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英國佬,休想白拿我的物資—一文讀懂「租借法案和互助協定」

2024-03-19軍事

每段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註歷史首先是為了未來。

關註頭條@不負人生優雅,為您講述別開生面的歷史軍事故事。

「租借法案」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老牌帝國主義者,英國一度被德國人揍得生活不能自理,最危急的關頭,還是依靠美國總統羅斯福想出的「租借法案」,得到了大量急需的軍艦和補給物資,才熬過了最黑暗的時刻。

眾所周知,為了得到急需的驅逐艦用於大西洋航線護航,英國政府可是賣了祖產的——英國將安提瓜島、聖盧西亞島、特立尼達島、牙買加島、巴哈馬群島喬治鎮和英屬圭亞那喬治城市等地的海空基地轉讓給美國99年,以換取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不久建造的50艘驅逐艦。作為添頭,紐芬蘭島和百慕大群島上的基地也同時交給了美國。

可是,你以為「租借法案」真是這麽簡單嗎?呵呵,憑借強大的生產力被稱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的美國參戰後,可是憑借「租借法案」,把大英帝國的家底給徹底掏空了。

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來來來,諸位讀者大爺們,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歐洲戰爭爆發的頭幾個月裏,英國和法國就派出了政府代表團,前往美國采購軍用物資。這個時期,也就是後來被報紙稱為「假日戰爭」的階段,兩國的采購規模很小,不但都是透過商業渠道進行,而且是用現金來支付貨款。

法國於1940年春天崩潰後,情況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英國人不但接手了所有未交付的法國訂單,還大振幅提高了采購數量——仍舊是用美元外匯結算。

放眼全球,日不落帝國雖然幅員廣闊,物產豐富,可是為了保衛散布全球的「自治領」,英國政府手頭儲備的美元外匯並不足以應對一場全球戰爭所需的物資采購。尤其是只剩下英國獨自對抗軸心國後,英國政府就只能透過變現在美國的資產來支付費用了(價格當然不會很實惠)。就是這點資產,也很快就被用得所剩無幾了。

出於對自身國際安全的考慮,一個統一了歐洲,侵略成性的德國顯然不是什麽好鄰居,因此,美國政府早在1940年11月就定下了基調:要采取積極措施(包括必要時采取軍事行動)來使英國免於戰敗。

早在1940年5月,丘吉爾就提醒羅斯福,英國的國柯瑞的美元馬上就會用光了。美國政府必須想出一種辦法,既能讓英國能得到必要的防務物資,又能對美國的防務有所幫助。

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給英國提供一筆信用貸款,但是美國的國會一定會對此進行一場冗長而劇烈的辯論——因為英國在一戰後沒能償還債務可是讓當時的美國政府陷入了不小的麻煩。

同時,向英國提供資金或者物資的過程還不能拖延太久,因為英國的美元儲備在1940年10月初只剩下了大約20億美元,而且其中的大部份要用來支付先前購買貨物的余款。

12月8日,丘吉爾在給羅斯福的一封長信中說,他確信英國能堅持下去,如果它能維持穩定的 糧食和武器供應,並有足夠的船舶運輸糧食和武器。但不幸的是,英國當時的船舶損失慘重,光靠自己是無法滿足運輸需求的。於是,首相進一步懇求美國恢復自由通航政策,讓美國海軍對「自由通航」的美國商船提供護航。。。

聽起來比較繞,其實就一個意思,丘吉爾鼓動美國政府主動破壞中立原則,對德國繼續禁運,但是對英國恢復商業通航,然後美國軍艦借機提供護航,從而大大增加美國軍艦和德國潛艇交戰的可能性。。。

然後丘吉爾還「貼心」的提出了第二種選擇——如果美國不準備這樣做,它可以把美國軍艦(特別是驅逐艦)贈給或者借給英國,並擴大美國海軍在大西洋巡邏的區域。——反正裏外全是英國佬得了實惠。

為了繞開國會的流程限制,羅斯福在12月16日拿定了主意,他在記者招待會上,對租借法的基本原則進行了說明:

在羅斯福的描述中,這一主張就是美國政府應該負責完成並資助英國的戰爭物資訂貨,然後再透過某種辦法,讓英國人能夠及時用上這些物資——因為這才是保衛美國最好的辦法。

但是!在戰爭結束後,美國將在某個時候讓對方用實物來償還。

隨後,羅斯福說出了他那個著名的比喻:武器租借就好比一個人借出自己花園裏的水龍管,去撲滅鄰居屋裏的火災——實際上,除了少數例外,火滅了後,救火的水龍管並沒有歸還,因為大多數的「救火的水龍管」已經被吃掉或打光了。

