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來源於@什麽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不卷
今年的影視圈可太熱鬧了。
微短劇大行其道,反觀電視劇的暑期檔,古偶缺乏強力出圈的神作。
雖然各有千秋,但遠不及去年的 【長相思】; 更別提對比前年的 【蒼蘭訣】【夢華錄】 。
照理說,制作水準應該是一年更比一年強;
小時候電視劇的五毛特效都讓我們回味無窮,
如今動不動大幾千萬的CG動畫怎麽就燃不起咱們內心的激動了呢?
影視對比小說,多了一重鏡頭語言,說白了,就是講故事的方式。
一部失敗的影視作品,必然是講故事的方法出了問題。
當下微短劇大行其道,其短平快的內容,就是針對講故事的方式而言。
今天給你講幾個案例,你就知道為啥微短劇那麽上頭了。
最合格的單元短劇【西遊記】
電視劇史上收視率和重播率都創造神話的電視劇—— 86版【西遊記】 。
現在用短劇模式開啟看,好家夥,那真是短劇鼻祖的鼻祖。
我們隨便拿出一集,便可以拆解出短劇幾大元素: 情緒點,反轉,期待感。
舉個例子,紅孩兒單元。
故事一開始,一抹紅雲在空中詭異地飄著,預示妖怪要來了(期待感拉起)。
師徒四人路過,發現一個小孩被綁在樹上。
孫悟空一眼就看出那是妖怪,但唐僧肉眼凡胎,堅持說那是好人家的孩子!
悟空強調這就是妖怪,唐僧反而責怪悟空「沒有半點慈悲心腸」。
好嘛,這就是短劇常用的 拉情緒打法 。
用一種肉眼可見的蠢,激起觀眾內心的憤怒。
憤怒被激起了,觀眾就期待著看唐僧被抓了以後出洋相的打臉感。
嗯,打臉期待來了,是不是很熟悉?
短劇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利用」觀眾的情緒,引導觀眾看下去。
終於,沒走幾步,唐僧就被抓了,本單元大魔王紅孩兒現身。
觀眾們都知道,唐僧肯定被抓,猴子肯定去救,最後肯定被救出,結局不用猜;
但故事的耐看點在於,猴子怎麽救,唐僧怎麽被打臉。
這也是短劇的核心故事結構:用顯而易見的結局,吸引觀眾去看過程。
但這個過程,必須用反轉拉滿期待感。
這短短一集裏,就有了三次反轉。
第一波反轉, 孫悟空發現紅孩兒竟然是牛魔王的孩子,按照豬八戒的思路,大家親戚裏道的,說句話應該就能把唐僧救出來。
但反轉來了,紅孩兒不認這個親戚,還噴火燒他們。
豬八戒結親宴沒吃成,自己差點成了烤全豬。
第二波反轉, 他們覺得紅孩兒噴火厲害,那就去把龍王請來,畢竟水克火。
孫悟空理所當然一句話把四海龍王都叫來了,排場非常大。
結果,紅孩兒噴的是三昧真火,龍王澆不滅,自己都被火球追著跑,孫悟空則直接被燒到休克。
這波反轉很猛,觀眾更有好奇心看下去了。
第三波反轉, 豬八戒去請菩薩降妖,半路上,紅孩兒假扮菩薩,把豬八戒抓進洞府。
這一波反轉把觀眾對妖怪紅孩兒的憤怒燃到了頂峰。
三波反轉後,劇情開始收尾,孫悟空使出傳統藝能「變身術」去調擺紅孩兒,真正的菩薩出現,收服紅孩兒。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波小反轉,紅孩兒叫陣「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菩薩不理他。
紅孩兒得寸進尺,坐到了蓮台上。孫悟空納悶,菩薩為啥把蓮台讓出來?
結果一看,原來這蓮台是假的,專門用來困住紅孩兒,給他點教訓。
紅孩兒下了蓮台後,還想鬥,菩薩直接上了箍,紅孩兒終於老實了。
然後菩薩對悟空說了句「快去救你師父吧」,本單元故事完結。
具體孫悟空怎麽救,有沒有打死其他妖怪,電視劇都沒有畫蛇添足去贅述,因為觀眾的情緒價值已經得到了滿足。
同樣的方式來解構,你會發現,吳承恩的原著本身就很擅長玩轉「起承轉合」。
妖怪出現,唐僧被抓,第一部份卡住。
悟空戰鬥,打不過,第二部份卡住。
神仙幫忙,救出唐僧,單元結束。
唐僧在這些單元中,主要就是起情緒價值作用。
偶爾例外的,比如車遲國部份。
車遲國三個妖怪對唐僧肉沒興趣,壓根沒動手,但作者寫了這三個妖怪欺負和尚們,以此激起讀者的憤怒情緒。
同樣的,「金光寺」九頭蟲劇情,透過和尚們的悲慘遭遇,揚起讀者情緒,再讓猴哥去打抱不平。
用短劇結構分析【西遊記】,終於明白,觀眾反饋整部劇唯一一集想換台的是「三打白骨精」;
因為這集就是唐僧在那邊激起觀眾的怒火,猴兒哥好心沒好報還被趕走了,
沒有反轉,沒有爽感,是個觀眾都想換台。
扯個題外話,最不像短劇的一集,應該是「女兒國」。
一曲女兒國王的悲歌,更像一部紅樓夢般的悲情電影。
票房冠軍【抓娃娃】的短劇打法
今年暑期檔票房冠軍——【抓娃娃】
看完我就大腿一拍,好嘛,這不就是短劇結構嗎?
