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網飛Top1,好評超97%,不只靠尺度

2024-06-16影視

Netflix剛上線一部電影。

首周直沖榜單Top1,爛番茄新鮮度97%。

看海報,一女和六男???

仔細看,大學老師、西部牛仔、西裝暴徒……

六男都是同一人。

葛倫·鮑威爾,好萊塢性感小生。

去年因和雪梨妹 (西德妮·斯威尼) 出演R級愛情喜劇【只想愛你】,並瘋狂炒作二者緋聞而人氣爆棚。

女主角阿德裏婭·阿霍納,在影片中也多很變。

居家型、嫵媚型、職業型……‍‍‍‍‍

雖然她因【暗夜博士:莫比亞斯】喜提金酸梅 (類似國內金掃帚) 最差女配,但一點兒也不影響其散發美艷性感。

兩位主演一同框,多巴胺狠狠刺激感官。

一舉一動都在散發荷爾蒙,堪稱顏粉福利。

再看導演。

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理察·林克雷特,他最有名的作品當屬【愛在】三部曲。

有噱頭,有熱度,有尺度,有名導。

品質如何?咱來聊聊——

「職業殺手」

Hit Man

2024.6.7(美國網路)

殺手與教授

老規矩,先簡單介紹下劇情。

男主蓋瑞,平平無奇的大學老師一枚,教枯燥的心理學和哲學課程。

油頭、眼鏡、格子襯衫。

榮格、尼采、佛洛伊德。

閑暇之余,他還有一份兼職,做警察局的臥底。

兼職~假殺手。

聽起來刺激,但也只是幫忙隱藏攝影機和麥克風的小透明。

他們小隊負責僱用謀殺案件。

通俗地講,就是一名「殺手演員」來釣魚執法,其他人配合使雇主親口承認犯罪意圖。

然後將其緝拿。

然而,某天在執行任務時他們突然接到通知,「殺手」賈斯珀被停職了。

小隊急需一個新的「殺手」,蓋瑞臨危受命。

蓋瑞:我???

蓋瑞也沒想到,自己真有演戲天賦,第一次做就演技大爆發。

不用【演員的自我修養】,他直接悟出了自己的道。

自我心理暗示+代入角色思考。

騙的雇主一楞一楞的。

真的一瞬間氣質都變了

自此,仿佛開啟了蓋瑞的「戲精」開關。

雇主五花八門,男女老少貧窮富有,分布平均。

蓋瑞的工作就是,精心研究雇主的個人社交平台,為其量身客製殺手。

然後送他/她上法庭。

蓋瑞非常熱愛這份工作,以不同身份、不同性格,遊走於雇主之間。

又刺激又安全,又有錢賺,一切都很順利。

直到蓋瑞以「殺手羅恩」的身份,約見了想要殺掉丈夫的麥迪遜。

麥迪遜的丈夫是個控制狂,不讓她出門工作,強迫她節食,還有家暴行為。

所以,她想要雇人殺了丈夫。

蓋瑞在檢視麥迪遜資料時,就已經被她的美貌吸引。

見面後,更是聊的十分投機。

所以在關鍵時刻,蓋瑞起了惻隱之心,不想送她上法庭。

他冒著丟掉工作的風險勸麥迪遜:

「拿著這些錢離開這裏,換一個新生活。」

也因此,兩人有了羈絆。

但吸引麥迪遜的,非「大學老師蓋瑞」,而是「殺手羅恩」。

兩人幹柴烈火互相吸引,火速搞到了床上。

麥迪遜自認為在和一個冷酷殺手顛鸞倒鳳,蓋瑞也明知懷中的女人為殺夫蛇蠍。

這些因素讓兩人格外興奮,迅速墜入愛河。

但他們的相遇是一場謊言,後續就需要更多的謊言來彌補。

與此同時,麥迪遜的丈夫發現了她與蓋瑞的事。

丈夫暴跳如雷,要找殺手做掉麥迪遜,而他找的殺手正是蓋瑞。

兩人會面後,丈夫大驚失色火速逃跑。

但不久後傳來訊息,他死了……

動機與結果

【職業殺手】無疑是一出黑色喜劇。

畢竟「賞金殺手」這個設定在現實中本就足夠荒誕。

就算真有殺手,怎會只為幾千塊就鋌而走險?

