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群星閃耀時】:一個時代精英如何走向大眾?

2024-04-24影視

前有【追風者】,後有【群星閃耀時】,都是以1930年代為背景、帶有諜戰元素的近代革命劇,均品質不俗。主人公的身份以及劇中所包含的元素雖然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追風者】的主人公魏若來是個平民青年,【群星閃耀時】的主人公華楨(李現 飾)彼時是國民黨高官的兒子;【追風者】是金融+諜戰,【群星閃耀時】是警察探案+諜戰……但它們又共同昭示著近代革命劇中一種新的敘事範式在崛起——以時代青年信仰的建立為主線。

華楨/向遠生(李現 飾)

傳統的革命劇更多直接展現革命先驅的英勇鬥爭,比如諜戰劇的著重點在於情報戰的鬥智鬥勇、險象環生,主人公的信仰建立往往在故事一開始已經完成、或者不會占據劇情太多篇幅;【追風者】【群星閃耀時】的新範式中,主人公從對革命的陌生、誤解甚至抵觸,到逐步接觸、理解直至投身其中的過程成為敘事重點,諜戰元素反而只是一個背景。【追風者】魏若來直到快大結局時才入黨,【群星閃耀時】也將清晰地呈現華楨從革命的「闖入者」,到「局中人」,再到「同行者」的全過程。

這一敘事範式,更為「年輕態」。年輕的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伴隨著思想覺醒、信念確立和人格昇華,體現了個體與社會、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年輕觀眾能夠在角色身上看到自身的影子,更有共鳴,作品具備更強的教育意義和激勵作用。這類作品往往也采用年輕帥氣具有流量效應的演員出演主人公,比如【追風者】的王一博、【群星閃耀時】的李現,既增加劇集的曝光度和關註度,也能吸引年輕的粉絲群體觀看。

這一敘事範式的重點與難點是,如何有說服力地呈現主人公的信仰建立過程。編劇是成敗的關鍵。【追風者】編劇翁良平受到不少好評,【群星閃耀時】的黃琛、蒲維也非常值得信任。二人此前合作的【隱秘而偉大】是一部口碑極好的諜戰劇(21萬人打出7.9分),這一次在【群星閃耀時】依然高水平發揮。值得一提的是,兩部劇之間也有聯動:十年後,華楨就是夏繼成,孟多慈變成了沈青禾。

右圖為【隱秘而偉大】,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的戰士夏繼成和沈青禾

由於出身與經歷不同,華楨的信仰建立過程,與魏若來截然不同。當然了,在信仰建立之前,他們一定會有一些共同點,比如他們具備樸素的愛國情懷、善良、有正義感、英勇無畏等等。

華楨一開始只是幫恩師鄧銘遠(曹磊 飾)將一本書從南京送到上海,卻遺憾發現恩師的友人在旅館中被殺害。本只打算在上海「一日遊」的華楨,成功阻止兇手滅口,救下這場危機中的唯一幸存者孟多慈(李祉默 飾)。

華楨幫恩師鄧銘遠(曹磊 飾)送書

後來,華楨得知,恩師鄧銘遠是共產黨,與鄧銘遠、以及這起命案中的人有瓜葛,都可能惹來禍端。當時是「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正對共產黨人進行大規模鎮壓與迫害。

擺在華楨面前的選擇是:是否冒著風險保護孟多慈?當孟多慈用一條項鏈和23塊錢雇華楨查案,華楨是否答應?

華楨最終還是答應孟多慈(李祉默 飾)

經過一番糾結後,答案不言自明:華楨沒有明哲保身,而是選擇勇敢地介入,承擔起保護小女孩的責任,彰顯了他深沈的同情心和堅定的正義感。他化名向遠生,成為上海公安局十六鋪分局第四警察隊的一名基層警員。

如果說魏若來的信仰建立,經歷了一個由「錯」到「對」的過程,那麽,華楨的信仰建立,則是一個脫離群眾的「精英」走向「大眾」的過程。

作為軍政部次長的兒子,華楨出身權貴,他受過良好教育,英俊帥氣,溫文爾雅,但多少也有點「高不可攀」。如果說華楨身上有什麽大的缺點的話,就是他不自知的「精英主義」,他一開始是脫離群眾的,也不相信群眾的力量。

他到四所只是「扮演」基層警察,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四所的一員,他在調查命案時也沒有多少團隊合作意識,他隨時做好離開四所的準備。他要的只是「警察」這個身份去查案,而不是他相信四所的其他警察有能力幫到他什麽。

華楨一開始是有點「高高在上」

這體現的是精英心態下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將實作正義的重任寄托在個人的英雄行為上,認為憑借一己之力就能改變現狀。他沒有意識到,解決一些艱難的問題,需要廣泛的社會動員、組織合作與制度建設。只依賴個人英雄行為,反而可能導致行動的孤立、短視和有限效果。

