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傳家】易家三姐妹是否被「神化」?宋慶齡故事都往她們身上裝

2024-06-09圖片

那是1941年夏季的一個酷熱天氣,硝煙四起的戰火已彌漫至中國大地。此時,在舊金山的唐人街,一場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碗飯運動」悄然展開。

這個運動最初是由當地醫藥援華會和旅美華僑團體發起的,旨在為遠方的難民兄弟提供援助。

沒有人能夠想到,這只是一顆「救世」的種子,很快便在全美各地生根發芽,蔚然成風。起初,大家只是簡單地發售餐券,持有人可以在參與贊助的餐館獲得一碗免費的飯。

然而,這場運動如同一顆小小的種子在適當的環境裏必將茁壯成長,很快就在全美各地掀起了意想不到的聯動效應。熊熊的愛心之火迅速越過重洋,燎原之勢蔓延至哈瓦那、倫敦等地,最終傳回祖國——落地生根在英屬殖民地香港。

在香港,這場救助難民的運動受到了宋慶齡夫人的大力支持和發起,宋慶齡也被當地人尊稱為"宋二小姐"。面對戰亂硝煙的揮之不去,宋慶齡痛定思痛,決定發起"香港一碗飯運動"為難民謀生救援。

她親自月台呼籲,號召民眾認購每張2元港幣的餐券,持券後即可在指定餐館免費用餐一頓短短數月,這場運動便在香港掀起了驚濤駭浪,總計募集善款高達25000元港幣。

與此同時,這場運動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愈演愈烈。除了最初簡單的發放餐券,它很快演變為認購紀念章、義演、義賣、時裝表演,甚至獻血救國等各種形式的捐贈活動,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甚至著名演員關德興也被這股熱潮所感染,他僅憑一己之力就為這場運動籌集到了9架飛機用於抗戰全美範圍內,總共籌集到了約100萬美元的善款——這在當年可謂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位。

然而,在這場「一碗飯運動」如火如荼地席卷全球華人社群的同時,遠在大洋彼岸的上海也似乎上演了一出「相似戲碼」——那便是所謂的「一碗飯慈善賑災活動」。

表面上,這場活動主要由劇中的河女士和唐鳳梧共同策劃,河女士作為活動發起人,唐鳳梧則是在幕後默默進行調解溝通。

然而,稍加觀察便會發現,易家三姐妹在活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特別是大姐易鐘玉,她一貫具備過人的智慧和幹練作風,在這次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她能夠遊刃有余地駕馭現場氣氛,妥善處理各種突發狀況,無疑為整場活動增添了不少看點和談資。

就連唐鳳梧這個老資格,在她面前也不免顯得小家子氣了一些。

然而,劇中對於這場"一碗飯慈善賑災活動"的實施細節並未過多涉及。從劇情和對白來看,雖然細節不同,但其宗旨和規則與香港的"一碗飯運動"是一致的:透過發售餐券,持券者可以在餐廳內部免費用餐,從而為受難的平民兄弟籌集救助金。

這兩次活動的相似之處讓人不由得懷疑,上海的「一碗飯慈善賑災活動」是不是受到香港「一碗飯運動」的影響和啟發才舉辦的?然而,易家三姐妹在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為了最閃亮的一顆明珠。

看到這裏,你是否也像我一樣,開始懷疑易家三姐妹的身上是否流淌著宋慶齡那般的家國情懷血脈呢?

回首過往,自從劇中父親易興華慘遭殺害的噩耗傳來,易家三姐妹仿佛開啟了一場蛻變之旅。正如大妹易鐘玉所言,她們或多或少是被父親綁在了這條船上,被迫承擔起家族重任。

但她們並非被動地被裹挾而去,相反,她們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朝著正確的歷史方向闊步前行。

再度面臨重重危機,她們也在逐漸學會如何捍衛家族的榮譽和尊嚴,例如在劇中,當她們被迫直面日偽政權的窮追猛打時,三姐妹便展現出過人的智慧與勇氣,透過多種策略來保護家族的根基。

或許正是這些個人特性和經歷,使得這些女性身上逐漸展現出了宋慶齡那樣的家國情懷。她們就如同一面鏡子,對映出了先鋒的形象。

易鐘靈具備宋慶齡的古典氣質和隱忍精神;易鐘秀展現出現代性和樂觀態度;而易鐘玉則幾乎可以被視為堅強和幹練的宋慶齡的化身。

三姐妹的身影在某個瞬間交融在一起,成為上海灘最後也是最堅定的浪漫主義者,也是民族大義精神的忠誠傳承者。

當然,我們不能將易家三姐妹的身世和宋慶齡的遭遇等同起來。雖然故事中的一些情節仍未解開,可能讓人覺得導演有意隱瞞了某些重要資訊。

比如,劇中曾有一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情節——在汪劍池眼皮底下,席維安與唐鳳梧聯手偷偷將一個神秘的女性送出了上海。

這個過程充滿了戲劇張力,仿佛這位女性的身份非常重要,與重大事件息息相關然而,觀眾們直到最後也不知道她到底是何方神聖,以及為什麽要冒如此大的風險去救她?

再者,整部劇似乎將舞台局限在上海這座"孤島"之上。雖然偶爾會插入一些當年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但整體來看,格局顯得狹隘,視野有些局促。

相比之下,宋慶齡在全球各地為救助難民而奔走呼號,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胸懷自是更加開闊高遠。

盡管存在這些「遺憾」,我們仍不可否認導演的努力,他試圖在易家家族的故事中融入了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

例如,劇中設定的興華百貨是一個本土老牌百貨,其雄厚的規模很可能是參照了現實中的「新華百貨」。再比如主角易興華,他的經歷和思維方式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當年上海的「王闊」張嘉騭。

此外,劇組還在劇情中加入了一些重要歷史事件,例如"八一三"事件和"八一四"事件,這些都為易家的發展增添了一些曲折跌宕的戲劇性。

即使是劇中展示的"一碗飯慈善賑災活動",背後也隱藏著對宋慶齡發起的"一碗飯運動"的致敬。

雖然"生搬硬套"的做法可能會讓整部劇顯得生澀和突兀,但正是這種將虛構和現實融合的嘗試,使劇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可信度和史實感,給"神化"了的易家三姐妹的trajectories找到了一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