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月31日,規模龐大的日德蘭海戰在北海海域打響,直至6月1日,這場戰爭最終以英國海軍擊退德軍,成功掌握控海權告終。然而在英軍的勝利背後,卻付出了比德軍要慘重得多的代價。
數據顯示,日德蘭海戰德軍共投入戰艦99艘,英軍則為151艘。明顯看出,英德兩軍戰力相距懸殊,英軍占據壓倒性的優勢。可為何最終戰況卻會出現德軍備戰損6.23萬噸,英軍備戰損11.3萬,將近2倍的戰損比例呢?難道是因為德戰艦更加皮糙肉厚,或是火力更加兇猛嗎?
裝甲層面,德戰列艦主裝甲帶最大厚度為350mm,其他約在150mm左右;英戰列艦主裝甲帶最大厚度為330mm,其他約在152mm左右。事實上,參戰雙方在軍備水平上並無太大差異。火力層面,德軍所使用的是克虜伯研發的SKL45倍280mm口徑艦炮,英軍包括鐵公爵級、獵戶座級、英王喬治五世在內的主力艦,裝備是340mm左右的主炮。乍看起來英軍炮口更大,但德艦副炮又比英艦要強上許多。
綜合衡量,兩者無論裝甲還是火力都是大同小異,斷然不構成巨大戰損差異的主因。經過歷史學家、軍事研究者長年考究,最終竟然得出一個驚人結論——從不倦號、瑪麗王後號、無敵號戰巡被擊穿主炮炮塔後,引發彈藥殉爆情況看,英軍英軍戰損嚴重的主因,與防火措施有著直接關系!
原來,當時海軍戰艦主炮每次發射之前,會從主炮塔下的彈藥庫內將炮彈透過升降裝置送至炮塔的彈藥裝填區。裝填後,這台升降裝置會返回到彈藥庫最底部,接著再將發射藥透過類似的通路運送到炮膛中。當炮彈和發射藥都準備就緒後,操作人員會關閉炮閂,並將炮口調整到預定的射擊位置待命,等待開炮。
為了確保操作安全性,一旦完成裝填過程,主炮塔和彈藥傳輸通道之間的防火門會立即關閉,避免在發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火星或者靜電造成任何形式的火災事故。同時,為保持炮塔內的清潔,任何非必要的雜物都不允許存放,戰鬥或訓練結束後,清潔工作亦不可忽視。
但在日德蘭海戰期間,英軍很多戰艦並未嚴格遵守安全規程。根據幸存船員回憶:當時英軍指揮官貝蒂中將壓令部下提升開炮速率,為了貪圖便利,英軍士兵常常將炮彈和發射藥堆積在炮塔和供彈通道內,而且更將防火門保持在開啟狀態。在如此惡劣的消防環境下,一旦炮塔被敵炮火擊中,爆炸和火焰會瞬間點燃那些堆積的彈藥,甚至可能沿著彈藥通道蔓延至彈藥庫,從而導致悲劇性災難……
英國海軍的慘痛教訓,無疑是對後世海戰防火意識的警示。而海戰防火不足產生的反面案例,已經不止一次在【戰艦世界】中發生。
很多對局,本來一方火力猛,裝甲厚,前期還打了順風局,怎麽看都是穩操勝券,卻因為在關鍵時刻船體失火難以抑制火勢,打亂了團隊合作,最終導致全盤皆輸。
有鑒於起火帶來的損害,【戰艦世界】有些船還專門構建出點火戰術,比如10級英艦征服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超高的點火率,每次打中都能大機率對敵方戰艦增加新的火頭,無情的烈焰將會把敵人葬送大海,非常厲害!大家不妨也來試試點火戰術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