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臭名昭著」的3個歷史人物,卻被影視劇洗白,反而成為大好人?

2024-09-29影視

"臭名昭著"的3個歷史人物,卻被影視劇洗白,反而成為大好人?

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物因其惡行而遺臭萬年。然而,在當代影視劇的魔法棒下,這些曾經令人不齒的角色卻搖身一變,成了令人敬仰的英雄。這種現象不禁讓人疑惑:究竟是我們對歷史的認知出了問題,還是編劇們為了吸引眼球而不惜篡改歷史?

當我們津津有味地觀看這些"洗白"後的角色時,是否曾想過他們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那些被美化的劣跡,是否應該被如此輕易地抹去?而這種對歷史的"再創作",又會給我們,特別是年輕一代帶來怎樣的影響?

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些被美化角色的真實面目,看看他們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為,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去歌頌?而這種"洗白"現象背後,又反映了當代影視創作中的哪些問題?

世人皆知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但你可知道,這位"女皇陛下"在登基之前,可是鬧出了不少"大新聞"!

話說武則天原名武曌,出生於山西文水縣一個富商家庭。小時候的她就聰明伶俐,能說會道,還精通詩詞歌賦。這不,14歲那年,她就憑借著自己的才貌,被選入唐太宗的後宮,成為了一名才人。

可是啊,武則天可不甘心只做一個小小的才人。她眼巴巴地看著皇後長孫氏和寵妃楊玉環享盡榮華富貴,心裏那個羨慕啊!但是,她也知道,想要在後宮出人頭地,光靠美貌可不行,還得有過人的手段。

於是,武則天開始暗中觀察太宗的喜好,不斷地討好他。她不僅在詩詞歌賦上下功夫,還主動學習了政治和歷史知識。慢慢地,太宗也被她的才華所吸引,對她越來越寵愛。

可是好景不長,太宗駕崩了。按照規矩,沒有子嗣的妃子是要出家為尼的。武則天就這樣被送到了感業寺做了尼姑。但是,她可不甘心就此淪為平凡!

沒過多久,太子李治登基,成為了唐高宗。有一天,高宗來到感業寺祭拜父親,又見到了武則天。這一見啊,可了不得!高宗被武則天的美貌和才華深深吸引,二話不說就把她接回了宮中,還封她為昭儀。

回到宮中的武則天可不是吃素的。她開始設法除掉其他妃子,尤其是當時的皇後王氏和寵妃蕭淑妃。她先是討好王皇後,獲得了她的信任。然後,她又挑撥離間,讓高宗對王皇後和蕭淑妃產生了猜忌。

最後,武則天使出了一招狠招。她趁高宗不在宮中時,偷偷將自己剛出生的女兒殺害,然後嫁禍給王皇後和蕭淑妃。高宗大怒,立即廢黜了王皇後,將蕭淑妃貶為庶人,而武則天則被立為皇後。

從此,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實際掌控朝政。她不僅打擊異己,還培植親信,逐步鞏固自己的權力。高宗駕崩後,她更是透過廢立皇帝,最終在公元690年自己稱帝,建立了周朝。

在位期間,武則天確實做了一些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事情。她重用賢能,改革科舉制度,發展農業和商業,使得唐朝國力得到恢復和發展。但是,她也因為濫用酷刑,大興冤獄而遭到後人詬病。

如今的影視劇中,武則天常常被塑造成一個雄才大略、明察秋毫的女皇帝形象。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武則天,可是一個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的"蛇蠍美人"啊!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權力的遊戲中,誰都可能變成自己最初討厭的那種人。

說起三國,你肯定聽過那句著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吧?沒錯,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主角——曹操的名言。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曹操被塑造成一個雄才大略、治國有方的梟雄。但是,歷史上的曹操可不是這麽簡單的角色哦!

