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用腳步丈量家鄉 | 人文

2024-01-21圖片

景錫銀

「搜盡千山萬壑秀,撰滿故事憶鄉愁。天荒地老人文史,夢裏乾坤堪回首。」

這是百脈詩社社長劉成海為景錫銀寫的詩。如果從1996年開始寫垛莊的文章算起,景錫銀對家鄉的深情訴說已經長達28年,彼時,他只是在工作之余在報紙上發表一些文章。2010年退休之後,景錫銀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寫家鄉的「事業」中,十多年來,他走遍垛莊每一座山、每一眼泉,考察過每一處古跡,摸過每一塊碑刻,搜集了無數有關垛莊的故事。他把用腳步丈量過的家鄉,寫成了一本書——【垛莊——講不完的故事】。

寫書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家鄉,是為了不讓家鄉的歷史和故事隨風而逝,是一種責任。而這種責任的背後,則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對家鄉的熱愛,一片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如同每一次獨自遊走在家鄉的群山之巔,景錫銀都會覺得「身心舒暢」,仿佛赤子回到了母親的懷抱,生命裏蕩漾出了寧靜和喜悅。

西庵文昌閣

聽老人講那些過去的故事

景錫銀給自己取的微信名是「海山人」,因為家鄉垛莊就在「章邑之南、齊長城之北、海山腳下、巴漏河畔」。他出生的村莊叫北垛莊村。1950年出生,風風雨雨,並不容易。父親是石匠,小時候家裏多少還有點收入,也能「度荒」。但景錫銀最深刻的童年記憶還是「餓」,「記憶最深的是去摘花椒,中午能發一個窩窩頭,領到窩窩頭,我年紀小耐不住餓,很快就吃光了,到了飯點,只好眼睜睜盯著二哥手裏的窩窩頭,二哥毫不猶豫就分給我吃。」

海山

令景錫銀印象深刻的還有小時候聽故事的場景,或許正是這些故事,在他心裏埋進了一顆「寫出家鄉故事」的種子。

海山升仙坊

那時候沒有公路,只有埠村到垛莊、泰安的沿河崎嶇小路。交通工具只有毛驢、騾馬和木軲轆推車,物資貧乏不用說,「家家戶戶都沒有蚊帳,只能靠萊蕪蒿子繩驅蚊」。夏夜漫長難耐,每當夜幕降臨,河邊的場院裏、河堤上、沙灘上到處都聚集著乘涼的人群,人們圍在愛講故事的老人身邊,一聊就是半宿。到了隆冬季節,愛講故事的老人家火爐旁也圍滿了人,「幹打壘土坯的屋子裏透風撒氣,屋門上吊一個草苫子,爐子裏點燃秋天從山上撿回來的牛屎,發出綠色的火焰」。圍坐在爐子旁的人不時地伸出手在火上烤烤,搓搓手背。老人家講得口幹舌燥時,那些肚子裏多少有點故事的「聽眾」也會見縫插針說上一段。故事五花八門,三國水滸、奇聞逸事,有幾個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人,會講他們打鬼子、打老蔣和抗美援朝的故事。景錫銀記得,有時候老人們也講一些垛莊版的靈異鬼故事,講蒲松齡的【聊齋】,「令人毛骨悚然」,聽完了獨自回家,小小年紀的景錫銀腦海裏總會浮現剛聽來的故事情節,回家後還嚇得久久不能入睡。

遠山的呼喚,泉水的滋潤

垛莊擁有章丘海拔最高的山,雞爪頂924公尺、天鑼頂877公尺、大北峪頂700公尺、架子山 637公尺、曹操峪頂603.2公尺……景錫銀喜歡大山的凝重與壯美,喜歡它們的偉岸與挺拔。每一次進山,沈浸在無限的美景之中,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他都會大喊一聲——「我來了!」聲音在山間久久回蕩,這是車水馬龍的城市裏永難享受到的壯闊。

雞爪頂

從小生長在大山深處,自然對大山有著特殊的感情,毫無疑問,在景錫銀的情感和生活中,大山占據了重要位置。「從剛記事就跟著父親上山砍柴、割草、春耕、秋收,跟著母親上山挖野菜。是大山,養育了我」。

蒲黃東五指山

從垛莊讀完小學、初中和高中,1970年景錫銀當兵到陜西,一直當了六年兵,「趕上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進了泰安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後分別到垛莊獸醫站工作,1990年調到章丘畜牧局工作直至退休。景錫銀覺得,如果說小時候在垛莊是對家鄉「天然的喜愛」,那麽在垛莊獸醫站工作的13年則讓他開始真正了解這片土地,「那時候家家戶戶養雞、養豬,我們要去給村民解決家禽防疫等問題。幾乎天天都要下村,能騎自由車的地方都很少,基本都是步行。」

