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黃百韜兵團為什麽會全軍覆沒?黃百韜臨死前曾經自責:我有三不懂

2024-07-03軍事

導語:黃百韜兵團是國民黨精銳部隊之一,無論是戰史還是大決戰系列的電影,都無不在強調黃百韜兵團覆滅的影響,蔣介石甚至認為黃百韜兵團的存亡能關乎到國民黨的命運。

為了救援黃百韜兵團,蔣介石一再勒令杜聿明救援黃百韜,甚至還做出了古今未見的神奇操作-空投手令。最後因黃百韜兵團,國民黨軍生生是搭上了三個機械化兵團,直接導致淮海戰役慘敗,長江以北再無戰事。

戰場的硝煙早已消散,但是對於那場戰爭的討論、爭議從未停止過,從功德林分鍋大會到老蔣埋怨杜聿明太可惡,再到現在網友們的論戰,人們一直搞不懂一個問題,那就是黃百韜為什麽會全軍覆沒?

我們的宣傳部門在宣傳時歸功於解放軍英勇作戰、毛主席帶領的中央軍委和粟裕負責的前線指揮得當。

我從不否認解放軍的超常發揮,但是我認為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沒的原因不止這些,因為黃百韜兵團的戰鬥力也足夠強悍,我軍幾個縱隊包圍黃百韜半個月才艱難啃下這塊硬骨頭。

這其中必定有未被宣傳的原因,我翻來覆去,最後找到了楊廷宴的回憶。黃百韜在臨死前向楊廷宴自責自己「有三不懂」,而這三不懂也是他認為戰敗的原因。

黃百韜的「三不懂」是什麽?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沒的原因是什麽?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碾莊戰役:黃百韜兵團的終點

1948年10月,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後,老蔣準備在徐蚌地區發起「徐蚌會戰計劃」:放棄隴海路上的城市,集中優勢兵力於徐州、蚌埠地區的京浦鐵路兩側,準備與解放軍決戰。

當時黃百韜根據戰場局勢做出判斷:陳毅大軍和解放軍在蘇北的三個縱隊夾擊我部(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而劉伯承部也在不斷牽制友軍的主力兵團,使其無法應援我。如果陳毅殲滅了我部,那下一步就是各個擊破其兵團。

黃百韜對局勢看的十分清楚,他認為解放軍現在就是在準備殲滅國軍的兵團,所以國軍最好的決策就是深溝高壘,堅壁清野,與解放軍打持久戰。但是黃百韜的建議被國防部那群人嘲笑為「烏龜戰術」,所以不被采納和重視。

國民黨各兵團司令在徐州「剿總」司令部召開軍前會議時,黃百韜的建議才得到批準,只不過劉峙、邱清泉並不能認同,黃百韜是得到顧祝同、杜聿明的支持才決定放棄海洲,從新安鎮出發,效仿拿破侖的車輪戰術(烏龜戰術)過大運河,向徐州移動。

這個車輪戰術的原因和廖耀湘的滾筒戰法是一樣的,都是部隊交替掩護移動,國軍曾多次套用這種戰術,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滾起來,廖耀湘如此,黃百韜亦是如此。

11月5日,黃百韜就決定向大運河撤退,但是負責接替掩護黃兵團的第四十四軍遲遲未到,以至於部隊耽誤了整整兩天的時間。

憑心而論,這個四十四軍就是魚腩部隊,不說垃圾就已經很不錯了,黃百韜把寄托放到四十四軍的身上,我看也是病急亂投醫。

11月7日,黃兵團才開始向西(大運河)撤退,但是因為運河上只有一座鐵橋,遠遠不足以承載大兵團通行的重擔,以至於各部擠在橋上,無法有序撤退。

而在黃百韜撤退時,陳毅的帶領華野縱隊已經圍上來了,當時陳毅的主力軍分別為1、2、4、6、9、11、12、13縱加一個特別縱隊。最後的包圍圈是在碾莊,所以此次戰鬥被稱為碾莊戰役,也被稱為黃百韜兵團的終點。

