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好萊塢是女人們的小鎮:1930年代美國影迷雜誌裏面娘娘腔的男主角

2024-04-03影視

這本備受推崇的雜誌對男演員們的評價,是既充分尊重他們獨特的演繹風格,又堅決反對那些帶有陽剛硬漢氣息的角色形象。

更令人矚目的是,大部份出鏡配合女明星的"男主人們",其形象甚至比一線男明星更顯"嬌柔"和溫婉。

透過大量報道體育賽事、狩獵活動等陽剛題材,這些雜誌無疑在堅定不移地支持著美國的男子氣概。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它們對於被視為"精英階級"的柔性男性氣質的刻畫,或許正是某種消費主義企圖顛覆男性氣質的險惡用心的體現。

雜誌編輯們似乎更熱衷於塑造和推崇那些具有獨特"溫柔"陽剛魅力的銀幕男星形象。他們頻頻在浪漫題材的影片中擔任主角,與女星在劇中的化學反應令人嘆為觀止。

選擇這樣的男主角更有利於吸引女性觀眾,遠比那些以傳統"硬漢"形象著稱的明星更具可靠性和誘惑力。

追溯20世紀早期男性氣質的定義及其在公共藝術領域的體現,對比消費主義給男性氣質帶來的沖擊。

要追溯男性氣質在20世紀早期的定義,我們不得不提及大蕭條時期。在那個艱難的年代,無論是公共壁畫、小說還是電影,普遍突出了與工人男性聯系在一起的堅韌意誌力和體力勞動的形象。

走進20世紀上半葉拍攝的影片,我們會發現許多工人階級的男性角色表現出一種懦弱無力的形象,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他們那些強大的女主人公的父親或兄弟卻常常面臨著失業無收入的窘境。

相比之下,富裕階層男性角色所展現出的,則是一種更加溫婉謙遜的男子氣概。

這種現象對映出了當時男性氣質塑造中的權力鬥爭。著名影史學者德魯·托德便深入分析過30年代影星及其銀幕形象與男性氣質之間的關聯,他詰問道:"20世紀30年代是'花花公子'英雄盛行且反常的十年,堪稱'男性理想'遭受扭曲的象征。

我個人觀點則是,這其實是一種文化思想層面的"腐蝕"行為,試圖透過投機取巧的娛樂化和消費主義方式,瓦解男性傳統的堅定氣概,轉而培養出一批"娘娘腔"的順從消費群體,服務於資本的貪婪利益。

描寫1930年代女明星在好萊塢的顯赫地位,掌控影片創作權力和薪酬待遇,展現她們在行業中的統治力量。

追溯1930年代,我們會發現大量確鑿數據清晰地反映出女明星在好萊塢的主導統治地位。從1922年到1929年,男星在年度票房成績排名前十位置上長期占據壓倒性優勢。

然而僅僅在1930年到1934年這短短幾年間,女星的數量就迅速超越了男星,她們的影響力在娛樂圈內開始迅猛發酵。

接下來的1935年至1937年,女性在排名名單上的人數依舊穩步領先於男性。雖然到了1938年,男女明星的數量暫時重新達到了一種平衡,但是隨即在1939年,女星的人數比例就已經直逼6:4,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優勢。

除了在人數上的絕對統治,女明星在明星薪酬待遇方面也體現出她們在好萊塢的核心地位。雖然在1937年首次獲取的前二十名薪資排行榜上,只有區區7位女星上榜,但在最高薪酬的十強名單中,卻有6位是女性、4位元是男性。

這無疑揭示了一個事實:在好萊塢這部"大制作"中,女星們確實是扮演者強大的"主力軍"角色。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享譽全球的頂級女演員們已經在事業上獲得了真正的獨立自主權。透過自由簽約和合約談判,她們不僅能分享影片利潤,還能主導故事的創作方向,甚至擁有選定劇組成員的決定權,包括能否批準與誰合作擔任男配角或男主角。