1941年1月10日,由財政部起草,並經陸軍部長、海軍部長、國務卿、司法部長和國會領袖們討論與修改後的,旨在使【租借法案】生效的一項議案被送出了國會。

這項議案的正式名稱為 「增強美國防禦的一項法令」 !正如租借法以同樣的一句話開頭:「進一步增強美國的防禦。」——這才是這項政策最簡潔、直截了當和令美國人信服的正當理由,而「租借法」這個名稱與其說是強調了不如說是完美的混淆並掩飾了這一理由。

而該法令的核心內容就是:

當總統認為有利於國防時,他在能取得生產所需的資金範圍內,可以批準為任何國家的政府生產和采購任何防禦物資, 只要總統認為該國的防禦對美國的防禦是必不可少的,總統也可以「出售、劃撥、交換、租借,或另行處置」任何此類防禦物資給任何此類政府。

這種援助的期限和條件「應是總統認為滿意的,而給予美國的利益可以用實物或財產來支付或償還,或者給予其他總統認為滿意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利益」。

同時,該議案還準許英國軍艦在美國港口進行維修,並準許兩國互相提供防務情報。

可想而知,這項議案遭到了那些堅持孤立主義的美國議員們的大力反對,最後,反對派們透過了兩個修正案:

一是對美國願意「租借」的物資總額做了一個限定;二是堅決不允許美國軍艦以任何方式進行護航,也不允許美國船只進入交戰地區。

終於,經過許多輪的辯論、協商、解釋、會晤,1941年3月8日,這項法案以60票對31票在參議院獲得透過——而早在2月8日,它就以260票對165票在眾議院獲得透過——羅斯福總統隨即在3月11日簽署了該法案。

3月9日,美國國會迅速透過了一項為執行租借法案條款,向英國提供 70億美元貸款的議案。

至此,租借法案正式開始執行,而當時唯一的執行物件,就是英國一家,別無分號。而且,這些物資全部都是「租借」給英國的,和無償供應沒有半毛錢關系,大家可千萬別弄混了。

而美國這個後來的「偉大的民主主義的兵工廠」,在1940-1941年的生產,距離各方的需求仍有巨大的差距,比如在1941年,美國除了大量的糧食外,運往英國的只有區區100架飛機和786輛坦克。

原因很也簡單,幾乎所有的延遲和困難,都是由於美國人不願意接受各種管制和束縛而造成的。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主、或工人,包括全體自由的美國人,對於要把國家的生產方向徹底轉變為以應對戰爭為主的局面,所有人都沒有準備好。

不過,這個問題沒過過久就解決了——日本鬼子很快就打過來了,美國在第二天就變成參戰國了。

沒有什麽白吃的午餐

在美國透過租借法案前,最常見的一類反對意見就是:英國在美國還掌握著一些有價值的企業,在這些企業未出售之前,英國人無權要求租借援助。

起初,英國政府認為,在自己危急的情況下,美國人的這種要求非常不合理,因為這就如同逼著走投無路的英國人賣掉自己的貼身內衣來「增強美國的防禦」——還居然是廉價出售!

但是美國政府卻堅持認為,這樣的犧牲的必要的——英國政府在1941年1月終於服軟了:「為了籌款償付過去的訂貨單,我們已同意在以後12個月內把英國公民在美國擁有的美元財產、不動產和證券,全部售出。」

租借法案透過後,美國國內批評的聲音仍然不小,一些批評者聲稱,根據租借協定提供的這 些物資,正被英國的出口商用來生產商品,同美國出口商品競爭。美國政府當時就一拍大腿——這說得太TM對了——英國佬你不能這麽不厚道,感情用我的鋤頭來刨我的墻角啊?!

於是,雙方經過「協商」,在1941年9月簽訂了一份白皮書,說是協定,實際上是人在屋檐下的英國政府的一個單方面聲明。簡單概括,就是英國政府做出鄭重的保證:不讓租借物資出口,不使用類似於根據租借法所提供的物資,使它們的出口商可以進入新的市場或擴大它們的出口貿易,以致損害美國出口商的利益。

而且,也不使用那些在美國由於供應短缺而受到限制的物資來出口,特殊情況不在此例。(註1)

同時,英國政府還進一步保證,那些接收到的租借物資,必須按照需要嚴格分配,不得囤積居奇,變相獲得超額利潤。。。

在隨後的戰爭歲月裏,美國政府就一直把這份白皮書視作英國政府做出的契約性義務,把這個老牌帝國拿捏得有苦說不出。因為到了1944年那會兒,眼看著歐洲戰場勝利在望,英國人如果不馬上采取行動,讓出口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那麽英國政府將無法支付生活必需品的代價,而且國內的經濟肯定會全面崩潰。

但是美國人最不樂意的談論的,就是英國人的這種要求。因為在他們看來,英國一邊接受著租借物資,一邊居然作出能使英國的出口品同美國展開競爭的舉動,這豈不就是犧牲了美國的商業利益去幫助英國嗎?