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這時候,一個叫曹操的年輕人橫空出世了。他出身不錯,是宦官曹騰的養孫,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能。

有一次,曹操跟著叔父去拜見當朝名士袁紹。袁紹一見到曹操,就對身邊的人說:"這個少年,將來可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啊!"誰知道曹操聽了這話,立馬回懟:"不,你才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呢!我嘛,要是有機會,可是要成為國家的奸雄的!"這番話一出,可把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

年輕的曹操可真是膽大包天啊!不過,他確實有這個本事。在朝廷還沒有徹底腐敗的時候,曹操就已經開始招兵買馬,為自己日後的崛起做準備了。

公元189年,董卓挾持漢獻帝,專權亂政。曹操看準時機,聯合袁紹等人發起討伐董卓的戰爭。雖然這次討伐最後失敗了,但曹操的名聲卻打響了。

接下來的幾年裏,曹操開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他先是在兗州站穩腳跟,然後一步步擴大勢力範圍。在這個過程中,曹操可沒少幹一些"不厚道"的事情。

比如說,有一次曹操率軍討伐徐州牧陶謙。陶謙害怕了,就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曹操那裏當人質。曹操二話不說就把人質殺了,還說:"我是來討伐陶謙的,又不是來收他兒子的!"這下可把陶謙嚇壞了,只好乖乖投降。

再比如,曹操有一次在征討張繡的時候,看上了張繡的嫂嫂。結果張繡一怒之下背叛了曹操,還差點把曹操給幹掉。這次失敗後,曹操可是長了記性,再也不敢輕易犯這種錯誤了。

曹操最出名的"壯舉",莫過於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都,從此開始以漢獻帝的名義號令天下。表面上,曹操是在輔佐漢獻帝,實際上卻掌控了朝廷大權。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曹操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先是打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然後又南下攻打劉表,幾乎統一了整個中原地區。

但是,曹操的野心可不止於此。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賜九錫。這九錫可不得了,在古代可是帝王才有的待遇啊!曹操表面上推辭,實際上卻是欣然接受。

到了晚年,曹操的權力已經達到了頂峰。他不僅掌控了朝政,還壟斷了軍權。他的兒子們也都被封為王,儼然一副帝王之家的樣子。

雖然曹操最後沒有篡位稱帝,但他為兒子曹丕奪取帝位鋪平了道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不久,曹丕就廢黜了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了魏國。

回顧曹操的一生,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有過人的軍事才能,在治國方面也頗有建樹。比如說,他推行屯田制,解決了軍糧問題;他獎勵農桑,發展經濟;他選拔人才,重用諸如荀彧、郭嘉這樣的賢能之士。

但是,曹操的所作所為,哪裏有半點"忠義"可言?他利用漢獻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實際上卻是在為自己的家族謀權篡位。這樣一個野心家,在現代影視劇中卻常常被美化成一個有情有義的英雄,這不禁讓人感嘆:歷史啊,你怎麽就被篡改成這樣了呢?

說起乾隆皇帝,你腦海裏浮現的是不是那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帝王形象?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看看這位"十全老人"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主兒。

乾隆,名愛新覺羅·弘歷,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可是個能文能武的主,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歷史上的乾隆可不像電視劇裏演的那麽完美無缺哦!

話說乾隆25歲登基,剛開始還挺勤政的。他每天五更起床,批閱奏折,處理朝政。可是呢,沒過多久,這位爺就開始"摸魚"了。他自詡才華橫溢,常常在批閱奏折時題詩作畫,搞得大臣們看奏折時一頭霧水。

有一次,大臣們給乾隆上了一份奏折,請他減少遊玩的次數。乾隆看了,非但沒有反省,反而在奏折上寫了首詩:"天下事務都已定,何必終日坐朝廷。"這下可把大臣們氣壞了,但又不敢說什麽。

乾隆不僅喜歡遊山玩水,還特別愛顯擺。他六次南巡,每次都要帶著幾萬人的隊伍,沿途大興土木,修建行宮。這一路上可沒少禍害老百姓,不少地方都因為要應付皇帝的巡遊而破產。

不僅如此,乾隆還特別喜歡收藏古董字畫。他搜刮了全國的珍貴文物,據說光是書畫就收藏了幾萬件。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華,他還喜歡在這些古董上題字題畫。後人評價說,乾隆這麽做,簡直就是在"毀壞國寶"。

說起乾隆的才華,可不得不提他的詩作。乾隆自稱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號稱"詩皇"。可是呢,這些詩大多都是些應景之作,品質嘛,咱們就不評價了。有個叫紀昀的大臣曾經偷偷評價說:"皇上的詩,十首裏面能有一首像樣的就不錯了。"