這無疑就是權力的核心所在。

擁有了聲譽、人氣、收入,還掌控著影片創作的各個關鍵環節,女明星們已在好萊塢的金字塔頂端坐穩了寶座,統禦著這座夢工廠的方方面面。

她們用自身的硬實力,彰顯了女性在這個行當中獨樹一幟的統治力量。

透過一封年輕影迷的信件,闡釋普通觀眾對男女明星形象的矛盾情緒和困惑。

1933年4月,一家備受矚目的影迷雜誌刊登了一封來自印地安納州的讀者來信。這是一位年輕的影迷,在信中他坦白了自己對男女明星形象的矛盾情緒和困惑心理。

"當她迷戀上喬治·布倫特時,我開始塗抹發油,塑造自己的面部輪廓,試圖向他那樣英俊挺拔的形象靠攏。"年輕人寫道,滿懷憧憬地努力模仿自己心儀的明星偶像。

"然而,就在不久之後,她又被詹姆士·卡格尼那性感危險的魅力所吸引。我當時簇簡直氣得給了她一記耳光,卻依舊深陷這段感情的泥淖,難以自拔。

"他的語氣變得憤怒而無助,似乎對女友對卡格尼的迷戀感到茫然和嫉妒。

"就在最近,她又被萊斯利·霍華德那種溫文爾雅的'柔情'魅力所吸引。

顯然,這位年輕人的心上人對各種不同型別的男性魅力都興趣盎然。她對霍華德那種"溫柔"的男子氣概情有獨鐘,卻也對拉夫特和卡格尼那種曼妙硬朗的形象充滿向往。

年輕人對"柔弱"一詞的使用,不無某種鄙夷和排斥的意味。

然而,從影迷雜誌作家對霍華德獨特魅力的評價來看,他在當時的女性影迷心目中卻有著獨樹一幟的影響力。讓人驚訝的是,這種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影壇銀幕之上,更已滲透到了銀幕之外的現實生活中。

男演員們在私底下也開始展現出內在的多元氣質,他們或陽剛威武,或溫文爾雅,或剛柔並濟,個性百態盡顯無遺。

由此可見,那些忠實的女性影迷是何等熱衷於發掘和追捧那些具有獨特"溫柔"陽剛魅力的男星!這類男星常常在浪漫題材的影片中擔任領銜主角,與女主角在銀幕上的化學反應令人艷羨和贊嘆。

選擇這樣的男主角作為理想伴侶,顯然比起那些以傳統硬漢形象而聞名的男星更受女性的青睞和信賴。

回溯粉絲雜誌編輯對"女性統治好萊塢"論點的支持,引發觀點爭議。透過男明星的吐槽,呼應開場提出的男性氣質困境。

盡管好萊塢電影公司高層一直非常重視防範合約明星在工作之外生活曝光負面新聞,但這似乎並未影響到影迷雜誌們對女性話題的關註熱情,也沒有阻擋他們對男性銀幕形象生動描繪的興趣。

事實上,大多數影迷雜誌的封面都由女明星的獨自照片所占據,她們光彩照人、備受矚目。即便偶爾與男星合照亮相,男性也往往只能屈居其後,扮演了配角的角色。

1934年10月,知名編輯蘿拉·貝納姆直言不諱地表示,在那個年代,僅有查理·卓別林和喬治·阿裏斯這兩位男星的個人魅力足以獨撐一部影片的賣座號召力。

至於那些著重於形象儒雅精致的男星,則很難與光彩奪目的女明星分庭抗禮。

一些女性影迷作家對此更是近乎熱切地支持和倡導"女性統治好萊塢"的論點。她們根據女星的喜好來精心挑選影片主題和故事情節,這一點甚至已經超越了著名制片人山繆爾·戈德溫本人對"女性觀眾主導論"的支持程度。

最後,一位匿名的米高梅男主演不無嘲諷地吐槽說,一個男演員想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最大的嘉獎竟然是與一位重量級女明星合作同框,這實在是對男性地位的嘲弄。

這些跡象,無不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開場時提到的一個事實:影迷雜誌將那些形象柔美、嬌嬈的男星歸類為"陰柔"和"娘娘腔"的氣質代表,與傳統的陽剛硬漢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卡羅爾·隆巴德曾贊頌好萊塢是"瑰麗永珍的王國,財源滾滾正是源自於女性的孜孜矻矻"。

這句話無疑道出了1930年代好萊塢被冠以"女人的小鎮"美譽的重要原因。

雖然大多數影迷雜誌鮮有直接質疑1930年代好萊塢場景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格局,但也有小部份雜誌勇敢指出,好萊塢的女性不僅是舞台上的明星,更活躍於星探、剪輯師、影評人、服裝設計師、劇本撰寫人等諸多崗位,展現出了女性在這個行當中的多方面能力和地位。

這些影迷雜誌向我們傳遞了一個振奮人心的訊號:好萊塢並非男性主導權力的單一環境,主要的女明星們透過自身的出色表現,充分體現了女性超越男性的天然優勢。

除了享有高於男星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她們更擁有了"特權和豁免權"這一超越常人的殊榮。

歸根結底,1930年代的好萊塢正經歷著一場性別權力版圖的劇變。傳統的男性主導霸權格局開始被顛覆, 女性的主導權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水平。

女明星們憑借自身的影響力、話語權和掌控力,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女性之都"時代。

正是這種性別權力的轉移和女性主導地位的確立,成為了好萊塢被冠以"女人的小鎮"美譽的關鍵原因。

在這個特殊的年代,好萊塢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性別權力革命,女性在此處真正實作了自身價值的彰顯和權力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