雖然有精英心理,華楨的內心是善良的。他一度準備從四所辭職,原因是他發現深入調查會影響到四所其他基層民警生活,「四所的人都是靠當警察養家糊口的,我不想把這麽一個小小的警察所卷進來,把他們原本的生活打亂」。

華楨不想連累四所

在他送出辭職後,與四所的另一名新晉民警駱瑉敏(任敏 飾)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對話。華楨要求四所放棄查這個案子,因為四所沒這個能力,而且還可能被處罰,「這麽做毫無意義,值得嗎?」

華楨認為,普通人就別冒險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情

駱瑉敏則回道:「可能你覺得不值得。這就像醫生不能選擇病人,軍人不能選擇戰場,我一直覺得警察也是一樣。」

駱瑉敏(任敏 飾)真正把職業作為信仰

這段對話是兩個人價值觀的沖突。華楨的出發點是保護四所,但他潛意識裏,認為四所這種基層力量「沒有意義」,四所的隊長陳浩(周遊 飾)與駱瑉敏所信奉的「匡扶正義、守護百姓」只是一種理想化、但幼稚的信仰。

陳浩(周遊 飾)亦堅定地踐行「匡扶正義、保護百姓」

這暴露出精英主義的另一種普遍傾向:認為社會變革和正義的實作主要依靠少數精英人士的行動,老百姓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華楨忽視了廣大民眾的主體作用和集體力量。實際上,民眾不僅是社會變革的受益者,更是推動者,他們有權參與公共事務,表達訴求,爭取權益,共同塑造公正的社會秩序。

有精英主義傾向、脫離群眾的高官子弟華楨,從什麽時候才逐漸走向大眾?這無疑是他的「選擇時刻」。

【群星閃耀時】的劇名來自茨威格著名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劇中轉譯為【人類的選擇時刻】)。華楨曾向陳浩閱讀了序言中的一段:「這種充滿戲劇性和命運攸關的時刻,在個人的一生中和在歷史的行程中都十分難得。這種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時,甚至常常只發生在某一分鐘,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超越時間。我想在這本書中,從極其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回顧這樣一些群星閃耀的時刻,我之所以如此稱呼它們,是因為它們宛如星辰一般,永遠散發著光輝,普照著終將消失的黑夜。」與【人類的選擇時刻】的各種緊密關聯與呼應,讓【群星閃耀時】的劇本充滿文學性,也極大昇華了主人公的「選擇時刻」。

華楨的「選擇時刻」,可能是他從恩師手中接下這本書的時刻,可能是他從火車上折回去幫助孟多慈的時刻,然而,塔克辛仰建立的關鍵時刻,一定離不開這一刻:在極度危險和痛苦的情況下,駱瑉敏堅持抵抗,堅決不讓歹徒逃脫。駱瑉敏的堅毅不屈、高度責任感與使命感、無私奉獻、勇敢無畏,讓華楨的內心深深震撼。他痛心於駱瑉敏被如此殘酷毆打,他恐懼駱瑉敏會因此失去生命,他也是平生第一次意識到小人物的力量,意識到什麽是信仰。

雖然這時的駱瑉敏還未確立她的共產主義信仰,但她已經深深建立起一個警察的信仰:「匡扶正義、保護百姓」。為了踐行這個信仰,她可以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哪怕遭受非人的毆打也不放走歹徒,垂死掙紮也要留下證據。

駱瑉敏誓死踐行警察的職責

這就是信仰!它是一種深刻的精神寄托和價值認同,即使面臨物質損失、挫折困苦,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也不為所動,因為個體在信仰中找到了超越物質層面的意義和價值。

華楨意識到他錯了。對於陳浩、駱瑉敏這樣有信仰的人而言,踐行信仰,才是他們所追求的人生意義。華楨又有什麽立場,傲慢地替四所的人做出「這麽做毫無意義」的結論呢?

華楨收回辭呈,他決定留在四所。這是他至關重要的「選擇時刻」,他意識到大眾的力量,他開始走向大眾。這是他向中國共產黨靠攏的真正開始。

望著駱瑉敏空著的位置,華楨做出他的「選擇時刻」

【追風者】與【群星閃耀時】,是時代青年成長大劇的成功實踐。不同出身、不同經歷的青年,有不同的成長路徑,他們的信仰建立過程也各不相同。編劇的核心使命,是讓信仰的建立過程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從而抵達當代年輕觀眾。

有人說,如今是個信仰缺失的年代。與其說如今信仰缺失,毋寧說人們對於「信仰」的理解更加寬泛。它可以是道德信仰,對於誠實、公正、善良等基本道德原則的堅信和踐行;可以是人生信仰,對個人價值和目標的追求,或事業理想,或學術追求;也可以是社會信仰,致力於環境保護、公益事業、公平正義等願景……

如果你對信仰的建立無從下手,不必自責不必慌張。【群星閃耀時】給出這樣的提醒:在人生每一個重要的「選擇時刻」,做出正確選擇,這或許就是你人生中的「群星閃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