西車廂石柱

上秋林擎天一柱

景錫銀去過垛莊的每一個村,爬過所有的山,看過所有的泉水。他還曾走完垛莊境內齊長城的全程,「經四角城天鑼頂、嶽滋、官營、射垛、南麥腰、東麥腰、邵莊、南峪、橋子、十字口、上秋林、下秋林、蒲黃十余個山村,至曹操峪頂,齊長城垛莊段全長約32.68公裏,占齊長城章丘段總長度的54.43%」。山上人少,也沒有路,記憶最深的是有一次爬山誤入歧途,「那一刻心裏真感到了害怕,覺得自己可能都回不去了。」

齊長城

但爬山的辛苦和寂寞完全值得,因為「群山綿延,如此壯美」。站在齊長城山巔環視四周,千山萬壑巍峨壯觀,雲層氤氳的群山籠罩著一層層柔似輕紗的薄霧,在縹緲的雲煙中忽遠勿近、若即若離,「在這裏你才體會到大山廣闊的胸懷」。

遠照五指山

山之外,當然還有水。垛莊鎮齊長城沿線村莊泉水眾多,「風光優美勝似江南」。和很多人一下雨就躲在家裏不同,景錫銀特別喜歡雨中山上,他說,垛莊的泉水是章丘繡江河的源頭,有些村子的泉眼多達上百個,「不親臨現場根本不會知道垛莊的水有多大」,他用鏡頭記錄過白雲山的瀑布,記錄過大拇寨水庫的洪水,也記錄過洪水沖毀北垛莊民族橋的情景。景錫銀非常享受泉水的美景,包括太平泉、涼水泉、魚花泉、秋花泉等垛莊四大名泉在內的大大小小的泉水,他都一一「拜訪」。「山之雄起水潤澤」,「山水織成的故鄉,就是我生命的老根」。

白雲山瀑布

北垛莊大石棚「熊掌」鐘乳石

把家鄉的歷史和故事寫出來,留給後人看

一點幹糧、一壺水、一架相機,一出去就是一天,這是退休十多年來,景錫銀每個周末都會做的事情。他不僅要「享受」家鄉的美景,更要記錄家鄉的歷史,收集包括眾多抗日英雄英勇事跡的家鄉故事。

散落各處的碑刻,景錫銀都會一一記錄、整理。比如南明莊的鹹豐五年義集碑,記錄了南明莊「領袖山人」王延吉聯合五莊莊主社頭在南明莊公設義集的善行義舉。據碑文記載,當時南明莊、北明莊、上下秋林莊等六莊居民買東西不便,於是設立就近交易的義集。逢義集日每莊有人互為糾察,成為管理市場、文明交易的典範例項。

北明一泉成河的秋荷(花)泉

垛莊還有幸存的五通環境保護、封山護林碑。其中十八盤興隆山碑,記載了十八盤人愛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歷史。碑文記載,十八盤山川秀美、泉甘土肥,林茂糧豐,「白雲為藩籬,碧山為屏風」,但也有「亂牧牲畜,傷其土石,伐其薪木」的行為。莊主社頭於是與莊中父老商議,「禁止破壞生態植被,禁止亂牧牛羊。若有砍柴薪者罰銅錢五百文,並勒之於石記之」。該碑首開山區生態保護之先河,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封山護林碑

2019年4月19日,景錫銀與溫桑村的老朋友張聖景閑聊,在談起垛莊的名勝古跡時,張聖景說起家裏有一通石碑,只記得上面有「四至」的字樣。4月21日,景錫銀就到張聖景家中察看。搬開蓋在石碑上的水泥板,沖洗幹凈,這通大清光緒三年所立的石碑終於露出「真容」,碑文記載,溫桑莊「莊東草木叢茂,綠水環流,此吾村之盛地也。於是合莊共議封禁。東坡自封之後不準翦伐,如有不遵者,罰錢五千,獲人者賞錢一千,空口無據,立碑為記」。

景錫銀說,此碑原立於村土地爺廟,土地爺廟被破壞時,張聖景的父親張其賢為防石碑破壞,移至家中珍藏。此碑封山護林條款獎罰分明、有效地保護了溫桑村的自然生態環境。

值得欣慰的是,景錫銀這份對家鄉的熱愛,也確實感染了很多人,嶽滋村的千年老栗樹、毛家莊的老槐樹……以前人們可能覺得習以為常,如今大家都很註重對它們的保護。

嶽滋村千年老粟樹

老栗樹當然也有故事,那是景錫銀從村裏老人那兒聽來的「栗樹老空空的傳說」——很久以前,嶽滋村漫山遍野的老栗樹。年歲久遠的老栗樹樹幹中間會因為腐朽形成很大的樹洞,秋後山裏的松鼠為儲備過冬的食物,會把栗子藏到樹洞裏,閃電擊中了樹洞裏的朽木,朽木燃燒烤熟了栗子,發出誘人的香味,野狼聞到了香味,就鉆進樹洞偷吃栗子,栗子爆炸炸瞎了野狼的眼睛。從此以後,野狼再也不敢輕易到村子裏出沒了。後來人們發現在竈裏燒板栗時,要用小刀把板栗剌上一刀,這樣就不會爆炸傷人。所以如今你買栗子的時候,會看到每一顆栗子身上都有一道口子……

記者:錢歡青 編輯:徐征 校對: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