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2003年4月29日,國產武直-10成功首飛,這個遠比殲-20首飛早的時間點,和後來武直-10留給外界的服役節點並不相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正是國產直升機產業,在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武直-10的首飛時間遠比外界想象早
國產直升機雖然起源於蘇聯提供技術的直-5,但中間遇到斷代,直到80年代引進直-9才算再次起步。鑒於美國武直在越南戰爭的出色表現,以及蘇聯武直對阿富汗戰場的意義,國內在直-9基礎上改出了一款直-9WA,屬於最早的國產直升機火力支援平台。但不管是直-9WA,還是後面加裝火箭彈巢的米-171,攻擊性都很弱,也根本不能滿足陸軍需求。考慮到手中有越南、巴基史坦提供的美蘇先進武直樣品,國內最終決定自己研發武裝直升機,這就是武直-10的來源。作為最先意識到中國武直需求的國家,俄羅斯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展出了當時剛剛服役的卡-50(卡-52前身),但並沒有拿到中國訂單。
▲直-9WA屬於國內的早期嘗試
一方面,是因為卡-50著實算不上效能出色,實戰表現非常不好(要是當時就有卡-52,國內說不定就買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武直-10本身就有邀請俄羅斯設計局參與,效能相當不錯。在整個90年代甚至本世紀初,國內發展的殲-10、「梟龍」和武直-10,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俄羅斯技術援助(當然是付費的),稱不上至關重要,但也確實效果不錯。武直-10前機身出色的顏值,就是俄羅斯手筆,要不然以國內一貫風格,是不會出現這種設計的。武直-10在1998年正式立項,到2003年首飛並不算晚,但突如其來的發動機變局卻浪費了大量時間。
▲武直-10的顏值是真不錯
具體來說,最早武直-10計劃搭載國產發動機(也就是「40號發動機」,即後來的渦軸-9),但很快和殲-10一樣,出現了機體進度遠比渦軸-9快的情況。殲-10後來是透過引進俄羅斯AL-31F解決問題,武直-10則是購入了加拿大PT-6C。借助進口動力完成試飛後,渦軸-9依然不成熟,並且功率明顯低於進口型號,因此當時國內計劃直接批次采購PT-6C,等到後面渦軸-9趕上來再取而代之。這個思路和AL-31F、渦扇-10的演變差不多,殲-10C最終也確實用上了渦扇-10,問題是加拿大不是俄羅斯。
▲直到殲-10C才徹底放棄使用AL-31F
AL-31F一直供應到國內不需要,而PT-6C供應很快就因為美國幹擾而斷絕,準備量產的武直-10,被迫搭載渦軸-9服役。這可不僅僅是換一個發動機的問題,由於後者功率不足,武直-10被迫花費幾年時間,對整個機身進行減重,除了部份領域確實是進行技術最佳化外,更多時候只能直接取消非關鍵裝置,比如防護裝甲和紅外消音器。盡管設計/制造方已經竭盡全力,但陸航對早期武直-10效能並不滿意,於是又經過反復多個批次改進,武直-10才真正得以批次服役。
▲早期武直-10的典型標誌就是排煙口在側方
前前後後地折騰花去大量時間,所以等到外界感覺經常見到成建制武直-10時,基本上已經是殲-20量產的時間了。這幾年渦軸-9技術上來,原本被取消的裝置也都一一回來,新出現的武直-10M基本達到設計時的巔峰水平,甚至原本壓榨武直-10潛力的設計,反而造就了其不俗的航程。頗有一種早期蘇-27因為雷達落後導致機身碩大,後來材料技術進步造就超大航程的味道。作為一款中型武直,武直-10發展到武直-10M時效能已經很不錯,大致和義大利A-129、歐洲「虎」式以及美制AH-1Z,屬於一個級別。能重新獲得巴基史坦陸軍認可,擊敗發展不順的土耳其T-129,也證明了武直-10M的真正實力。
▲排煙口向上的改進版武直10列裝速度很快
新問世的「直-21」屬於重型武直範疇,缺乏外部技術融入的直接結果,就是顏值驟降,典型的國內一切以為戰力服務思想。濃濃的「直-20演變風格」,也表明國產直升機產業,真正達到順手拈來,爐火純青的地步。從現在回望武直-10的發展歷程,其對國產直升機的促進不言而喻,但當初對武直-10的期望和指標,確實超過了國內技術水平,一路坎坷並不是意外,而是國內追逐先進武直難以避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