情緒、反轉、期待感,三件套俱全。
有人說這部電影故事結構參考了【楚門的世界】,我倒覺得,更像咱國內傳統網文。
電影核心元素是,馬甲。
如何培養馬繼業,這是故事想傳達的點,但真正推動電影進城的,卻是老馬夫婦掉馬的節奏。
故事一開始,在外人面前,老馬夫婦不裝了,直接攤牌:咱倆可不是窮困戶,招待人用的是牙買加咖啡,客人來了抽的是高級雪茄(那個什麽希霸)。
但是在孩子面前,無論如何也要裝窮,維護好這個 「馬甲」 ,也就是 身份梗 。
身份梗,短劇常用元素!沒人相信主角是戰神,沒人相信女主閃婚的老公是總裁,沒人相信……
總之,如何把這個身份藏好了,短劇就成功了。
藏好身份後產生的資訊差引發的一系列鬧劇,就是所有編劇辛苦創作的點。
而這個身份,我們網文圈稱之為「馬甲」。
為何叫「馬甲」?嗯,當年春晚小品,那一句「你以為脫了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嗎」,讓馬甲成了身份的代名詞。
人物隱藏身份曝光,俗稱「掉馬」。
用短劇的「掉馬」戲份來分析【抓娃娃】,那你就理解編劇的創作思路了。
第一次差點掉馬,是馬繼業過生日。
姥姥和姥爺被迫換上東北大花襖一起裝窮,可演著演著,姥姥露餡兒了,說出了牛牛的故事;
老馬夫婦感覺情況不對,趕緊抹蛋糕,嘻嘻哈哈的把馬繼業轉移到小房間,然後架走姥姥和姥爺,終於,身份藏住了。
第二次差點掉馬,是李老師打籃球。
馬繼業看到癱瘓多年的「奶奶」竟然站起來了,還在小區打籃球!
為了繼續隱瞞身份,老馬不得不安排一場李老師的送別會,李老師就這樣「被去世」了。
送別會上,只有馬繼業哭得撕心裂肺,其他人都用眼藥水演戲,主持人還是個剛從婚宴出去串場的,「夫妻對拜」一出口,差點真相曝光。
高潮時,李老師沒忍住,哭出聲大喊,「詐屍」了,老馬趕緊按住馬繼業不讓他看,真相藏住了。
第三次差點掉馬,是在別墅。
馬繼業以為老馬被綠,突擊檢查到別墅,老馬夫婦趕緊假扮傭人,讓傭人假扮先生太太,又一次巧妙隱瞞身份。
直到高考那場戲,馬繼業聲東擊西,終於知道了真相。
馬甲藏不住了,老馬夫婦不裝了,真的攤牌了。
真相都大白了,沒有資訊差了,只能來一波情感戲,電影迅速收尾。
寫在文末
我們不能只從講故事的方式來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但作為觀眾,為哪部電影買單,還是有自主選擇權的。
電影和電視,說到底都是產品,觀眾有自主選擇的權力。
喜歡的電影可以推薦給親朋好友,不喜歡的可以高喊「退票」。
電視劇,喜歡的可以二刷,不喜歡的直接劃掉。
新鮮的影視作品,觀眾都是花錢看的,買個會員也是錢。
花了錢就是消費者,消費者當然有評價權。
所以我不太明白,為什麽有些電影撲街了,導演會嘲諷觀眾沒品位。
如果導演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藝術理想」,那也不必強行把這個「理想」推銷給觀眾,魚與熊掌的問題而已。
再來看,好萊塢大電影這些年出圈的越來越少,因為觀眾需求提高了!
不僅要從畫面獲得新鮮感,還要從故事結構獲得情緒價值。
說到故事結構,咱們的短劇就是靠著這個內容,和日本動漫、美國大片、南韓偶像劇齊名。
一集3個反轉、兩集完成復仇、五集就能走向人生巔峰...憑借高效敘事和強烈沖突,情緒價值拉滿,堪稱為觀眾集體造夢。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短劇將持續在影視行業大放異彩,為觀眾帶來更多的精彩故事和難忘體驗。
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