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為何香港雲吞店都姓麥?原來還有這個淵源

2024-10-26圖片

雲吞面,又餛飩面(閩南地區又稱扁食面),以煮熟的雲吞和蛋面制成。起源於廣州,並為香港的代表性面食。

喜歡到香港自由行的朋友,如果會發現,為何香港的雲吞面館,都是叫麥XX的呢?

原來,這個是與一個姓麥的人有淵源啊!

雲吞面的歷史

大約在清末民初,雲吞面就在廣州西關一帶出現。據考究,雲吞面起初於宋前是用於祭祀的。富家的一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為「百味餛飩」。南宋以後,餛飩傳入市肆。初期多數是由小販肩挑著賣。

傳入廣東省之後,成為粵語發音的雲吞。雲吞和蛋面一起吃,可以成為主食,故有了雲吞面。

廣州,曾出現過雲吞面「四大家族」,它們分別是 何家的洪記、陳家的釗記、區家的榮記、麥家的池記 ,相互爭鳴的壯觀年代,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各種原因,雲吞面在廣州開始逐漸沒落,傳統對於雲吞面的叫法"細蓉"也幾乎無人知曉。

二三十年代的廣州,街頭都是流動的雲吞面攤,師傅挑擔,徒弟拍竹板叫賣。舊時全是人手制作、以竹昇壓成的鴨蛋面,同時會加入適量梘水以求爽口效果。二戰爆發期間,大量廣東人走難來到香港,繼續以售賣雲吞面為生。當中,就包括了 廣州雲吞面大王麥煥池

雲吞面技藝南傳到香港,落地開花、開枝散葉,成為香港代表美食,那些傳統的制法和招牌還保留至今。

1945年香港重光後,因為中國發生國共內戰,中國大陸有大量居民逃亡到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香港人口短時間內激增,部份居民為了謀生擺賣粉面,由於新鮮海蝦等海鮮在香港很常見,有檔主為爭取生意,便把原來的廣東雲吞進一步演變,在雲吞餡料中加入大量蝦肉,又以大地魚等海鮮烹調湯底,使制作出來的湯底比廣州雲吞面更濃郁,遂成為具有香港特色的雲吞面。

大戰結束後,港府發放了不少雲吞面的大牌檔牌照給陣亡官兵的家屬作撫卹,直接促成雲吞面在香港普及化的局面。

在早年的香港到雲吞面店吃雲吞面並非一般大眾所能輕易負擔,能夠品嘗的一般都是較富裕的階層,一般平民百姓只能吃車仔面,到雲吞面店吃碗雲吞面要到1960年代後期才漸漸普及起來。

池記

當年麥煥池在廣州開了8家池記,其出品之面質爽彈有蛋香,深得權貴青睞,盛極一時。在二三十年代擁有八家門店,可見其受歡迎程度。這麽出名,客人當然也不簡單,當中座上客包括有「南天王」之稱的廣東省主席陳濟棠與蔣介石。

雖然沒有明文書寫,但廣州池記無形中制訂了「細蓉」(廣東人對小碗雲吞面的稱呼)的規格:「九錢面、四粒雲吞、一殼湯」,我們今天在香港吃到的老派雲吞面,依舊大致遵循這個規格組合。

雲吞面規格

廣東地區的雲吞面在行內稱為「蓉」,據說是「芙蓉面」的簡稱。

雲吞面再按份量分為「細蓉」、「中蓉」和「大蓉」:

「細蓉」為1個1兩重的幹面餅配以4顆餛飩;

「中蓉」為1.5個面餅配以6顆餛飩;

「大蓉」則為2個面餅配以8顆餛飩。

麥氏移居香港,雲吞面店遍地開花

1938年,廣州淪陷,麥煥池一家避難至香港,1945年後,兒子麥奀先在上環金龍酒店主理粥面部,1968 年自立門戶,在中環機利文街以大牌檔形式賣起雲吞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麥奀記」;麥煥池的徒弟何釗洪1954年在軒尼詩道開創「何洪記」;1958年麥煥池的疏堂兄弟麥敬文開「麥文記」;1986年麥奀的長子麥誌忠在中環永吉街開設「麥奀記(忠記)面家」;2008年麥奀的四女麥潔瑩與丈夫鄭家兆在天後開「麥兆記」;2014年麥奀次子麥誌明在西環開設「麥明記」。

及至五十年代末,麥煥池因病辭世,一代雲吞面大王的傳奇,從此畫上句號。

麥家第二代傳承人

麥煥池離世後,留下三位傳承人: 兒子麥鏡鴻、徒弟何釗洪、侄子麥民敬

先說麥家在香港開店最早的 麥文記 ,「麥文記面家」由 麥民敬 (麥煥池的侄子)於1950年創立,創業初期為佐敦寶靈街的路邊排檔,後來於1958年搬至同處佐敦的白加士街,一直營業至今,從未搬遷或開設分店,實為六十年老鋪。