7日,解放軍和黃百韜部交火;9日,黃百韜部轉移到碾莊地區,被包圍;20日淩晨,黃百韜突圍失敗,黃兵團被殲滅,黃百韜本人死在戰場上。

將近半個月的時間充分證明了黃百韜堅守陣地的能力,也側面反映了黃百韜部隊的戰鬥力。如果國軍部隊能及時增援黃百韜,那戰爭結局還真不好說。只不過黃百韜最終都未能等來增援部隊,以至於他帶著他的「三不懂」遺憾離去。

黃百韜的「三不懂」

在18-19日的時候,黃百韜的心態其實就已經崩了,因為時間太久了,半個月的時間就算爬也能從徐州爬到碾莊了,但是國民黨的友軍遲遲未來。

戰前黃百韜的戰術被嘲諷烏龜戰術,戰後友軍又以烏龜速度增援,擱誰誰的心態也得崩。

在19日時,黃百韜曾跟二十五軍副軍長楊廷宴(碾莊時突圍,被我軍俘虜)說:

我有三件事不懂:一、我為什麽那麽傻,要在新安鎮等第四十四軍兩天?二、我在新安鎮等兩天之久,為什麽不知道早點在運河上架幾座浮橋?三、李彌兵團既然以後要向東來援救我,為什麽當初他不在曹八集附近掩護我西撤?

新安鎮浪費兩天時間,大運河上無法及時渡河,李彌兵團未能在曹八集掩護他西撤,這三點原因是黃百韜對戰敗的總結。

新安鎮和大運河的錯誤是很清晰的,黃百韜在爭分奪秒的戰場上竟然能浪費兩天的時間,而且這兩天時間不做撤退的準備,未在大運河上鋪設浮橋,也沒有在開展反包圍準備。

這一點黃百韜要負全責,如果等四十四軍的事可以怪劉峙的命令,那你不架浮橋總歸是自己的原因吧。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這個錯誤實在是不該犯,第七兵團又不是沒有工兵,你為什麽不提前準備?鼻涕到嘴才知道甩,早幹什麽了。

在新安鎮時,黃百韜兵團有12萬人,並且重型輜重、武器應有盡有,但是在渡河之後部隊減員到八萬人(44軍無法渡河,部隊被分割開來),重輜重損失慘重,這個損失應該算在黃百韜頭上。

至於李彌兵團援救不利一事,並非李彌兵團一方原因,邱清泉兵團援救也不利(顧祝同、老蔣勒令邱清泉兵團援助黃百韜,邱清泉以各種理由否決了,甚至公然抗命,不聽參謀總長顧祝同的命令)。

國防部在戰敗總結時提到了一句: 「各部隊長官相互間,平時在精神上有隔閡,戰時在支援上復不易協同,致雖有大軍,亦難發揮最大統合戰力。」

這一句話可以回答黃百韜的「三不懂」,你(黃百韜)和李彌、邱清泉關系不到位,所以他們在支援你這塊不利。換個人,如果杜聿明被包圍在碾莊,邱清泉肯定不會不管。

其實國防部還是比較委婉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在這件事上看的特別明白: 蔣介石的嫡系(黃埔軍)永遠也不可能會為了救援「雜牌軍」犧牲。 老蔣口中的「黃埔精神不死」是黃埔精神者不肯死,為老蔣犧牲的是非黃埔出身的人。

黃百韜為什麽要等44軍?不就是因為44軍背景厲害嘛(44軍是劉峙的錢袋子,攜帶大量財富,所以劉峙勒令黃百韜帶上44軍)。孫元良曾炮轟國民黨高層:

消滅黃百韜兵團的是國民黨政府國防部,而不是陳毅,黃百韜之死也是如此。……陳毅主力十幾個縱隊南下,離新安鎮100裏時,還不讓該兵團西行集結徐州,反要黃百韜掩護第44軍,貽誤良機,為了救1個軍而害了5個軍,這樣指揮,安得不敗!

為一個軍害五個軍,為一個兵團害三個兵團,老蔣就是這樣一步步輸了淮海戰役。不是國軍戰鬥力弱,也不是國軍沒有明白人,只是國軍積弊難返,被宗派主義、官僚主義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