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華語:【蛟龍行動】,大制作電影的崛起與困境,互為映像

2024-04-24影視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電影【蛟龍行動】,博納出品,林超賢執導。

它是六年前那部【紅海行動】的續集,早前定名為「虎鯨行動」,而後再次更名,而不管是虎鯨,還是蛟龍,取意皆為「翻江倒海」、「天翻地覆」,直指磅礴場面。

於冬透露,「【蛟龍行動】,是今年中國電影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投資規模不遜於好萊塢」,但與之同時,他又表示,「由於現金流都在【蛟龍行動】這個計畫上,其他中小成本的影片需要先暫停,導致這兩年博納影業的產量有所下降。」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超級大制作。

而這十數年間,大制作電影的崛起與困境,互為映像。

大投資總與風險伴生。

一直感覺,林超賢的崛起是個奇跡。

他在1997年,以一部獨立執導的【G4特工】入行,與麥兆輝、莊文強等人,幾乎屬於同一批履歷的香港電影人。

後來陸續拍了【野獸刑警】、【江湖告急】、【千機變】、【戀情告急】、【沖鋒陷陣】、【證人】、【火龍對決】、【線人】、【逆戰】、【激戰】和【魔警】等港片,後以【破風】為分界線,揮別港片,進入內地市場。

說起來,四大天王他拍了郭富城和黎明,也拍了梁家輝、張家輝、古天樂、謝霆鋒和周杰倫、吳彥祖、彭於晏等人,也算是合作大牌無數。

在進入內地市場後,他很快就以【湄公河行動】怒破十億,宣告崛起,緊接著就是破三十億的【紅海行動】,直接晉級頂級導演陣營。

這兩場仗,打得特別漂亮。

其實反過來。

如果我們從電影口碑、品質及票房角度,去觀察一下,他過去在香港影壇的表現,就或會有一種「翻天徹地」、難以置信之感。

從口碑來講,他與陳嘉上聯合導演的【野獸刑警】,獨立執導的【江湖告急】、【證人】和【激戰】,相對好評,而二十二部港片當中,只有六部破了千萬,最高的是2013年的【激戰】,以4463萬港幣,奪得年度香港票房榜冠軍。

進入內地市場後,除了【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表現普通的【緊急救援】也接近五億,更有與陳凱歌、徐克聯合執導的【長津湖】,以57.74億,成為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但與之同時,以總導演之名推出的港片【爆裂點】,兩億投資規模,重新用回愛將張家輝,加上新人陳偉霆,最終卻僅收獲一億票房。

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軍事動作大片,來路何如?

只要翻開內地票房歷史數據,這一路走勢,就如掌上觀紋。

最早沖破十億票房的電影,是2011年的好萊塢特效大片【變形金剛3】,在那個時候,題材磅礴、眾星雲集的【建黨偉業】,以及張藝謀大片【金陵十三釵】、徐克的武俠巨制【龍門飛甲】,也只能斬獲4億左右的票房。

2012年,一部徐崢、黃渤和王寶強炮製的鬧劇【人再囧途之泰囧】,悍然沖破十億票房,與重制的3D版【鐵達尼號】,幾乎並駕齊驅。

這是內地電影票房上行的開始。

同年度的歷史戰爭大片【1942】,卻僅取得3.69億的票房。

2013年,票房冠軍是周星馳執導的【西遊·降魔篇】,雖沒有打破【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紀錄,卻有另外一個身份,第二部沖破十億的國產電影。

下一年,【西遊記大鬧天宮】,成為了第三部沖破十億的國產電影.

同年度還有徐崢和黃渤的【心花怒放】破了十億,而冠軍則是【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已經堪堪抵達了二十億關口。

時間來到2015年,【捉妖記】和【速度與激情7】雙雙沖破二十億,但【捉妖記】片方,購買自己公司旗下29家影城的電影票,為特定人群免費放映【捉妖記】,被輿論認定為「註水」。

而在喧囂之下,【戰狼】上映。

這部電影,是吳京從香港返回內地之後,首次自導、自演的戰爭動作片,5.44億的票房或並不是很顯眼,但以型別片而論,已經算得不俗。

但誰也不會想到,驚天一變將至。

2016年的【美人魚】,是個奇跡。

電影本身質素相當一般,起碼相對周星馳的歷史作品來講,大概是不能排進前十的,但憑著一句「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最終竟然豪奪了33.86億的票房,甚至在昔年春節檔,第二名和第三名加起來,票房也遠遠不及。

記得當時有人講,這個票房紀錄,大概三五年之內,無人能破。

林超賢的【湄公河行動】,也出現在這一年度,以11.82億的成績,列年度第六位,可以算是重新整理了型別片票房紀錄。

而僅一年之隔,吳京「砸鍋賣鐵」,拍出了【戰狼2】。

這部電影的票房,不但打破了【美人魚】的紀錄,更悍然上沖至56.94億,迄今仍排在中國影史票房榜的第二位。

下一年,林超賢的【紅海行動】,在春節檔上映,最終取得36.5億的票房。

這當然可喜可賀。

但若從題材和故事角度來看,或有「借」東風之嫌,這當然不是指故事脈絡和元素的相近,而是在於型別片的票房趨勢交疊與相互影響。

林超賢說,【蛟龍行動】將上天、下海。

結合前述制片人的話,這部電影在投資、場面和視覺方面,必然都會再度升級,有可能更貼近軍事愛好者的視角。

但如果結合近年來,該型別片的票房、口碑表現,實際上就伴生有風險。

撇開災難片【緊急救援】的「仆街」不談,繼【戰狼2】、【紅海行動】之後,一部【長津湖】再度點燃了觀眾的熱情,以微弱優勢力壓【戰狼2】,登上了中國影史票房榜的冠軍寶座。

但接下來同類題材的【誌願軍:雄兵出擊】,就驟然遇冷,尤其電影或並非死於品質因素,更耐人尋味。

而時隔七年,【戰狼3】一直只聞樓梯響。

再延展視野去看,繼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之後,其續作【流浪地球2】的投資規模,據稱達到了六億以上,但票房不漲反跌,僅堪堪過了四十億,【封神第一部】同樣攜巨量投資而來,卻在暑期檔被話題電影打得丟盔棄甲,甚至需要導演出來一遍遍「賣慘」。

港式商業大片的表現,就更為慘淡。

這些東西不可不慮。

話題、行銷與電影工業的賽局。

這是當下,中國電影市場避不開的現狀。

當話題或行銷之作,在商業上攻城略地,而那些「電影重工業」巨制,反而顯得步履蹣跚,值此之時,就有人怒吼,這樣下去,中國電影還有什麽希望?

但大投資就一定該贏嗎?

顯而易見,電影市場並沒有什麽「一定」之說。

劇情、品質和娛樂指數,甚至包括宣發與輿論,都是決定票房高下的成因之一。

題材總在輪轉,而品質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