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國產新能源車賣的是座椅、大螢幕?外資品牌懵了,20萬價位段失守

2024-02-06圖片

最近,參加了幾場國產品牌車的釋出會,深刻感受到車市已經越來越像手機市場。

手機釋出會基本上淪為外殼設計、拍照能力的專場釋出會,至於CPU、記憶體之類的硬體效能,都被一筆帶過。這是由於CPU等核心硬體升級瓶頸,全面同質化導致的。手機企業只能去卷可以自己做到差異化的賣點了。

聽了極氪007、智界S7的釋出會,發現重點介紹的並不是動力、懸掛、底盤等硬體,而是車的外觀設計、座椅的舒適度、車內空間設計、音響、中控台設計以及車內大螢幕、車機系統、智慧駕駛。

與手機不再講CPU一樣,新能源車不再講動力,底盤,也是因為電池基本上都用的是寧德時代、比亞迪之類的,底盤、懸掛和油車也沒啥區別,基本都是同質化的。

猜一猜,這是啥車?

因此,有人總結,新能源車的三大賣點:外觀、座椅和大螢幕。買新能源車,就看這三點。但是這都是反語,都是為了諷刺國產新能源車沒有科技含量。

對此,磐石之心怎麽看?我的看法如下:

1、電車確實比燃油車更簡單。 電車的動力系統主要是電池、電控和電機。這些都是模組化、標準化,又是十分成熟的東西。1859年,全球第一輛電車被發明,所以電車並不是新鮮事物。

正因為成熟、不是新東西,所以電車的制造技術難度遠低於油車。而且發動機的零件數量成千上萬個,電機的零件數量只有100個左右,所以電動汽車不僅簡單,還不容易出錯。

正因為簡單,所以在汽車行業落後的中國,才能夠在新能源車賽道上彎道超車。

2、電車動力系統更容易同質化,所以比拼的焦點只剩下外殼設計、智慧化。 手機是因為CPU完全由高通、聯發科提供,所以安卓廠商只能在外殼和拍照上做文章。

同樣,由於電車的三電系統基本同質化,底盤同質化,就只剩下了外殼、座椅和大螢幕。這也讓新能源車企有資金、用精力從發動機的復雜研發中抽出來,去設計外殼,以及車的各種細節。

比如,怎麽造出一台比保時捷Taycan還好看的轎車?怎麽做到同樣長度下,車內空間最大?怎麽給五台手機充電?怎麽放女士的高跟鞋?怎麽打造女王座駕,讓女士平躺在車裏看著全景天窗數星星?

猜一猜,這是啥車?

3、換賽道競爭,外資車被打懵了。 亂拳打死老師傅。外資品牌一直在油車的賽道上占據優勢,豐田、大眾、寶馬、奔馳,一直在中國橫行數年,國產品牌根本沒有存在感。

如今,新能源車時代來了,比亞迪一躍成為老大,長安、吉利風生水起,華為又聯合國產品牌,搞了問界、智界,後面還要和北汽、江淮搞另外兩個「界」。

而且全球的鋰礦、鋰電池供應鏈也都牢牢掌控在中國企業手裏。這讓國產車品牌更有能力發起價格戰,外資品牌無法做到成本最優,於是豐田、大眾、寶馬、奔馳全都銷量下滑,利潤也大幅下滑。

4、國產品牌竟然攻入了20萬元以上價位段。 蔚小理、比亞迪、吉利以及東風小康、奇瑞這些曾經只賣廉價車的品牌,竟然靠新能源攻入了20萬價位段。擱在從前,讓你20萬買一台國產車,你肯定嗤之以鼻。現在買比亞迪得排隊。

一時間,開國產車竟然不覺得丟人了?東風小康為華為代工的問界M7,28萬價格的車,竟然2個月下定超過10萬台,如果全都交付,這可是300億元的營收啊。

開國產車不丟人了,買20多萬的國產車也覺得香了,用國產手機、國產家電也感覺很有品質,穿李寧、安踏也覺得很酷.......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的進步麽?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新能源車的三大賣點「外觀、座椅和大螢幕」是不是一種諷刺?

看看合資品牌燃油車吧,最低配乞丐版,不帶雷達、倒車影像,80年代的車內設計,織物座椅,拉垮的車機系統。稍微加個雷達、倒車影像和仿皮座椅就要貴上幾萬元。

猜一猜,這是啥車?

而國產品牌新能源車,雷達、倒車影像、真皮座椅全都標配,還要給你L2級自動駕駛,全新車機系統,超酷的內飾設計,然後價格還要更便宜。

如果你願意花20多萬,基本上能買到外資車50萬級別的設計、智慧體驗。

和手機、家電、服裝一樣,隨著生產力進步、生產技術和供應鏈的成熟,外資品牌不再獨占這些決定產品品質的關鍵技術,這也意味著具備成本優勢、願意在使用者體驗、細節上下功夫的中國企業,必然在競爭中取勝。

世界在變,我們的眼光是不是也應該隨之而變?是的,一個全新的時代到來了,這是一場淘汰賽。正如拼多多以每個季度接近翻倍的增長率,市值超越阿裏巴巴,馬雲都有點著急了。

很多人卻認為,這是因為消費降級導致的,其實這同樣是陳舊的看法。難道線下零售企業的大規模破產,電商的崛起,也是因為消費降級麽?具體什麽原因呢,我此前做過分析【雙十一開始拼價效比,年輕人真的功不可沒】

總之,新的時代來了,率先擁抱新的時代,享受時代紅利,而不是後知後覺,刻舟求劍,那樣的後果只能是被時代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