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遼金梵剎,千年善化寺

2024-06-28圖片

在中學時期就要求背誦的朝代順序表中,有唐宋元明清,而遼和金並不在其中,但實際上宋朝並不是大一統王朝,宋朝所處的時期,是宋,遼,金,西夏並立的分裂時期,與宋朝同時期‬並立的王朝,還有遼,金,和西夏。簡單來說,就是宋朝的領土在南部和中部,遼,金,西夏則先後占據了北部。

而大同,在宋朝時期,先後屬於遼國和金國,在那個時候,一個江浙滬的人,要是去到了大同,就相當於出國了。

地處大同古城永泰門西側的善化寺,以其歷史悠久,保存遼,金時期建築多而聞名於世,也是中國現存遼,金時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寺廟之一。

善化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開元年間(713-741年)。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令各州郡建設或改建一座大寺,全部統稱為開元寺,承擔國家祭祀的任務。

善化寺大概就是那個時期建成的,初名開元寺。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

同年,契丹人成立了遼國。

公元938年,燕雲十六州落到了契丹人手裏。

所謂燕雲十六州,指的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其中就包括大同。

今日的大同,在當時變成了遼國領土。

當時的契丹人崇尚佛教,契丹統治者將大同建於唐朝的開元寺改名為大普恩寺,取「普化慈恩」之意。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成立了北宋。

但北宋並沒能全面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而統一全國,版圖僅限於廣大的南方地區和一部份中原地區,與北方的遼國並立。

1115年,北方女真族建立了金國。

1125年,金國滅了遼國。

1122年,遼與金爆發大戰,大同作為遼國的西京,被金兵攻陷,包括大普恩寺在內的許多寺院被嚴重損毀。

金‬滅‬遼‬之‬後,今日的大同又從遼國領土,變成了金國領土。

1128至1143年,金國的圓滿大師廣募善緣,用了15年的時間,將毀於戰火的大普恩寺重修重建,奠定了今天善化寺的建築規模。

而善化寺的名稱,則定於明朝1445年,由明英宗賜名「善化寺」,取「廣結善緣,普施教化」之意,沿用至今。

善化寺的大門

善化寺與其他眾多廟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在東北民族契丹和女真統治下建造起來的,與漢族統治下建造的廟宇,有著迥然不同的氣質,有著東北遊牧民族特有的風格。

善化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上,由南往北依次布置了山門(天王殿),三聖殿(中殿),大雄寶殿(大殿)。天王殿和三聖殿之間,東西兩側各有東配殿和西配殿。三聖殿與大雄寶殿之間,東西兩側各有文殊閣和普賢閣,這是一座典型的「迦藍七堂」古制建築群。2008至2009年間,又在寺院的西側新建了花園。

據梁思成先生考證,善化寺的山門,三聖殿,普賢閣,為金代遺物,大雄寶殿為遼代舊構。

善化寺的山門,是中國現存寺廟中最大的山門。

山門,是指寺院正面的大門,古時寺院多建於山林之中,山門是寺院與外界的界限,也是進入寺院的必經之地,故稱之為「山門」。

山門可分為牌坊式和閣樓式,而善化寺現存的山門是閣樓式的,不知道最初建立時,是否有牌坊式的山門存在。

山門正面對外,是善化寺的大門,但並不開放,遊人需從東面的小門進入寺廟。

也是善化寺的山門

山門前有兩座石獅子,面相「頗為惡劣」,很可能是明代以後的產物。

門兩側一副對聯,內容由大同市前市長耿彥波撰寫,由藝術家韓美林親手書寫。

七王朝歲月滄桑沈浮無意閑看人忙,

九百年風雲變幻寵辱不驚靜觀世變。

七王朝歲月滄桑沈浮無意閑看人忙

九百年風雲變幻寵辱不驚靜觀世變

山門的另一面,也就是朝向寺廟內部的那一面,有入口進入,裏面擺放了四座高達7公尺的佛教護法天王塑像,被稱為天王殿。上方藍底金字牌匾「威德護世」,由1528年朱元璋第十三子朱遜寧題寫。

山門的另一面,也是天王殿的入口

也就是說,天王殿這座建築,擔負了兩個功能,一個是正面的山門,一個是建築內部當作天王殿來擺放天王塑像。實際上自元代明代以來,隨著佛教的世俗化與天王崇拜的流行,逐漸出現了山門與天王殿互相替代的做法。梁思成認為善化寺的山門建築本身是金代遺物,在明朝時期被重修過,殿內的天王像是明代的作品,天王的擺放也被逆時針移動了一個位置。

牌匾「威德護世」,由1528年朱元璋第十三子朱遜寧題寫

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是佛教中的護法天神,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

