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二戰日軍為什麽會大量裝備擲彈筒,實戰才是檢驗標準

2024-10-16軍事

日軍研制擲彈筒其實源於日俄戰爭。日俄戰爭中,日軍在進攻旅順要塞時,遭受了重大傷亡,總兵力13萬的日軍居然損失了6萬多人,光是奪取小小的203高地就傷亡了數萬人。日軍除了對俄軍的馬克沁重機槍印象深刻外,還對另一種俄軍武器也記憶猶新,這便是47公釐迫擊炮。當時俄軍使用47公釐海軍炮改裝成的原始迫擊炮炮擊日軍陣地,把日軍280公釐榴彈炮發射過來的未爆炸炮彈打回去,一度造成日軍恐慌。

八九式擲彈筒

戰後,日軍開始重視並研制各種口徑的迫擊炮。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殘酷的塹壕戰也讓日軍認識到,需要一種射程比手榴彈遠,同時可以像迫擊炮一樣打擊障礙物後目標的步兵支援武器,這便是擲彈筒。1921年日軍研制出擲彈筒,命名為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公釐,僅重2.6公斤(非常輕便),最大射程為220公尺,並且造價也很低。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中服役時間非常長,一直到二戰結束。

國軍二七式擲彈筒就是仿制大正十年式

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可以使用兩種彈藥,一是專用炮彈,二是九一式手榴彈。這點很強,日軍步兵攜帶的手榴彈可以作為炮彈使用,這使得擲彈筒的戰場持續射擊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在九一八事變中,日軍使用了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當時擲彈筒的價值還未得到實戰認可,因此配備數量並不多,平均每個步兵中隊只配備了3具,但輕機槍的數量多達15挺。不過實戰是檢驗一切的標準,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後續一系列的戰鬥中證明了自身的價值。戰後日軍開始增加擲彈筒的配備數量,並將擲彈筒下放到步兵小隊使用。

擲彈筒專用彈和九一式手榴彈

不過大正十年式擲彈筒也暴露出射程太近的缺陷,戰場安全距離不夠,因此日軍研制出改進型號——八九式擲彈筒。八九式擲彈筒口徑同樣為50公釐,但有了膛線,因此最大射程達到700公尺。八九式擲彈筒重4.7公斤,比大正十年式擲彈筒重不少,因此八九式擲彈筒又被稱為重擲彈筒。

八九式擲彈筒第一次實戰使用是1933年的長城抗戰,在長城隘口爭奪戰中,日軍的重炮使用受限,而擲彈筒正好可以發揮作用。作戰中一線日軍甚至將擲彈筒集中起來使用,當微型炮群使用,對我連排級陣地威脅很大,缺乏火力支援的中國守軍很難抵禦日軍擲彈筒與輕機槍的組合進攻。八九式擲彈筒射速可達25發/分鐘,十多具齊射火力很猛,集中於一點,幾乎就是下彈雨。

日軍擲彈筒小組

在實戰中屢試不爽後,日軍增大了擲彈筒在部隊中的配備數量,與輕機槍的配備比例達到1:1甚至更多。日軍在每個步兵小隊設立一個擲彈筒分隊,每個分隊的擲彈筒數量初期是2具、後來增加到3具,並且根據情況還會多攜帶1~2具。八九式擲彈筒產量很大,實際量產自1932年至1945年,總共生產了約12萬具。日軍基層部隊(步兵中隊/小隊)的進攻戰術就是擲彈筒與輕機槍組合,在日軍老兵手中,擲彈筒的先發命中率高達80%。

不過擲彈筒的缺點也很明顯,沒有瞄準鏡或是角度器,僅能憑經驗射擊,對於早期走精兵路線的日軍來說問題不大。但全面抗戰爆發後,特別到了二戰時期,日軍擴軍太快加上老兵損耗較大,因此擲彈筒的命中率大幅下降。日軍新兵評價:「使用擲彈筒要非常精巧的手藝」。

這是個錯誤的使用姿勢

不過總的來說,擲彈筒勝任亞洲戰場,在威力、適用性和經濟上做到了最大的平衡,它和92式步兵炮成為了二戰日軍陸軍的優秀裝備。甚至在太平洋戰場上也給美軍造成很大麻煩。二戰美軍的個人曲射火器射程最長者為M7槍榴彈,最大射程為150公尺,面對熟練使用擲彈筒的日軍步兵,一般掩體無法有效防禦曲射攻擊的擲彈筒,同時擲彈筒的射程又讓美軍無法有效反制,近戰距離造成不小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