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歡喜傳媒崛起前,文青徐崢寧浩加上資本家董平,為啥最後又虧20億

2024-01-01影視

三子登基:文青出道之路

2006年的那個夏天,一部名為【瘋狂的石頭】的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上空氣十足,轟動一時。

「一個優秀的導演,必須在創作與票房之間找到平衡點。」當被問及自己的轉型之路時,徐崢如是說。的確,徐崢、黃渤與寧浩三人均是90年代從藝,他們或出身話劇,或拍攝小眾電影,一心追求「藝術」與「精神食糧」。

直到近些年,他們才一改作風,全面轉向商業電影道路。這其中,最關鍵的轉折點,便是2006年的那部【瘋狂的石頭】。

作為【瘋狂的石頭】的編劇與導演,寧浩坦言自己當初並不看好這部電影。小成本劇情片在市場上向來不受待見,投資方又力推新人編劇與演員,這讓他對票房成績並不抱有信心。

「我已經做好了轉行的準備。」寧浩說。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部電影取得了超2億人民幣的高票房,一舉將三位青年導演推上了影壇新星的寶座。

主演之一的黃渤在獲獎感言中非常激動:「感謝所有觀眾的支持!這部電影讓我重新認識到,原來商業與藝術是可以完美結合的。

」對,正是這部小成本電影的意外收獲,啟發了三人對娛樂電影價值的思考。或許,在商業與精神之間,還存在一條通向成功的新道路。

【瘋狂的石頭】的爆紅,成就了他們在商業電影領域的「三子登基」。

囧王加冕:沈浮與突圍

2010年,一部以中國人春節返鄉題材為藍本的喜劇電影【人在囧途】登上銀幕,並取得了超過4。2億元的票房佳績。

這不僅奠定了徐崢在商業電影界的地位,更與另一位喜劇演員王寶強的合作,打造出了「囧系列」這一中國喜劇電影的票房保證。

然而,在巨大商業成功的背後,兩人也歷經了來自資本與市場的種種束縛。最終,他們選擇自立門戶,這成就的不僅是個人的自由,也是對中國喜劇電影這個僥幸存活的物種最後的救贖。

對徐崢來說,【人在囧途】的成功有著雙重意義。第一,這象征著他在商業電影界的最終加冕,一個可以用票房說話的喜劇大師,從此誕生。

第二,這也成就了與另一喜劇巨星王寶強之間的聯手,開啟了兩人「共贏共榮」的職業生涯。兩大票房保證的合體,很快便實至名歸,囧系列電影接連推出並取得了一致好評。

對觀眾來說,「囧」系列已成為春節和暑期檔期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然而,這其中也飽含著長久以來兩人對市場與投資方的種種不滿和焦慮。作為囧系列的靈魂人物,徐崢和王寶強卻未從中獲得與票房和勞動相匹配的報酬。

這最終在【泰囧】上映前爆發,徐崢為了獲得資金自由和分成,不惜與之前的合作公司「真極度」決裂,並由自己出任監制。

從此,兩大喜劇巨星正式宣告脫離困境,開始自導自演與獨立開拍自己的作品。這標誌著他們對資本與市場的根本突圍,也為中國喜劇電影這一曾經岌岌可危的文類註入了全新的生機。

新航路:歡喜傳媒的崛起

在中國電影產業快速崛起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推手卻常被人們忽視,那就是資本力量。一位名叫董平的投資人,透過其神通廣大的人脈資源,在電影圈裏可謂如魚得水。

他不僅參與投資並行行了多部賣座大片,還與三位青年導演徐崢、黃渤和寧浩合作成立了一家名為「歡喜傳媒」的電影公司。

這家公司像一艘巨輪,有著雄厚的實力與投資支持,一度成為整個電影圈的風向標。

「沒有董老板的支持,就沒有我們三個人今天的成就。」在某次采訪中,徐崢如是說。的確,正是在董平的運作下,歡喜傳媒透過引入各種機制不斷推高自己的股價,並簽下多位一線導演與演員。

這為三位導演提供了一個施展拳腳的舞台,讓他們有機會打造出自己的作品。同時,透過股權分紅的模式,電影的銷售收入也能直接體現到股東的利潤中,這讓電影投資本身也變成了一項極具潛力的盈利模式。

