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全程搖頭晃腦、表情猙獰,40歲包貝爾出手,帶來教科書式」演技

2024-08-24影視

全程搖頭晃腦、表情猙獰,40歲包貝爾出手,帶來教科書式」演技

包貝爾與「黑老大」困境:當「演技炸裂」變成「審美疲勞」

近期,由釋小龍、包貝爾主演的掃黑題材電影【打黑】引發熱議。影片中大尺度的情節和釋小龍精彩的打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包貝爾在片中一如既往地飾演「黑老大」角色,其用力過猛、千篇一律的表演卻招致了不少批評,甚至被指「審美疲勞」。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演員在角色選擇和表演方式上的困境,以及如何才能在型別化的角色中尋求突破。

包貝爾並非科班出身,早年以其幽默風趣的形象在喜劇領域獲得認可。自從在電影【「大」人物】中成功塑造了囂張跋扈的「趙公子」一角後,包貝爾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頻繁接演類似的反派角色。從【掃黑·決戰】到【東北警察】,再到如今的【打黑】,包貝爾在銀幕上塑造了一系列「貪財、好色、心狠手辣」的黑惡勢力頭目形象。

不可否認,包貝爾在這些影片中展現了一定的演技,將角色的兇狠殘暴演繹得淋漓盡致。問題在於,他的表演方式過於單一化,幾乎所有角色都如出一轍:瞪眼、嘶吼、表情猙獰,仿佛在刻意模仿某種「黑老大」的樣版。這種缺乏層次感和變化的表演,最終導致觀眾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

事實上,包貝爾並非個例。在當今的影視圈,許多演員都面臨著類似的困境。一方面,市場追求「IP」和「流量」,同質化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演員的選擇空間被壓縮,很容易被定型在某一類角色中;另一方面,一些演員缺乏對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和對角色的深入理解,習慣於重復自我,最終陷入「演什麽都一個樣」的怪圈。

演員該如何才能突破這種困境呢?要加強自身學習,提升演技,拓展戲路。演員應該不斷學習表演理論,觀摩優秀作品,向老藝術家學習,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和表演技巧。要勇於嘗試不同型別的角色,挑戰自我,打破觀眾的固有印象。

要註重對角色的深入理解和挖掘。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性格特點和成長經歷,演員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化的模仿,而要深入角色內心,挖掘其背後的動機和情感,才能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

演員還要與導演、編劇等創作團隊加強溝通,共同探討角色的塑造,避免角色同質化。也要積極參與劇本創作,為角色註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使角色更加豐滿立體。

案例分析:

回顧影史,不乏在型別化角色中尋求突破的成功案例。例如,著名演員梁家輝,早年以出演反派角色而聞名,但他並沒有被定型,而是不斷挑戰自我,塑造了【92黑玫瑰對黑玫瑰】中的「呂奇」、【東成西就】中的「段王爺」等一系列經典喜劇形象,展現了其精湛的演技和多面的可塑性。

再如,近年來憑借【我不是藥神】、【你好,李煥英】等影片大火的演員徐崢,早年也曾因出演「豬八戒」一角而被貼上喜劇標簽。但他並沒有局限於此,而是轉型成為導演,拍攝了【泰囧】、【港囧】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喜劇電影,並透過【我不是藥神】等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展現了自己對社會議題的關註和思考,成功實作了從喜劇演員到實力派導演的轉型。

結論:

包貝爾在【打黑】中的表演再次引發了觀眾對於演員角色選擇和表演方式的思考。對於演員而言,成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對表演的敬畏之心,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拓寬戲路,塑造更多元的、更具深度的角色,才能在演藝道路上走得更遠。

行動號召:

你認為演員該如何避免角色同質化?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