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上影節主競賽入圍名單來了,王俊凱、黃渤角逐影帝,粉絲已躁動

2024-05-31影視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註」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故事瞬間

文|略略略修素土

編輯|略略略修素土

無論是否承認,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入圍名單引發了熱烈的關註和討論。有人說,這不過是娛樂圈的一枚"小糖豆"而已,但就我個人而言,這份名單折射出了中國電影崛起的力量,值得被嚴肅對待。

開門見山且別扭

四部中國電影入圍,六位華語影星角逐金爵獎影帝 ,對於發展迅猛的中國電影產業來說,這本該是一枚沈甸甸的獎賞。然而,不知為何,當一些網友打探到導演和演員的具體陣容後,反而如遭雷劈,怨聲載道:

"管虎又來了?彭於晏和倪妮組合也太沒新意了吧?"

"葛優和王俊凱的搭配也未免太奇葩,這不是在拿喜劇開涮嗎?"

質疑和原因分析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家太"高估"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地位。所謂的"國際",不過是比國內影展多來了些外國片而已,其實真正的"國際一流"影展從來都集中在歐洲和北美。以此為標準去衡量中國電影人的作品,未免有些勉強和不近人情了。

同時,在我看來,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分歧。影評人往往註重作品的藝術性和創新性,而普通觀眾則更看重影片的娛樂性和可看性。

所以,對於一些被質疑為"老套"的劇本或明星陣容,評委們其實未必那麽看重,但在觀眾眼裏就可能顯得讓人乏味和無趣。

客觀追溯事件始末

為了讓讀者對這次爭議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我們有必要追溯一下事情的整個過程。事實上,這份由14部影片組成的主競賽單元入圍名單,早在5月18日就已經由上影節主辦方正式對外公布。

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有【刺猬】、【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成年人】、【再見德國坦克】;來自香港地區的有【逃犯】;台灣地區有【陽光俱樂部】。

從導演和主演的陣容來看,無疑是集中了國內國際的頂級資源。比如說:

"徐克執導的【陽光俱樂部】,陣容包括梁朝偉、張藝謀、陳可辛等知名導演擔綱主演"

"李安執導的【星星在等我們】則是他時隔6年的又一力作,主演包括梁家輝、章子怡等一線演員"

另外,此次入圍名單還體現出一些新的變化:

主競賽單元首次出現兩部中國香港導演執導的影片,且香港導演數量占比高達30% ,可謂是前所未有。從這個角度來看,上影節主競賽單元對華語片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觀點介紹與反問

面對如此陣容,理應備受肯定和期待。然而,為什麽最終卻會引發如此熱烈的非議?到底是影評人太嚴苛了,還是普通觀眾的期望值過高了?

深度解析根源

我個人認為,產生這一爭議的根源,是對"國際影展"本身性質的誤解。很多人似乎認為,國際影展就應該像奧斯卡那樣,只有最優秀的作品才能入選。

事實上,任何一個國際影展都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觀公正,它也不可能只重視藝術性,而完全忽視商業性和娛樂性。

比如說柏林電影節,它有著很強的政治傾向性。很多入選影片的標準往往不只是藝術水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現實。

而威尼斯電影節雖然重視藝術性,但對大制作的商業片也是欣賞有加。所以說,將"國際影展"等同於"純藝術"或"非商業化",這本身就是一個誤區。

再者,中國電影產業無疑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但要擺脫"藝術小作坊"的階段性特征,離不開一個逐步孕育並培養的過程。

每一個重量級的導演和明星,都曾經是小明星、新人,都需要有一個發展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一個國家級綜合性影展,不應該拘泥於影評人的"藝術化"標準,而是要更多關註影片的國際化包裝和導演團隊的建設培養。

一個成熟而有分量的國家影視產業,必然需要在經濟上做到有足夠的規模,在藝術上有足夠高的造詣,在人才上有足夠好的培養機制

如果過於追求所謂"藝術性",反而容易陷入小眾化和同質化的誤區。所以,上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入圍標準是否"降低了",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扮演著培養和孵化新人新作品的角色,為整個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壯大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未來前瞻與應對

展望未來,上海國際電影節必將成為中國與世界影壇交流和對話的重要視窗,為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贏得更多曝光度和認可度貢獻力量。

但與此同時,它在扮演著另一種角色———培養和孵化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導演和演員。未來的路還很長,挑戰和機遇並存,需要保持定力和耐心。

網友熱議與觀點

這件事情很快就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認為:

"雖然陣容未必創新,但這至少說明了中國電影人正在努力打造有品質的商業大片,這本身就值得肯定。"

"中國電影想要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當務之急是先量的積累,質的飛越總是需要漫長過程的。"

"上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的標準,就是對中國電影人的一種褒獎和鼓舞,體現了'以我為主'的自信心態,何須那麽卑躬屈膝?】"

也有網友持不同觀點:

"明星導演和流量小生的組合,放在任何一個國際影展都很難服眾,這就是為什麽遭到質疑的原因。"

"如果連一個國家級影展的評委們都看不上,這些所謂的'主力陣容'將來在國際影壇能有什麽出路?實在是可笑。"

"高投資、娛樂化的商業大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拋棄藝術性。中國電影要走得更遠,平衡兩者才是正道。"

總結要義

歸根結底,上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名單引發的這場爭議,從更深層次來看,實際上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行程中一個正常的陣痛

在國際影展的評判標準日趨藝術化和小眾化的今天,中國電影人正在努力尋求一條能夠兼顧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發展之路。這需要時間的沈澱和積累,也需要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欣賞和支持影視界的新人新作。

一代新人換舊人,正如春秋更疊,只有在不斷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才能讓中國電影這座孤傲的高樓日益巍峨

讓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部部具有獨特中國氣派、中國智慧的優秀影視作品,必將重新定義國際影壇的審美標準。那個時候,今天的爭議或許就會成為進一步發展的推手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