在歡喜時代的鼎盛期,整個電影業界也正經歷著空前的繁榮景象。票房銷售節節攀升,股價飆漲,各種資本聞風而動,都想分一杯羹。

這背後的推手,就是以歡喜傳媒為代表的新興電影公司以及它們背後的投資集團。對於電影人來說,這無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金支持與創作自由。

而這條新開辟的創業航路,也讓更多電影工作者看到了通向成功的可能性。歡喜時代,實則是電影產業鼎盛時期的寫照。

困局:歡喜不再

曾幾何時,歡喜傳媒這艘巨輪,載著電影業界的夢想,破浪前行。它不僅簽下了多位頂級影人,還與三位青年導演結下不解之緣。

然而好景不長,在近幾年與疫情年的沖擊下,歡喜傳媒漸漸陷入困頓。旗下藝人少有佳作誕生,股價暴跌,最終面臨了20億元的巨額虧損。

這一切的起因,其實都可以從市場的變化中找到答案。當老方式不再奏效,歡喜傳媒勢必會迎來自己的終結。

「我們低估了疫情和生活壓力給觀眾帶來的影響。」歡喜傳媒CEO李行在股東大會上懺悔道。的確,疫情期間,觀眾壓力與焦慮大增,也就無心欣賞那些輕松搞笑的商業片。

與此同時,旗下藝人推出的多部新作均告失敗,投資毫無報酬。股東與投資人見勢頭不對,也開始매도股票,股價直線下滑。

與市場失去連線,是歡喜傳媒衰亡的最大原因。

「文娛產業要依賴人心,我們不能違背普羅大眾的意誌。」有評論如是說。的確,當商業邏輯行至盡頭,市場進入瓶頸,人心卻是最不能忽視的變量。

無論多完美的體制,也抵擋不住時代變遷的洪流。歡喜的失敗,正是一種必然。當代人不再買那一套,歡喜傳媒註定會在歷史的洪流中消逝。

我們唯有接受這一事實,這種局勢已經無法挽回。

歷史終結:電影的黃昏

一個時代的終結,往往意味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啟。當歡喜傳媒在市場中漸趨衰微,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否意味著電影這一文化形式本身,作為大眾娛樂的地位也隨之下降?電影帶給過我們歡樂,感動過我們的心,但在利益的推波助瀾下,它還剩下什麽?或許,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當下人心不再,電影的輝煌已成歷史。

「人生苦短,我們還要及時行樂。」這是李安在獲獎感言中提出的名言。的確,電影這一媒介形式曾讓千萬人怡然自得,給人們帶來歡樂。

它推動著文化產業的繁榮,提供著創作表達的平台。但當世人的關註轉移,產業的發展停滯,電影能給我們的,恐已所剩無幾。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電影不再是那個時代的主流。

「新人立,新的創作潮流正在孕育而生。」這是業內人士給出的答案。的確,電影這門手藝終會有人來承繼與發揚。

但在現有格局被顛覆、新秩序建立之前,電影業必將先經歷一段冬眠。這是任何文化形式發展至趨勢衰退階段時的必然規律。

我們唯有積蓄力量,觀望新生代電影人的崛起。

歷史終結後,必將迎來新的電影曙光。

總結與啟示:壯誌未酬 還看今朝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整個故事,那就是「壯誌未酬,還看今朝」。從三位青年導演登基,到歡喜傳媒的興衰歷程,再到電影自身在時代洪流中的沈浮,我們看到的無不是青春與夢想在這變遷中曲折前行的軌跡。

它啟示我們:面對失意,仍要保有希望。

「我們這些老驥休矣,望新生代電影人接續我們未完的心願。」這是業內大佬們的心聲。的確,當歡喜夢幻破滅之時,電影人心中是否也升起這樣的想法?固然遺憾,但更多的是期盼——期盼有新人來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

電影畢竟記載著一個時代的銘印,它值得被世代相傳。

所以,當市場失衡,環境不佳之時,我們更要保有積極心態。盈利模式何其多變,創意永無止境。電影的終結只是暫時的,它的希望還在明日。

我們懷揣著壯誌,任重而道遠。就讓我們引頸以待新銳電影人的崛起,看他們將為中國電影開啟什麽樣精彩絕倫的新篇章。

今日暫別,他年再聚。電影人的故事並不會就此落幕,還有更精彩的一幕幕在後頭。這就是電影命運轉折的剎那,我們仍然看到希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