作為廣州雲吞面大王麥煥池之子的 麥鏡鴻 ,因瘦削身材,故名麥奀。

1968年,麥奀在中環機利文街大牌檔開設麥奀記,並由六弟麥路負責打面。1983年,麥奀因年長退休,並把大牌檔牌照交還政府,取得3萬6千港元賠償。

1989年,麥奀在威靈頓街開設麥奀雲吞面世家。並復出親自打理,至1996年,麥奀才正式退休,並由其次子麥誌明繼承。

1986年,麥奀長子麥誌忠於中環永吉街開設「忠記面家」,後改稱「麥奀記(忠記)面家」。而麥奀本人則於1989年與三女婿在威靈頓街開設「麥奀雲吞面世家」,並復出親自打理,至1996年,麥奀才正式退休,並由其次子麥誌明繼承。

而作為麥煥池唯一的入室弟子,何釗洪十分聰明,做事嚴謹認真,盡得師傅真傳。

其雲吞面煮得絕妙,面條爽脆、雲吞皮薄餡靚、湯底濃而不膩,這名高瘦削的小夥子在廣州漸有名氣。何釗洪後來到西關一帶開店,認識了不少戲曲演員,許多粵劇名伶也是座上客,人們慕名而來,生意愈做愈旺。當時已吸引大批食客,名氣相當。

1946年,何釗洪帶著在廣州多年的做面經驗和手藝,在香港灣仔馬師道擺街邊檔,取自身姓名的第一及最末的字做店名,名為「 何洪記 」。這裏的招牌菜是風靡全港甚至聞名全球的著名鮮蝦雲吞,很多名人慕名前來品嘗。

何洪記雲吞裏麵包裹的餡料,除了蝦和瘦肉外,還有一種類似扁木魚粉的調料,和蝦、肉搭配在一起,竟是如此合適,鮮味和肉汁令人齒頰留香,加上湯清味濃,使整碗雲吞面渾然天成。

何老先生一大早便著手準備,面條從開面塘開始,搓粉、埋舊、坐昇、車面到切面,雲吞得制皮裹餡,還要熬湯。工序繁多,但堅持每天即制,這樣才新鮮。

當時馬師道有一家藥房,晚上7、8點關門,何釗洪便在藥房門口開檔。檔口熱氣騰騰,一整條街都能嗅到雲吞面的鮮香,叫人食欲大動,當時許多達官貴人、梨園名伶也是席上常客。

麥家第三代傳承人

麥鏡鴻(麥奀)有三個傳人長子麥誌忠、女兒麥潔瑩、麥誌明

1986年,麥奀長子麥誌忠於中環永吉街開設「忠記面家」,後改稱「麥奀記(忠記)面家」。而麥奀本人則於1989年與三女婿在威靈頓街開設「麥奀雲吞面世家」,並復出親自打理,至1996年,麥奀才正式退休,並由其次子麥誌明繼承。此外女兒麥潔瑩和女婿鄭家兆在天後創立「麥兆記」、麥誌明在西環創立「麥明記」。

1984年,何冠明繼承父業,承傳傳統的制面手藝,秉持父親做面的熱誠和執著,除了要保留雲吞面的傳統味道,還希望把雲吞面發揚光大。何冠明勇於創新,心裏有很多想法,又想為面店加入更多不同的傳統菜式,如點心、小炒、糖水等。

然而,何洪記有何洪記的包袱,它是父親以及許多廣東粥面大師傅一生的心血,背負著父親的名譽,禁不起冒險。何洪記的味道是最傳統、正宗的,它的任務就是把上世紀20、30年代,廣東原始雲吞面的味道保留下來,維持雲吞面界泰山北鬥的地位。何冠明想為面店註入新的元素,便需要另創一個品牌──「 正鬥 」。「正鬥」年輕,沒有包袱,沒有負擔,正好給了何冠明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隨心所欲進行不同嘗試,創新、豐富、多元,就是正鬥的任務。

香港池記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在香港開業的池記,其實和麥家並沒有什麽關系,其老板黃偉德先在柏克雷大學修化學,後來負笈南加州大學,成功考取工商管理碩士。回來後,才建立了池記,他自知雲吞面的資格尚淺,於是以麥煥池為榜樣,取池記之名寓意致敬。

雲吞面是以煮熟的餛飩和蛋面,加入熱湯制成,起源於廣州。雖說面食不是廣東人的主食,但對於離鄉漂泊的廣東人來說,回到家鄉都迫不及待想要吃上一碗雲吞面,也算得上是一種濃濃的故鄉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