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

西方廣目天王,他不是在比ok,而是手捏寶珠。

北方多聞天王,原本手持混元傘,唐朝以後演變成托塔李天王了。

佛教進入中國之後,諸佛面貌逐漸中文化,四大天王被塑造成了中國古代武士的形象,起著風調雨順,護國安民的作用。而善化寺的四大天王像,表情可愛俏皮,讓人過目不忘。

四大天王分別守護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司風調雨順之職。

南方增長天王職守是:風

西方廣目天王職守是:調

北方多聞天王職守是:雨

西方廣目天王職守是:順

三聖殿,普賢閣,文殊閣。

由天王殿往前走,是三聖殿。三聖殿是善化寺的中院,殿內供奉了毗盧遮那佛(也就是釋迦摩尼佛祖),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稱為華嚴三聖。

中院:三聖殿

三聖殿內的文殊菩薩

寺院東西兩側,對稱坐落著普賢閣和文殊閣,閣樓內各供奉著普賢菩薩像和文殊菩薩像。

普賢閣,是梁思成認為的可能是遼金大戰後幸免於難的遺構,也就是外墻和建築基本都在,只是裏面的東西損毀嚴重甚至不在了。

梁思成1933年來到此地時,普賢閣的上層有普賢菩薩騎著白象的塑像,「屢經後代重修,猶存宋代之作風」,當時普賢菩薩左側還有一立像。而普賢閣的下層,原有的塑像和墻壁已經被毀,1933年的梁思成也無緣得見。

而現在的普賢閣,是1953年落架重修的,結構精巧,形制古樸,閣內是一座頭戴花冠,雙手合十,坐在六齒白象上的普賢菩薩。周邊墻壁是根據普賢菩薩的故事繪制而成的壁畫。

1953年落架重修的普賢閣

普賢菩薩的座騎是六齒白象,可以看到菩薩背後有樓梯通往二樓。

閣內壁畫

普賢閣對面的文殊閣是2008年復建的,原件是與普賢閣結構形式完全一樣的閣樓,民國年間毀於大火,僅存台基和柱礎。2008年,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的原則復建而成。現在的文殊閣,外觀與對稱方位的普賢閣看上去別無二致。閣內是一座頭戴花冠,手捧如意,騎著青獅的文殊菩薩。

牌匾上的「文殊閣」與對面「普賢閣」一樣都是唐代顏真卿的墨跡。

閣內壁畫

文殊菩薩的座騎是青獅

天花板

珍貴的大雄寶殿

最後回到中軸線上,登上台階,來到大雄寶殿。

善化寺最精彩最寶貴的部份,就是這座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金代重修,是善化寺的主殿。

大雄寶殿內的彩塑,是中國遼金彩塑的代表作,主佛壇上是五方佛共五座,旁邊弟子和協侍菩薩各兩座,兩側佛壇上有二十四諸天,共計三十三尊塑像,姿態不同,神情各異。殿內的遼代塑像大多已經損毀,現存造像基本上都是金代的,明朝時期全部重新整修過。

正中的主佛壇供奉著五方佛

東側佛壇有高大的諸天像

西側佛壇有高大的諸天像

正中間為五方佛及其弟子。五方佛是指,東方不動如來,南方寶生如來,中央大日如來,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正中間為大日如來佛,兩邊是兩位弟子

弟子迦葉

弟子阿難

中央為大日如來佛

西方阿彌陀佛

北方不空成就佛

南方寶生如來佛

頂上的鬥拱,中間是兩條龍。

木質彩漆天花

大殿東西兩側相對排列著二十四諸天造像。

大殿東側的諸天塑像以及背後的壁畫。

大殿西側的諸天塑像以及背後的壁畫。

東西兩側的諸天,還是兩兩對應的,比如下面這兩對。

西側

東側

還有下面這兩位。

東側

西側

富有江南風情的西花園。

2008-2009年,善化寺西側新建了西花園,占地17400平方米,中心人工湖為2600平方米,四周圍繞著八角亭,四角亭,扇形亭以及回廊,一步一景,極具江南風情。

善化寺這樣的古建,實際上是不同朝代的歷史遺物的疊加,作為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建築,在戰爭和時間的洗禮下,能存下來已實屬不易。

最後再理一下善化寺的修繕歷史,

始建於公元713-741年的唐朝開元年間,初名「開元寺」。

遼國時期被契丹人更名為「大普恩寺」。

1122年大部份毀於遼金大戰。

1128年在金國統治下開始大修,奠定了今天善化寺的規模。

1445年明正統年間被皇帝賜名為「善化寺」,也伴隨著大修。

後續明萬歷,崇禎年間,寺院又有多次修葺。

清康熙年間,公元1708-1716年,進行了為期9年的大修,令寺院煥然一新。

進入新中國以後,

1953年,落架重修普賢閣。

1961年,善化寺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寶殿,歷時4年半。

1999年,修天王殿。

2007年,修三聖殿,歷時7個月。

2008年,復建文殊閣,左右斜廊,新建了西部的花園。

2010年,將暫時存放於西院的五龍壁,移至山門正前方。

至此,善化寺才呈現出今天的風貌。

善化寺免收門票,價效比很高。寺院內不只有建築,院內小路兩旁種滿了杏樹,山楂,這個季節已經可見碩果累累。

- 圖文原創,手機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