乾隆不僅自己愛顯擺,還特別在意別人怎麽看他。有一次,他讓大臣們評選歷代明君。結果呢,大臣們把他排在了第三位,僅次於唐太宗和康熙。乾隆聽了非常不高興,覺得自己應該排第一。於是,他就讓大臣們重新評選,這一次,果然他就成了第一名。

在政治上,乾隆也沒少幹些昏招。比如說,他大興文字獄,動不動就以"大不敬"的罪名處置大臣和文人。據統計,在乾隆年間,因為文字獄而受牽連的人多達幾萬人。這可把大家嚇得不輕,連說話都得小心翼翼的。

乾隆晚年更是昏聵。他重用和珅這樣的奸臣,讓朝廷上下都籠罩在腐敗的陰影中。和珅利用乾隆的信任,大肆斂財,據說他的財富甚至超過了國庫的總和。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乾隆還有個"不能當太久皇帝"的執念。他覺得自己不能超過爺爺康熙在位的時間,所以在位60年後就退位了。但是呢,他退位後還是緊緊抓著權力不放,搞得他兒子嘉慶皇帝很是無奈。

說了這麽多乾隆的"糗事",你可能會問,這樣一個昏君,怎麽在現代影視劇中搖身一變,成了個才華橫溢、明察秋毫的明君呢?

其實啊,這裏面有不少原因。首先,乾隆確實有些過人之處。他能文能武,政治手腕也很高超。在他統治期間,清朝確實達到了鼎盛時期。其次,乾隆很會包裝自己,他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和奏折,給後人留下了不少"政績"。

再加上現代影視劇為了吸引觀眾,往往會美化歷史人物,把他們塑造得更加完美。於是乎,歷史上那個驕奢淫逸、昏聵專斷的乾隆,就變成了熒幕上那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帝王"了。

說起影視劇"洗白"歷史人物這事兒,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不,前幾天我表弟小王看完了一部熱播的歷史劇,興沖沖地跑來跟我說:"叔,你知道嗎?原來慈禧太後是個特別有遠見的女政治家呢!"

我一聽,差點沒把剛喝進嘴裏的茶噴出來。這可是那個把持朝政幾十年,導致清朝積貧積弱的慈禧太後啊!怎麽到了影視劇裏,就成了"有遠見的女政治家"了呢?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海瑞罷官"事件。有個叫吳晗的歷史學家,寫了個話劇叫【海瑞罷官】,把明朝的清官海瑞塑造成了一個剛正不阿、敢於直言的英雄形象。結果呢,這部話劇一出,立馬引發了軒然大波。

有人說,這是在影射當時的政治形勢;也有人說,這是在美化歷史,混淆是非。爭論鬧得那叫一個不可開交。最後,這事兒甚至還演變成了一場政治運動,可把吳晗坑慘了。

這個事兒告訴我們,歷史人物的形象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改的。可是現在呢?咱們的影視劇好像完全不把這茬當回事兒。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新聞,說是有個中學生在歷史考試上寫道:"秦檜是個愛國誌士,嶽飛才是賣國賊。"老師一看,差點沒暈過去。問這學生怎麽回事,他說:"我在電視劇裏看到的啊,秦檜為了避免宋朝和金國開戰,犧牲了自己的名譽,其實是在救國呢!"

這下可把老師給氣壞了。這種顛倒黑白的認知,要是蔓延開來,那還得了?

不光是學生,就連一些成年人也被這些"洗白"的影視劇給忽悠住了。我有個朋友,平時挺精明的一個人,前段時間跟我聊天,居然說:"你說那個和珅,其實也不全是壞人吧?他不是還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嗎?"

我一聽,差點沒笑出聲來。和珅修水利?那是為了賺錢好嗎!這家夥貪汙受賄,中飽私囊,可是把清朝的國庫都快掏空了。結果到了電視劇裏,就成了一個有功有過的"復雜人物"。這不是把歷史給顛倒了嗎?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洗白"現象似乎越來越普遍了。前段時間,有個電視劇把一個臭名昭著的漢奸塑造成了一個"深謀遠慮的愛國者"。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網上吵得那叫一個不可開交。

有人說,這是在美化歷史,誤導觀眾;也有人說,這是在重新解讀歷史,給人物一個"公平"的評價。可問題是,歷史上那些罪行累累的人物,真的需要"公平"嗎?

