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方興未艾的水下特戰「利器」

2024-03-22軍事

據外媒報道,近期葉門胡塞武裝的蛙人正在進行「線控魚雷」訓練,計劃突襲進入紅海的美英海軍艦船。另外,曼德海峽附近多條海底國際通訊電纜遭到人為破壞。這些事件均指向蛙人水下作戰行動,引發外界關註。

相比叢林、城市中的特戰行動,蛙人水下作戰行動具有更強的突襲性和破壞性,這其中武器裝備發揮了關鍵作用,尤其是蛙人輸送艇以獨特的輸送方式、多變的外形和較強的水下戰力,被認為是蛙人的水下特戰「利器」。

「小眾部隊的小眾裝備」

蛙人輸送艇,是指以微型潛艇、小型快艇或水面/水下混合動力艇為基礎平台,透過搭載蛙人及相關武器,遂行海上特種作戰任務的特種運輸裝備。蛙人輸送艇被稱為「小眾部隊的小眾裝備」,發展歷史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年,義大利海軍蛙人使用名為「螞蟥」的人操爆破器,炸毀了奧匈帝國海軍的旗艦。1940年,義大利海軍在「螞蟥」的基礎上,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蛙人輸送艇,可供2名蛙人跨騎式操縱航行。此後,英國、日本相繼推出仿制裝備。早期的蛙人輸送艇雖然技術粗糙,但對其後續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多國蛙人利用輸送艇在海戰中取得眾多戰績。據統計,截至1945年4月,蛙人輸送艇共出擊42次,擊沈擊傷艦船22艘。這些戰績印證了蛙人輸送艇在海上破襲中具有隱蔽作戰、靈活高效等優勢,成為海上特種作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

戰後,蛙人輸送艇得到快速發展,美蘇英法等國相繼研發了獨具特色的蛙人輸送艇。美海軍的「先進海豹輸送系統」、MK-8系列海豹輸送艇;蘇聯的蛙人運載器COM1/2、「海神」蛙人輸送艇等相繼投入使用。

新世紀以來,隨著通訊、導航、自主無人技術的發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的使用,蛙人輸送艇的航程、航速、載員量不斷增加。例如,美國MK-11「海豹」輸送器最大航速6節、水下潛伏時間超過12小時,能夠搭載2名駕駛員和4名全副武裝的特戰隊員,艇上裝備光電桅桿和通訊套件等,還能攜帶6個127公釐魚雷發射管和12枚袖珍電動魚雷,用於反艦作戰。

濕式輸送艇「先天不足」

目前,濕式、幹式和水面/水下蛙人輸送平台共同構成水下特種裝備主體。

濕式蛙人輸送艇被形象地稱為「蛙人的水下敞篷車」,其艇體采用半封閉水密耐壓結構,水下運輸時蛙人身體浸泡在海水中,需著潛水服和戴呼吸器等。雖然濕式蛙人輸送艇的運輸功能較完備,但潛航時蛙人身體要承受海水沖擊和低溫環境帶來的影響,對蛙人執行水下特戰任務有較大限制。

首先,蛙人體能消耗較大。航行中冰冷的海水和沈重的潛水裝具,使蛙人一直處於高體能消耗狀態,甚至可能因蛙人失溫出現非戰鬥減員情況。其次,行動速度慢。由於在運送過程中人員和裝備都浸泡在海水中,因此濕式蛙人運送艇的航速一般不會太快,從而限制了水下特種作戰突襲效果的發揮。再次,作戰範圍有限。濕式蛙人輸送艇的作戰範圍取決於蛙人在冰冷海水中身體的承受力。同時,由於艇體采用常壓結構,因此其下潛深度通常不超過30公尺,限制了作戰範圍。最後,水下作戰效能不高。雖然濕式蛙人輸送艇可攜帶魚雷、水雷等實施攻擊,但在水中使用武器有諸多限制。例如,美制MK-8海豹輸送艇在實施水下魚雷攻擊時,為確保安全,在魚雷釋放後蛙人必須快速後撤,並在魚雷撞擊爆炸前浮出水面,以防爆炸波對蛙人和輸送艇造成傷害。

雖然濕式蛙人輸送艇存在諸多限制和不足,但由於其技術條件和作戰使用要求相對較低,目前大多數國家的海軍都透過研制或購買方式,裝備不同規格的濕式蛙人輸送艇,發展可靠的水下特戰運載能力。

「從濕到幹」拓展作戰功能

幹式蛙人輸送艇被稱為蛙人的「水下勞斯萊斯」,具有「幹式航渡、濕式出艙」的特點,能最大程度保障蛙人在航行中的舒適性,減少體能消耗,是水下特種作戰力量投送平台發展的「終極目標」。由於其技術要求高,且造價高昂,目前僅有少數國家能夠建造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幹式蛙人輸送艇主要有美國的「先進海豹輸送系統」和瑞典「海短劍」等。其中,美海軍「先進海豹輸送系統」艇長20公尺、寬2公尺、高2.5公尺,重55噸,最大航速8節、最大航程231千米,可搭載2名駕駛員和16名特戰隊員。艇上裝備先進聲吶、光電桅桿等系統,具備情報收集、監視、戰場環境感知和訊號釘選等功能。瑞典海軍「海短劍」幹式蛙人運載器采用模組化設計,透過更換舯部功能模組,實作多種特戰用途。另外,美英等國海軍還透過發展潛艇幹甲板掩蔽艙,使其具備蛙人幹式輸送功能。目前,美海軍俄亥俄級和維吉尼亞級核潛艇上均裝備有這一艙段。

隨著海戰環境和特戰任務的變化,新型蛙人輸送裝備將朝著智慧化、模組化方向發展。蛙人輸送平台在跨域輸送、隱性突擊、自主攻防等功能基礎上,更加註重提升多平台協同、多維度態勢感知和一體攻防能力。例如,目前美英俄等國正在加緊研發的水面/水下兩用蛙人輸送艇,不僅具備水面高速航行和水下隱蔽機動雙重功能,還克服了濕式蛙人運輸艇速度慢、作戰範圍受限等缺陷。未來,這種具備水面/水下雙棲功能的蛙人輸送平台,或將與無人潛航器等無人裝備融合發展。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