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1906年的清末北京:街頭豎著電線桿,洋人騎著百姓脖子照相

2024-08-23圖片

1909年初,法國探險家艾爾貝·肯恩和他的助手記錄下了晚清動蕩時期京城的春節風貌,盡顯一個時代的滄桑。


破舊棉襖棉褲透露出生活的艱辛,修補程式難尋針線難求。一餐過後下一餐的米粒尚無著落,這就是窮人的日常寫照


沒有耕牛只能人力拉犁翻地不深糧食減產。交完公糧所剩無幾農民常挨餓。改變現狀勢在必行讓豐收不再是夢!


1912年的北京,金魚胡同狹窄而繁忙,黃包車穿梭其中。兩側要麽是琳瑯滿目的店鋪,要麽是深邃的高墻大院。這條不足600公尺的小巷,見證著老北京的繁華與變遷


明十三陵前矗立著巍峨壯觀的石牌坊,以漢白玉精雕細琢,五間寬闊十一樓高聳盡顯皇家威嚴。作為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石坊建築,它見證了明代的輝煌,吸引著無數敬仰的目光


北京崇文門一座歷史悠久的城門,曾車水馬龍商販絡繹不絕見證著市面的繁榮。這裏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稅收重地由崇文稅務司統一管理。據傳官府在附近特設了十八家指定商鋪,專營酒類銷售與稅務繳納,俗稱「十八家酒店」,一度壟斷了京城酒類市場,成為當時的一大經濟中心


站在前門大街城樓上,目光所及街道直通天際。兩旁的古建築與商鋪相映成趣,石橋上人潮湧動,小車、擔子、黃包車穿梭其中,繁忙而有序構成了一幅前門大街獨特的畫卷


清朝時期農業科技滯後糧食產量堪憂。種子不優肥料匱乏耕地淺薄灌溉系統稀少。一逢幹旱饑荒遍野民眾饑腸轆轆。即便如此微薄的收成還需上交公糧


這座歐式大門曾是美國公使館,門前三名衛兵嚴陣以待,沙袋和木頭堆砌成路障,透露出一種緊張而莊嚴的氣氛


寒風中一名掏糞工肩負糞桶,手持糞勺正踏著上坡路上防滑的腳窩,穩步前行。冰塊散落路旁他的身影在寒天凍地裏顯得格外堅毅


優渥婦女即便服飾普通,也身著華貴綢緞,令人羨慕不已普通人遙不可及


1912年的北京,東便門外綠樹掩映,護城河上石橋古樸。這座小城門由城樓和箭樓相依組成,見證著古都的歷史滄桑。遺憾的是東便門已於1958年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大柵欄街歷經元明清三朝,五百年繁華不衰。古街兩側商鋪如雲人聲鼎沸一直是前門商圈的心臟。著名的「八大胡同」亦藏身於此,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交織,令人流連忘返


清雍正年間雄偉的大鐘寺拔地而起,原名覺生寺曾是皇帝祈雨與信徒朝拜的聖地。穿越時空感受古寺的莊嚴,探尋歷史的痕跡


這是1906年的北京貢院,曾經莊嚴的考試殿堂如今荒蕪寂寞,八國聯軍侵華後,德軍肆意拆毀令這片古老的建築滿目瘡痍。因德軍破壞1901年的會試不得不移師河南。歷史的滄桑在這裏留下深刻痕跡


八達嶺南三堡村北五貴頭山間的彈琴峽,風景如畫峽西石壁上刻有「五貴頭彈琴峽」,令人神往


舊時中國百姓酷愛看熱鬧。節日裏馬路邊高台上人群聚集,其中旗人女子腳踩花盆底鞋,頭頂大拉翅坐姿霸氣格外引人註目


坐落於萬壽山西麓岸邊、昆明湖中的石舫,船身以巨石精雕細琢,長達36公尺造型宏偉。船樓兩層船底鋪花磚彩色玻璃窗與頂部精美磚雕相映成趣。傳說乾隆皇帝每年四月初八都會陪伴其母來此放生,感受石舫的別樣韻味


北京黃寺石塔以漢白玉精雕而成,展現藏式佛塔之美。此塔又名清凈化城塔,乃乾隆為紀念六世班禪而建,充滿歷史與宗教的神秘魅力


西直門外一對老少乞丐緊挨馬車而立,衣著單薄只能相互依偎取暖。北京冬夜寒風刺骨,他們面臨著隨時被嚴寒奪去生命的危險


北京古觀象台這座始建於1442年的皇家天文台,以14公尺高的雄姿和寬廣的台頂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台頂之上8架古老的清制天文儀器靜靜佇立,儀器完整、配套齊全,向世人訴說著天文學的輝煌過往


家中若有一頭毛驢,便算得上是小康了,它可助耕種田地,而那些貧困之家,卻只能肩拉木犁,艱辛度日


北京馬車車廂雖小卻別致,勉強容納兩人。雖以北京命名卻風靡全國成為那個時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讓西洋人也為之駐足


昔日繁華長安街,如今戰火余燼間。高大牌樓獨屹立,廢墟瓦礫映蒼天。一眼望去仿若荒野無際唯有歷史的沈重,縈繞在這寂靜的街巷


位於北京國子監的這座琉璃牌坊,古樸典雅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圜橋教澤學海節觀凝聚著古人對教育的崇敬之情。作為北京唯一的教育牌坊,它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揚


這座造型別致的「玉帶橋」,以漢白玉和青白石匠心砌築,橫臥於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之上。它建於清乾隆年間,古樸典雅與周圍景致相得益彰。橋身倒影在水面,宛如畫卷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