更有甚者,有些影視劇為了制造戲劇沖突,居然開始篡改歷史。比如說,有部劇把一個活了沒幾年的皇帝硬是演成了一個雄才大略的明君,甚至還讓他打敗了蒙古大軍。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這種"洗白"現象,不僅混淆了是非,還給人們的價值觀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對於那些不了解歷史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很可能會把這些美化過的形象當成真實的歷史。

更嚴重的是,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人們對歷史失去敬畏之心。如果連那些臭名昭著的人物都能被"洗白",那還有什麽是不能被美化的呢?這樣下去,歷史還有什麽意義?

說到這兒,大家可能會問了:那我們到底該怎麽看待這些被"洗白"的歷史人物呢?難道以後看歷史劇,都得帶著一本史書對照著看嗎?

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啊,咱們得提高自己的歷史辨識能力。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我有個朋友小李,前幾天跟我聊天,說他最近迷上了一部古裝劇。

"裏面演的李世民可真是個明君啊!"小李興奮地說,"他不僅能文能武,還特別親民,經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

我一聽,忍不住笑了:"哎呀,你這可是把電視劇和歷史給搞混了。歷史上的李世民確實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但他可沒那麽多時間去微服私訪。那都是編劇為了增加戲劇性編出來的。"

小李一聽,頓時傻眼了:"啊?原來是這樣啊。那我豈不是被騙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說:"別灰心,這不能怪你。關鍵是咱們要學會分辨。看歷史劇的時候,要記住一點:這是藝術創作,不是歷史紀錄片。編劇為了吸引觀眾,難免會添油加醋。咱們看的時候,得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去看。"

那麽,怎麽才能提高歷史辨識能力呢?我給大家支幾招:

第一,多讀書。這個"書"啊,不是指那些歷史小說,而是正兒八經的史書。比如說【資治通鑒】、【史記】這些,雖然看起來有點枯燥,但裏面可都是幹貨。

第二,學會查證。現在網上資源這麽豐富,咱們看到不確定的內容,隨時可以上網查一查。但是要註意,網上的資訊也不全都可靠,最好多對照幾個來源。

第三,培養歷史思維。這個怎麽理解呢?就是說,看歷史不能只看表面,還得學會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環境等等。

比如說,有部劇把嘉靖皇帝塑造成了一個勤政愛民的明君。但是如果你了解明朝中後期的政治環境,就會知道,嘉靖其實是個沈迷道教的皇帝,朝政大多交給大臣們處理。這麽一對照,你就能看出劇情和歷史的差距了。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了:那這些歷史劇還能不能看了?當然能看!關鍵是咱們得學會多元解讀。

什麽叫多元解讀呢?就是說,咱們看歷史劇的時候,不能只看表面的情節,還得思考編劇為什麽要這麽安排。比如說,有部劇把秦始皇塑造成了一個英明神武的君主。這當然有美化的成分,但是編劇的用意可能是想表現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功績。

所以啊,咱們看歷史劇的時候,既要欣賞它的藝術價值,又要保持理性思考。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全盤否定。

最後,我還想說一點。那就是影視創作者也得負起社會責任來。你說你為了收視率,把歷史人物美化一下,觀眾還能理解。但是你要是為了博眼球,把歷史給顛倒了,那可就說不過去了。

前段時間,有部古裝劇把一個臭名昭著的奸臣塑造成了忠臣,結果遭到了觀眾的強烈抗議。最後,制作方不得不公開道歉,承認是為了追求戲劇效果而過度美化了人物形象。

這個教訓告訴我們,創作自由是有的,但也要有底線。你可以對歷史進行藝術加工,但不能違背基本的歷史事實和價值判斷。

總之呢,面對這些"洗白"的歷史人物,咱們觀眾要擦亮眼睛,提高辨識能力。同時呢,也希望創作者們能夠尊重歷史,負起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欣賞精彩影視作品的同時,不被誤導,不被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