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秦朝末期,滅六國的十位大將軍去了哪?為何只有章邯在抵抗叛軍

2024-06-29圖片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播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前言

秦朝末期,曾經滅六國的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們,都去了哪?為何在叛軍席卷天下之際,只有章邯一人在奮力抵抗?

昔日的輝煌戰績,難道只是過眼雲煙?還是這些大將軍們早已身陷權謀鬥爭,無法抽身?章邯為何成了孤軍奮戰的英雄?

一個曾經統一天下的強大帝國,如今卻在內憂外患中搖搖欲墜,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權力賽局和陰謀詭計?

一、群星璀璨:秦統一六國時期的名將輩出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開始了他統一六國的偉業。在這場席卷中原的大戰中,一批傑出的將領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們中有的是世代將門,有的是白手起家,但都以自己的才能和功績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蒙家三代是秦國的忠臣猛將世家。蒙武作為老牌名將,從秦昭襄王時期就開始效力於秦國。他的兒子蒙恬和蒙毅更是青年時期就成為了秦始皇的左右臂膀。

蒙恬在平定六國的戰鬥中表現突出,後來更是率領大軍抵禦匈奴,在邊境設下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防禦工事。

蒙毅雖然較少參與戰事,但作為秦始皇的貼身侍衛,深得信任,兩人外出時常同乘一輛馬車。

王家三代同樣是秦國的中流砥柱。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當時秦國最頂級的戰將。他先後率軍滅亡了趙國、燕國和楚國。

他的兒子王賁繼承了父親的才能,參與了魏國和齊國的滅亡戰爭,並消滅了燕國的殘余勢力。可以說,在滅六國之戰中,有五個國家主要是靠王翦和王賁這對父子滅掉的

除了這兩個顯赫的將門,還有一些同樣功勛卓著的名將。楊端和雖然參與的戰役不如王翦多,但也是秦國的頂級將領之一。

李信與王賁齊名,兩人曾聯手打過不少勝仗。內史騰則以滅韓之功開啟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大門。辛勝雖然名氣不及其他幾位,但在滅燕之戰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些名將各有所長,或智勇雙全,或勇猛過人,共同構成了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星光暗淡:秦朝建立初期的變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然而,就在這看似輝煌的時刻,一些微妙的變化已經悄然發生。

首先是一些老將的自然離世。內史騰在秦朝建立後不久就病逝了,為自己的功臣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王翦和王賁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很可能也是在這個時期因病或年老而去世。這些老將的離去,卻是秦朝軍事力量的一大損失。

其次,一些將領在統一後失去了存在感。比如楊端和和辛勝,在秦朝建立後就很少有他們的記載了。

這可能是因為和平時期,他們的才能沒有了施展的舞台,也可能是他們主動選擇了退居幕後。還有一些將領,如蒙武,在滅楚之戰後就沒有了音訊。

考慮到秦始皇並非濫殺功臣之人,蒙武很可能是在完成使命後回家安享晚年,最終在家中病逝。這一時期,雖然秦朝表面上強大無比,但實際上已經開始面臨軍事人才的斷層。

那些在戰場上叱咤風雲的名將們,或是離世,或是退隱,新的將才還未能及時補充上來。這種情況為日後秦朝的軍事困境埋下了伏筆。

三、陰雲密布:秦二世時期的政治動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駕崩。這一突發事件引發了一系列的政治動蕩,最終導致了一些重要將領的悲劇性結局。

趙高作為秦二世胡亥的支持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始打壓其他功臣。蒙恬和蒙毅兄弟因為與太子扶蘇關系密切,成為了趙高首要打擊的物件。

趙高聯合李斯,偽造詔書,誣陷蒙氏兄弟謀反,最終導致蒙恬和蒙毅被迫自盡。這一事件不僅僅是兩位功臣的悲劇,更是秦朝軍事力量的重大損失。

蒙恬作為抵禦匈奴的大將,他的死讓秦朝北方防線失去了最重要的守護者。蒙毅雖然不是軍事將領,但他與秦始皇的密切關系使他成為維系朝廷穩定的重要人物。

兩人的離去,無疑動搖了秦朝的根基。與此同時,其他將領也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李信的結局眾說紛紜,有人說他病死,有人說他戰死,但更可能的是他在這個時期悄然離世。

王離作為王家第三代,雖然沒有參與滅六國之戰,但在這個時期開始嶄露頭角。秦二世時期的政治動蕩,不僅直接導致了一些重要將領的非正常死亡,也加速了秦朝軍事力量的衰退。

那些曾經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將領們,要麽已經離世,要麽被排擠出權力中心,秦朝的軍事指揮系統正在逐漸瓦解。

四、風雨欲來:秦末農民起義時期的軍事困境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秦朝面臨著自統一以來最嚴峻的挑戰。然而,當天下大亂之時,那些曾經為秦國開疆拓土的名將們卻已經無法再為帝國效力了。

在這個危急關頭,秦朝能夠調動的將領寥寥無幾。王離作為王家第三代,被派去圍攻巨鹿城。然而,他面對的是當時聲名鵲起的項羽。

在項羽的猛攻下,秦軍大敗,王離被生擒。這不僅是一場軍事失利,更象征著秦朝軍事力量的徹底衰落。

值得註意的是,王離的失敗似乎帶有某種歷史的輪回感。當年正是王翦率軍徹底滅掉了楚國,導致項羽的祖父項燕身亡。如今,項羽擊敗並可能處死了王翦的孫子王離,仿佛是一種歷史的報應。

在這場動亂中,唯一能夠為秦朝勉力支撐的就是名不見經傳的章邯。作為一個二流將領,章邯肩負起了保衛秦朝的重任。

然而,面對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和野心勃勃的諸侯,章邯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秦朝末期的軍事困境,集中體現了前幾個階段累積的問題。

那些曾經叱咤風雲的名將已經雕零殆盡,新的將才又沒有得到足夠的培養和重用。當危機真正來臨時,秦朝已經失去了有效應對的能力。

五、星落秦亡:秦朝覆滅與歷史的反思

公元前207年,章邯在巨鹿之戰中戰敗投降,秦朝的命運已經註定。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最終滅亡,統一的大秦帝國僅僅維持了短短的15年。

回顧秦朝的興衰史,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強大如秦,卻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土崩瓦解?從軍事角度來看,秦朝名將的消失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那些曾經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們,在秦朝建立後的15年裏,要麽自然離世,要麽被政治鬥爭所害,要麽失去了存在感。當農民起義爆發時,秦朝已經找不到能夠應對危機的將領了。

這種情況的出現,固然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自然規律讓一些老將在統一後相繼離世,這是難以避免的。但更多的問題還是出在人為因素上。

秦二世時期的政治鬥爭,直接導致了一些重要將領的非正常死亡。而在和平時期,秦朝似乎也忽視了對新一代將才的培養和重用。秦朝的覆滅,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終結,更是一個歷史教訓。

它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僅取決於它的疆域大小和軍隊數量,更取決於它能否持續培養和重用人才,尤其是在關鍵崗位上的人才。

結語

秦朝名將的消失,反映了一個王朝從盛到衰的全過程,也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在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或許能夠從中汲取智慧,認識到人才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組織的重要性,以及持續培養和重用人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