更別提,在聯邦雇兇殺人是重罪。

但這部影片竟然有原型,改編自【德州月刊】雜誌於2001年刊載的一則真實故事。

故事的主角為休士頓傳奇警察「蓋瑞·強森 (Gary Johnson) 」, 他在臥底期間逮捕超70人。

影片中前半段釣魚執法是來自他的故事,後續香艷的愛情故事和兇殺案則是編的。

再看「殺手」二字,也極具反差。

在影視劇中殺手多為冷酷殘暴之形象。

或是【疾速追殺】中的約翰·威克,或是【老無所依】中的安東·奇格爾,或是【殺手47】中的47。

也正因此,把「殺手」頭銜放在如蓋瑞這般古板無趣的大學老師身上,非常滑稽。

當你以為蓋瑞會搞砸這一切時,他又遊刃有余。

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的殺手形象,於是擅用所學的心理學理論武裝自己。

還用心地去學妝發、穿搭,甚至俄羅斯彈舌。

面對酒吧駐唱要殺合作夥伴時,他裝扮成黑幫大佬。

面對富婆要殺老公時,他裝扮成潦草藝術小夥子。

還有一些西部牛仔風、英倫風、精英風等等。

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謀殺二字的陰暗嚴肅,但也充滿更多反諷意味在其中。

笑過之後我們不妨將目光對準這些「買兇殺人的人」。

本片中用了不少篇幅來聚焦他們。

他們均面臨婚姻危機、經濟困境、職場鬥爭等狀況,試圖透過買兇殺人的極端手段來逃避現實。

而且這些雇主在談論起某人的生死時,如此輕飄飄,仿佛已經在心裏盤算過一萬次。

更令人心驚的是,影片中的一些雇主的訴求,源自真實事件。

比如,一個十幾歲的男孩想殺了自己的媽媽,還想用遊戲機來代付酬勞,就有原型。

最終法庭給這個未來可能的校園槍擊犯判處緩刑。

東野圭吾在【惡意】一書中寫過:

「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所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這種惡意無形,但殺傷力極大。

因為他們不再將殺戮視為一種絕對的惡。

有人因痛苦和絕望,將殺戮視為最後救命稻草。

有人因權利和控制欲,視生命為可操縱的草芥。

無論如何辯解,當踏出尋找殺手那一步時,就算殺人未遂了。

自我與超我

【職業殺手】是導演理察·林克雷特的第23部長片。

他的作品許多都跨越時間長河,以歲月為刀,鐫刻成長。

我們耳熟能詳的【愛在】三部曲 (豆瓣均分8.8) ,拍攝時間跨越整整18年。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少年時代】 (豆瓣8.5) ,聚焦一個男孩的成長,跨越12年。

這部【職業殺手】,自導演2001年讀到原報道後就一直想拍,至今也已超23年。

作為當今美國影壇最成功的獨立影人之一,在此片中也能看出他努力向爆米花爽片靠攏的苗頭。

大尺度香艷戲一幕接一幕,想把觀眾騙進來的心昭然若揭。

但兩人的親熱戲也並非只是噱頭。

它還指向了導演藏在男主本職工作、性格變化、情感走向背後的表達內核——

自我、本我和超我。

「本我」是內心的原始欲望和沖動。

「超我」是道德律令規訓下的良心。

「自我」是本能和邏輯之間的橋梁。

即大學老師蓋瑞在課堂上講的哲學觀點,與殺手羅恩在社會中表現的互文。

大學老師蓋瑞古板無趣,即使他教授哲學和心理學,也不相信人會改變。

但透過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他逐漸認識到「本我」,開始面對和接納自己的多面性。

在其中,他也時常陷入「拉斯科爾尼科夫式困境」。

比如釣魚執法的道德沖突,扮演不同角色的自我認同危機,以及良心的掙紮。

他自我評價:蓋瑞是思想家,而羅恩是實幹家。

於是,在「超我」的規訓下,在認知和接納自己完整人格的過程中,他逐漸塑造出新的自我。

這種自我發現和整合的過程,是榮格學說中的「個體化」。

也因此,他和麥迪遜的感情由沖動變為穩定的愛。

後面再上課時,還被學生評價「變帥了」。

新的自我就像是「忒修斯之船」,他是他,他也不再是他。

‍‍

這也不禁讓人思考:

「我們認知中的我,是真正的我嗎?」

「當我們扮演一個角色久了,就會成為ta嗎?」

這對現實的影響重大。

這並非形而上,而是有科學佐證。

阿德勒心理學說中的「仿佛法」 (As If Principle) ——

該原則的核心思想是,透過「仿佛」或「假裝」我們已經具備某種態度或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實作心理和行為的改變。

即,當你表現得仿佛是你想成為的人,你很快就會認識到,那就是你。

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這大概也是本片最想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