總之,經過了「好幾個月的研究和磋商」,英國政府和美國政府終於在1942年2月23日簽署了租借總協定,丘吉爾還興高采烈地稱之為「逐步實作大西洋憲章中所提出的那些目標的過程中第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美國政府很快就會用實際行動告訴英國佬,你們高興得太早了。

要知道,租借法的第3條第2款可是這樣規定的:「 外國政府接受援助的期限和條件,應是總統 認為滿意的,而給予美國的利益可以用實物或財產,或其他總統認為滿意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利益來支付或償還 」。

沒錯,這段話上文出現過一次了,但是重要的話必須得重復幾次。。。

也就是說,在美國政府的認知裏,按照這一原則,美國的付出,總得要拿點什麽來補償的——所以美國政府多次提出,英國應該把西印度群島或者大英帝國的原料(或產地)轉讓給它。

英國政府這次沒有松口,結果丟掉的更多:

美國最後在1945年和包括英國在內的35個國家達成了一項協定——總數大約200億美元的「援助」 ,以一種不用現金或實物支付的「補償」結清。

免費的代價是什麽呢?根據協定約定,美元成為了共同結算貨幣,而承諾償還的債務,變成了戰後減少貿易壁壘和消除歧視性待遇的約定。美國終於打破了英國的殖民地壁壘,得到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全球「自由貿易政策」。(註2)

互惠援助協定

租借法在美國國會能夠獲得透過,正是因為當時許多美國人希望他們的國家不要成為一個積極的交戰國。而珍珠港事件改變了一切,美國參戰後,英國立即提供了防空氣球和高射炮,供美國在沿海一帶和巴拿馬運河地區用來防空——這一舉動,被稱為「逆租借辦法」。

考慮到英國已經將若幹裝置和軍需品轉讓給美國,而且它並沒有要求美國付款。這一舉動,其實在租借法案中已經有相關的約定:「聯合王國政府將繼續對美國的防禦及其加強方面作出貢獻,並將提供它所能供應的物品、勞務、裝置或情報等。」

以和英國簽署的【租借總協定】(註3)為樣板,到了1945年時,已經有35個國家和美國簽訂了類似的協定。

一系列的協定加上所有盟國(蘇聯紅軍除外)的武裝力量不斷互相滲透,最終使原來是單方面的租借法發展成為了多邊的互助協定。

根據這些協定,接受美國租借物資的各個國家或地區,可以透過提供當地的物資和勞務的辦法,來賺取美元,償還或支付這些物資的資金。值得註意的是,英國承擔提供的各類互惠援 助物資不包括出口到美國的原料和食品供應——直到1943年第二季度,英國政府已經用美元付 清了租借法透過前的大部份合約(總價值達36億美元)後,美國才「同意把逆租借辦法的原則予以擴大,使它包括許多運到美國的原料和食品」。

根據這個協定,到1945年的4月1日,美國獲得了總值為1.64億美元的物資(包括茶葉、可可、棕櫚仁、棕櫚油、西沙爾麻、皮革和椰子幹等等);而截止到1945年9月2日,美國獲所取了總價值達18.77億美元的工農業產品和其他商品。

互助協定提供的物資或者勞務並不像飛機、坦克、大炮那樣明顯,但是像諸如「把美國的部隊護送過大洋,提供他們在英國所需要的一切房屋和其他建築物」等諸多零零散散的工作,卻解決了美國參戰的許多麻煩。

比如美國軍隊為進攻歐洲所需要的補給中,有超過31%是由逆租借援助渠道提供的。而這些補給如果全部要從美國本土運過來,至少需要占用1000艘商船和680萬噸的運力。而為了滿足美軍部隊新建的基地、營房、供應和修理站等工程,英國超過1/3的建築勞動力被投入其中。而交付給美軍使用的現成建築規模——「相當於1000個(倫敦)市內的街區」。

憑借這一協定,那些駐紮在英國王國、澳洲、紐西蘭和印度的美國部隊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產品,都可以十分容易地從當地解決。

互助辦法並不只限於美國和英國。在同樣的基礎上,流亡國外的波蘭軍隊和自由法國的軍隊等也可以獲得物資供應,而且是無須償還的。蘇聯得到的軍需品也享受了這種待遇。同時各國政府還可以批準,以互惠的形式供應給其他國家盡可能多的物品和勞務,這樣可以使各國對其他國家的貨幣的需求降到最低。(註4)

