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相士去一人家算命,剛進門掉頭就走:不算了,這一家子都不是凡人

2024-10-24圖片

看過一些古裝劇的朋友們很容易就能註意到, 古代人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權臣,都十分註重「天命」一說。

因此,野史中也常常會出現帝王或者歷史名人的一些「天命」故事, 意在證明他們就是傳說中的「天命之人」。

當然,一般來說, 帝王會主動讓這種故事流傳下去,目的是鞏固自己的政權。

不過,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皇帝,他的「天命」故事可是真實發生的。

據說,算命先生走進他的家門時, 僅僅是擡頭望了望天的功夫,就認定他氣運不凡,說什麽都不願意給他當面算命了。

這個故事並非野史,這位算命先生也是晚唐至北宋年間有名的奇人, 被尊為陳摶老祖的「希夷先生」陳摶。

難道,真的有所謂的「天命」之說嗎? 陳摶老祖為這位「天命」帝王算命的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麽?

從不得誌士子到道家老祖

陳摶出生於871年, 是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當政的時期。

奇怪的是,一般小孩一兩歲就會說話, 可陳摶直到四五歲的時候還沈默不言,大人們都覺得他性格木訥又不太聰明。

然而,五歲這年,陳摶卻突然變了, 變得十分聰明,還成了當地有名的神童。

對於陳摶變化如此之大的原因, 傳說是因為他在渦水岸邊玩耍時,碰見了一個青衣老婦。

老婦面容和藹,說話也輕聲細語的, 陳摶只是遠遠地和她打了個照面,就不自覺的被她吸引,走到了她的面前。

沒想到,老婦竟然摸了摸他的頭之後, 將他抱在了自己的懷裏,隨即便開始給他哺乳

按理來說,四五歲的孩子早就斷奶了, 別說是陌生人,就是親生母親的奶水都不一定會喝。

畢竟抱在懷裏的嬰兒和會跑會跳的兒童終歸是不同的, 即使是母親和兒子,也要時刻謹記「男女大防」,俗話說「兒大避母」就是這個道理。

可不知為何,陳摶本想掙紮 ,可一躺進老婦的懷裏,就什麽都做不了了,只能乖乖地喝奶。

這天以後,陳摶就突然開了竅,不僅能開口說話了, 而且還能出口成章,看文章也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原本,陳摶誌在仕途,他努力讀書,想要為天子盡忠, 為百姓謀利,結果,60歲那年,陳摶自信滿滿地赴京科考,卻無緣進士登科,只能回到家鄉。

從此以後, 陳摶以山水為樂,不再執著於入仕。

公元935年,陳摶來到武當山,從此隱世不出, 服氣辟谷修道二十余年,每天只喝幾杯酒。

後來他拜麻衣道者為師, 先後移居華山雲台觀和少華山石室,修行隱居,生活愜意自在。

在此期間,陳摶寫成了 【胎息訣】、【指玄篇】、【先天方圓圖】和【太極圖】等著作,名聲大噪,成為了有名的相士。

我們都知道,唐朝後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彼時處於亂世,陳摶作為沒有官職的隱世之人,繼續隱居才是最安全的。

然而,由於他實在太過出名, 而當時後周的皇帝周世宗又十分推崇相士,有人為了討好周世宗,便將陳摶的名號告訴了周世宗。

周世宗對陳摶立刻產生了興趣,叫人傳陳摶進宮面聖 ,就這樣,原本隱居避世的陳摶迫於皇權,重新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深受皇家重視的隱世高人

