被人記住,對我來說這樣的經歷幾乎沒有,別人總是喊出了姐姐和妹妹的名字之後,問媽媽「二女兒叫什麽」。直到外婆去世多年,我仍感念她那次叫出了我的名字。

我常常會想,如果我的媽媽在我年幼時,關註到我那來自手足較量的、無端的自卑,她應當有許多補救的措施,去幫助我增強自信心的,可惜她養育多個孩子,根本沒精力註意到我那陰暗潮濕的童年。

歐陽娜娜後來的成就超越了姐姐,許多網友嘲諷歐陽妮妮事業不如妹妹、蹭妹妹的熱度。歐陽娜娜直接回應,自己是當事人,自己沒意見就好了,不用在意其他人的評論。

而媽媽傅娟也在有意無意地幫助妮妮的事業。比如她為了事業發展決定定居杭州後,傅娟也會不定時到杭州去探望;比如在綜藝節目中,傅娟偶爾會提及妮妮的品牌和她直播間賣的東西,變相幫她做宣傳。

手足之間的較量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手足本身不想較量,外界也有會聲音去幫他們權衡高低,因此父母教育上的關註度和鼓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起傅娟,我的媽媽就顯得特別愚蠢。

在我大學想讀第二專業時,爸爸以經濟不足以支撐為由拒絕了我,沒多久媽媽便和我電話聊起,她積攢了五千塊私房錢,想給妹妹去整牙,因為她覺得妹妹哪都好看,唯獨幾個牙的位置沒長好,影響了容顏。

我的媽媽不僅不曾關註到,親朋好友對妹妹美貌頻繁的誇贊,對那時常常一同出行的、年幼的我來說,會產生一種自愧不如的自卑情愫,如今她還攢私房錢希望妹妹好上加好。

媽媽生育了多個孩子,卻顯然不是一個合格的多孩養育者。她後來也對自己養育孩子過程,對我們造成的疏忽表示抱歉,那些抱歉如果能換成年幼時的關註和鼓勵,那該多好啊。

總而言之,如若你是一個多孩的父母,一定要留意手足之間暗湧的較量,及時幫助每個孩子培養他們的信心,及時關註每個孩子失落的時刻,及時鼓勵每個孩子,人生有些比較很無謂,有些輸贏不重要。

03. 「寫在最後」

歐陽娜娜一家在多孩的教育上,相對而言算是比較成功的,一邊能避開傳統家庭「大理應讓小」的弊病,照顧大寶的感受,一邊又能顧及到多孩必定存在的手足較量問題。我覺得這兩點都是值得多孩的父母去學習的。

除此之外,我還喜歡歐陽娜娜一家教育上的一個特點,這點無關多少個小孩,獨生家庭也一樣適用。那就是:不管誰為家庭做了什麽,其他的家庭成員都會看見,並不吝嗇贊美和愛的表達。

比如歐陽妮妮為大家做了飯,不管是媽媽還是妹妹們,都會誇她「辛苦了、good job、太好吃了」。

如果把家人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就會變成一件很可怕的事。沒有人感念媽媽操持家務的辛苦,弟弟妹妹永遠覺得協助媽媽做飯的人一定得是姐姐,辛苦做完的飯還被嫌棄,這樣的家庭關系一點愛意也沒有。

生活中即使得到家人微小的幫助,也應該感念他的好。回家的時候有人幫你拎行李上樓,有人熱好飯給你,有人幫你把床單鋪好了,這些都代表家人對你的愛,不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為。

把「看見家人的付出」當成一種習慣,而不是去計較得失;把贊美和愛常常掛在嘴邊,會讓家的氛圍變得更溫暖和諧。這是我們,不僅僅因為為人父母需要去學習的,也可以是以子女的身份,去努力做到的。

希望今天這篇育兒類的文章,能給你帶來一點思考或幫助。

作者簡介:

全網同名 「失業寫作的小爾」

❤ 失業假裝上班第5年,4次考編失敗

❤ 7次職業探索後,喜歡上寫作

❤ 分享→成長經歷 | 讀書感悟 | 寫作經驗

❤ 夢想以寫作為生!夢想自由職業!

喜歡我的分享,歡迎 關註、點贊、收藏 ~~~

了解我請點選↓

一個普通女孩命運下滑後,假裝上班第5年了

更多內容推薦↓

這件家務事很重要,你家誰在做呢?

小孩,恭喜你來到這個世界一年了

孩子過敏了,因為婆婆一個錯誤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