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豐景」交融「風景」 公主嶺市房身崗子村讓農旅融合插上騰飛的翅膀

2024-10-23圖片

一片稻田,兩種收獲,當「豐景」交融「風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連日來,公主嶺市南崴子街道房身崗子村大片稻田景區裏一派繁忙景象,遊客們忙著拍照,記錄豐收美景;大型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顆粒歸倉。今年,這片稻田的兩種收獲,讓農旅融合插上騰飛的翅膀。

說起房身崗子村以前並不「出圈」,大家的刻板印象或許是在102公路南側、西鄰遼河的一個種植玉米和水稻的小鄉村;又或許是這裏離城區不遠,多半是來散心、休閑……但是今天的房身崗子村大不一樣——從高處俯瞰,連片種植的水稻在微風中泛起「金浪」,沈甸甸的谷穗展現一派好「豐」景。

以田為紙、以稻為墨,將一幅寫有「一顆農心」的農業畫卷呈現在黑土地上,展現著農人的勤懇與熱忱。「沒想到水稻還能種出這麽震撼的立體畫,用東北話講那是賊好!」來自沈陽的遊客宋珊珊興奮地說,一會兒再去買點東北大米帶回去。

那麽,「賊好」的稻田畫是如何設計、形成的呢?據街道宣傳負責人董佳介紹:「我們在五月末春播的時候就開始設計,栽種時先在農田裏用傳統畫線器,依圖樣定出座標,再牽線描出圖樣或字型輪廓,最後種上不同顏色秧苗,隨著水稻生長,就會呈現出預先規劃的圖形或文字。本來我們想透過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公主嶺的水稻特色,推介當地優質大米。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我們開放了景區,沒想到,國慶假期一下就‘火’了,當天就來了500多人。」

如果是單一的稻田畫,並不足以讓市民、遊客前來「打卡」。今年,該村還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鄉村建設新面貌。修建圍墻3000公尺、水泥路6000公尺、路邊溝3000公尺、道路「白加黑」6000延長米、標準垃圾池兩處,安裝路燈120盞,栽植風景樹3000棵、各類花卉6000株,高標準農田修建水泥灌溉渠1.1萬延長米,做到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的綠化美化美不勝收。

「以前經常來村裏散心、散步,只有單一的稻田,沒有什麽特色景觀。今年不一樣了,稻田景觀旁邊新修了路燈、新鋪的水泥路、水泥路中間新栽種的花草,燈、花、路、稻融為一體,美得很!」市民張東升一邊拍照一邊笑著說。

鄉村美、人富足。該村還在稻田景觀附近開設了「農品小市」,農戶們可以在此售賣農家菜、水果、烤玉米、烤馬鈴薯、烤鵝蛋等,不僅為遊客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遊玩體驗,提升了稻田景觀的口碑和品牌影響力,還促進了農戶增收。

村民李丹丹說:「在這邊賣一些醬馬鈴薯、醬鹹菜等小菜,很受大家喜歡,都說我們家的小菜做得‘地道’,味正。幾天下來,錢包越來越鼓。」

以農業種植為基石,以連片集中種植稻田為優勢,依靠創意設計賦能,在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同時,沈甸甸糧食的收獲更讓這裏「雙豐收」。今年,該村320畝的水田預計可產水稻28.8萬公斤,相比去年增產12.5%。

有了好產量還要有「好價值」。這裏是著名的國家級水稻制種基地。大力發展稻蟹綜合種養,透過「雙邊溝+分箱式插秧」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結合測深緩釋施肥等技術,既保障了蟹的養殖環境,又保證了大米的品質與產量。

水中的蝦蟹能松土,糞便可肥田,稻米品質也隨之有了提升,科研成果真正做到了惠及農民。大米每斤增值0.5~3.5元,畝綜合增效1000元,該模式已在吉林省廣泛推廣。稻漁科技小院培育出適應北方寒地環境的小龍蝦苗,填補了吉林省養蝦業空白,已初步形成產業化。

從傳統的稻田小村到「稻」此一遊的打卡景點,再到「價值不菲」的技術小村,房身崗子村把休閑農業、農業技術、農副產品等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賦能鄉村振興,不斷激發鄉村高品質發展的內生動力。(完)

(圖片來源:楊孝天/供圖)

本稿文圖系吉林NEWS獨家原創,作品未經本單位授權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

中新網·吉林

記者:張開奇

通訊員:楊孝天

責編:趙梓妍

熱線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