周世宗對道教的癡迷多表現於他對丹藥和法術的喜愛, 他常常在宮中修煉點金化銀的法術,還曾自己嘗試煉制丹藥。

也正因如此,陳摶被帶到他面前的時候, 周世宗第一反應便是要求陳摶為他表演點金化銀的法術。

可惜的是,陳摶並不會這種法術, 不僅如此,他還反過來「教訓」起了周世宗,讓他專註治國理政,不要迷戀這種黃白方術。

陳摶的話把周世宗點醒了, 他非但沒有生氣,還想要把陳摶留在朝中做官。

不過,此時的陳摶早已經對仕途沒有興趣了, 他拒絕了周世宗,表示自己還是想要回到隱居之處,繼續過原本悠閑的生活。

周世宗倒也沒有勉強, 但是逢年過節,他總會讓人給陳摶送去禮物。

公元976年,宋太宗趙光義繼位, 此時的陳摶年過百歲,已經是德高望重的陳摶老祖,就連宋太宗也不可避免的聽說過他的名號。

盡管對相術並不十分相信, 但出於好奇,宋太宗還是將陳摶召入宮中。

讓宋太宗沒想到的是,陳摶見了天子, 竟然不下跪拜見,而且彎下腰作揖權當行禮了。

侍從提醒陳摶應當跪拜天子,陳摶卻說: 「我乃是一介粗陋山野之人,卻得陛下召見,我感激不盡。」

按理來說,宋太宗應當懲罰他以示天子威嚴, 但他見陳摶鶴發童顏,很有仙人氣質,又如此有個性,對其多了幾分尊敬,便也不計較陳摶的「無禮」了。

君臣二人坐下之後,宋太宗迫不及待地問陳摶: 「仙師如此仙風道骨,竟無老態,是如何保養的呢?」

陳摶表示: 「臣長居雲台觀,每日既無需憂於國事,也不必長坐案前,悠閑自在,自然年輕,陛下只需調養身心,避免過憂過慮,也可年輕幾分。」

宋太宗覺得陳摶說的很有道理,便也願意接著問, 他希望陳摶為自己算一算,河東戰役會有怎樣的結果。

宋太宗私心是希望陳摶說可以出兵的, 不管是真是假,至少給自己求一個心安。

但是,陳摶卻沒有如他所願,反而說: 「陛下如果想及時止損,最好立即停止征伐。」

宋太宗覺得,陳摶到底是個文人 ,對於行軍打仗之事不甚了解,對征戰討伐更是避之甚遠,他大概是為了減少殺戮才這麽說的,恐怕不能當真。

因此,宋太宗最終沒有聽陳摶的話,仍舊固執己見出兵作戰, 結果,此戰果然不順,沒過多久宋太宗就得到了戰敗的訊息。

此事之後,宋太宗對陳摶可謂是十分信任, 他再次請來了陳摶,許他高官厚祿,只為留他在朝中為自己效命。

可陳摶卻一再拒絕, 無論宋太宗拿出什麽條件都沒有讓他松口。

宋太宗很奇怪,問他: 「仙師不求高官厚祿,不求封王拜相,所求究竟為何?」

陳摶說: 「臣只求陛下讓我離開俗世,回到雲台觀。」

陳摶是長留不住了, 不過有事時召他入宮還是可以做到的,宋太宗也就沒有再堅持,放陳摶回去了。

幾年後,宋太宗又叫來陳摶, 問他這次是否可出征,陳摶說:「可。」

這一次,宋太宗沒有任何猶豫 ,聽陳摶的話立刻出兵,果然大獲全勝。

陳摶在宋太宗心中的地位水漲船高, 有任何大事都會問陳摶,陳摶沒有被限制自由,雖然偶爾會入宮,倒也不耽誤自己的生活,他也就樂於為宋太宗解答。

被迫卷入奪嫡之爭

隨著年齡的增加,宋太宗也開始考慮立儲君的事情, 一方面是以防萬一,另一方面,國家有了儲君,就會讓心懷不軌的人有所畏懼。

但是宋太宗有三個中意的兒子, 要選擇他們中的哪一個,他十分糾結。

這個時候,他就想起了陳摶, 他希望陳摶為他選出最適合做皇帝的兒子,以求大宋江山能夠順利傳下去。

其實,宋太宗一直以來最中意的是長子趙元佐, 按照「長幼有序」的規矩,太子的位置本來也應該是趙元佐的。

但是,趙元佐卻幹了一件事, 讓宋太宗對他頗有微詞,太子之位也逐漸離他遠去。

當初,杜太後臨終時安排趙家三兄弟中, 老大趙匡胤傳位給二弟趙光義,趙光義傳位給三弟趙廷美,這一安排被稱為「金匱之盟」。

然而,接手了趙匡胤的皇位的趙光義, 也就是宋太宗並不想傳位給趙廷美,於是,他多次故意刁難趙廷美,最後將其貶斥,趙廷美也抑郁而終。

趙元佐不忍於此,曾在趙光義面前給趙廷美求情, 這一行為精準踩到了趙光義的逆鱗,趙元佐在趙光義心中的地位也一再降低。

宋太宗的二兒子名叫趙元僖,趙元僖在政事上頗有能力, 是宋太宗的得力助手,可惜的是,他身體不好,太醫們都推測他活不過三十歲,只是不敢告知宋太宗。

最後,他的確活到二十七歲就去世了。

三皇子趙元侃不但身體健康,也從不忤逆宋太宗, 長得也好看,宋太宗很喜歡這個兒子。

受宋太宗所托去給幾位皇子看相的陳摶將他們的狀況了解了一番, 陳摶的心中有了數,便請宋太宗派來的心腹先帶自己去趙元侃府上。

一進門,陳摶等人便由趙元侃的小廝帶去正廳,一路上, 陳摶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看天又看看地,最後,他停下了腳步,表示無需再向前走了。

「這一家人都命定不凡。」給小廝留下一句話後, 陳摶轉身就走,回去給宋太宗復命了。

果然, 陳摶的話正合宋太宗的心意,最後立了趙元侃為太子。

前面我們提到過,很多帝王, 尤其是開國之君會用「天命」故事鞏固自己的政權,穩固帝王的權威。

像女帝武則天,還有歷史上的幾個開國皇帝, 比如朱元璋、趙匡胤,由於一個新的政權建立後需要擁護者,民間百姓對這樣的故事的真假又沒什麽概念,就很容易深信不疑。

而宋太宗所求正是如此,用陳摶的名聲和權威, 讓趙元侃名正言順的坐上帝位,也讓天下人免於詬病長幼無序,同時,今後見到故去的杜太後,自己也算是有了說法了。

一舉三得,果然是帝王權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