蘇聯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因為東線戰場的實際情況使蘇聯人不可能給向英美兩國提供任何大規模的互惠援助。只有當大批的英美軍隊駐紮到了蘇聯境內時,蘇聯政府才有機會像英國或澳 大利亞政府對美國人那樣,為他們提供物資與勞務。因此,互助辦法對蘇聯人來說,幾乎就是條完全單向的渠道。

蘇聯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戰場上的犧牲,正如羅斯福總統所說的那樣:「戰爭的真正代價是無法 用貨幣來估計、比較或償付的。這種代價必須而且正在以鮮血和辛勤的勞動來償付。」——事實也的確如此,1943年前,在西方國家看來,蘇聯人正進行著一場超出他們應當承擔的份額的戰鬥,而他們並沒有像蘇聯那樣全力投入戰鬥。

所以許多人的心裏都惴惴不安,生怕史達林如果從盟國方面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他可能就會和德國單獨媾和;尤其是當美國和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把它們的地面部隊和空軍投入一場大規模的戰鬥時,兩國政府中的許多人覺得,至少可以透過向蘇聯供應他們所需要的物資來進行彌補,並且在供應時最好不要提出什麽苛刻的或者惹人生氣的要求來。(註5)

美國的工業動員盡管在早期經歷了一片混亂,但後來還是十分成功的。英國和蘇聯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方面作出了非凡的努力,到了1942年年底,指揮盟國作戰的聯合指揮機構已經成功地運轉起來。盟國之間合作的新的行政機構也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不包含蘇聯)。

各國經濟的界限都被沖破了。以華盛頓為核心的盟國指揮中心已經強大到足以對各國經濟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事實上,西方各國已經在戰爭中成為了一個或多或少通力合作的組織,這不僅是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聯盟,還是更加現實意義中經濟上的聯盟。

租借援助的終止

投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讓對日戰爭突如其來的終止了。而杜魯門總統更是在1945年的8月21日,「迫不及待」的指示對外經濟管理局立刻采取步驟停止租借援助——既然「增強美國防禦」的需要已經結束,那麽這個決定是很合乎邏輯的。

可是,對那些租借協定的受援國來說,這個決定,就太使人震驚了。但是,雖然「純粹的」租借援助已經停止了,但只要受援國政府同意根據雙方商定的條款進行償付,還是能獲得透過後繼提供的物資的。

而作為例外的幾個「純」租借援助計畫,分別是:

(1)給予中國國民黨政府,幫助中國遣返日本軍隊;

(2)提供兩個月的船運;

(3)給予比利時政府,因為該國供應美軍的逆租借援助已經超過了它從美國得到的租借援助;

(4)繼續完成向義大利供應生活用品的任務,這些價值1億美元的物資已經用租借經費支付過了。

至於英國的債務,英美兩國在日本投降後不到一個月,就開始了協商,雙方都同意「在擊敗敵人的過程中遺失、毀壞或消耗的,根據租借協定或逆租借辦法提供的物資,並不構成任何一國的財政負擔。這些物資和勞務是用來贏得戰爭的,因此任何一國也沒有犧牲別國的利益而在財政上取得好處。」

也正是根據這一原則,美國提供給英國的大約260億~270億美元的租借援助,以及估算約為60億美元的逆租借援助,都從賬目上一筆勾銷了—— 這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勾銷。

最終,雙方認定英國負擔的凈債務估算為6.5億美元,將按美國貸款的相同條件在50年內付清。

就這樣,在1942年時透過空前的努力建立起來的,並在1944年達到頂峰的互助和資源共享的合作體制,在日本投降當天宣告停止。而在1945年的12月31日,最後一批租借物資被送到了需要它的地方——只是當時已經很少有人關註這些了。

註1:這份白皮書的全稱是【聯合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間關於互助協定的實行原則的協定】,說實話,看到這段黑歷史,我當時都笑噴了。知道英國當時很窘迫,沒想到被擠兌成這樣子。

註2:英國早在1942年2月就簽署了類似的總協定。當然了,這還涉及到1944年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等一系列戰後經濟組織和措施。

註3:全稱為【聯合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間關於互助協定的實行原則的協定】

註4:英國提供給美國的各類原料不在此例,因為那時美國人支付英帝國出產的原料的貨款是英國得到美元外匯的唯一重要來源。

註5:和奮戰中的蘇聯相比,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不出意外的持續在收獲差評,而且在美國政府的感觀中越來越令人無法忍受。

各位讀者朋友們,創作不易,喜歡這個故事的話,能否轉發再點個贊呢?

#文章先發挑戰賽##二戰##軍事##我要上頭條##頭條創作挑戰賽##歷史冷知識##歷史##精品長文創作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