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國產核潛艇落後全球?砥礪奮進,未來可期

2024-06-23軍事

在央視軍事節目中,海軍軍官對國內潛艇部隊發展作出了「核常兼備,以核為主」的有力總結,這一評價瞬間將國產核潛艇的發展推向了輿論的焦點。

當前,中國在潛艇領域已實作「核常兼備」且成績斐然,但距離「以核為主」的目標仍有差距,現實狀況仍偏向「以常為主」。自二戰結束,各國海軍積極投身於核子動力潛艇的發展,而真正握有核潛艇制造核心技術的僅有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印度雖艱難完成首艘國產核潛艇的建造,但其技術水平差強人意,還得依靠從俄羅斯租借的核潛艇來支撐門面。澳洲與巴西雖也對核潛艇領域躍躍欲試,然而至今尚未有實質性的突破。

在核潛艇技術的國際排位中,中國通常被認為位居五常之末,偶爾能超越法國躍居第四,卻難以撼動英國的第三之位。2021 年「長征 18 號艇」的服役,其顯著的「龜背」特征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焦點。「龜背」這一戰略核潛艇早期的典型結構,實則是因潛射彈道飛彈高度超出潛艇直徑而采取的臨時解決方案。在此之前,其他國家帶「龜背」的核潛艇還得追溯至上世紀 80 年代的蘇聯海軍。

6曾有觀點稱國產戰略核潛艇「落後世界 40 年」,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嚴峻。現代核潛艇技術主要涵蓋核子動力系統、艇體結構以及艇載裝置三大板塊。近年來,國內潛艇的發展速度相較於水面艦艇稍顯滯後,不過在艇載裝置方面已基本跟上時代節奏,這在海軍先進常規動力潛艇上體現得尤為突出,也是 S-20P 能夠獲得巴基史坦海軍青睞並斬獲 50 億美元訂單的關鍵所在。在核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中,通用性最高的部份當數艇載裝置,盡管國內鮮少展示現役核潛艇的內部狀況,但此領域基本無憂,甚至可視為優勢所在。

大直徑耐壓殼體作為核潛艇的關鍵技術,艇體直徑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潛艇的噸位,進而影響其能否容納大尺寸彈道飛彈。早年,這一技術常與化工高壓反應釜相關聯,然而以如今先進戰略核潛艇普遍 2 萬噸的規模衡量,這種聯系已不再緊密。國內並非無力攻克此技術難題,而是該領域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進行反復的測試與驗證。倘若操之過急,必然會引發嚴重後果,核子動力系統的開發亦是同理。

總而言之,大直徑耐壓殼體和核子動力系統都需要歷經長期的試驗和積累。國內在這兩個方面早年的基礎相對薄弱,盡管近年來進步顯著,但要即刻追趕上美俄的水平仍力有不逮。由於有限核戰略的指引以及資源的相對短缺,國內發展核潛艇長期處於「保證存在」的狀態。中國的兩代戰略核潛艇均是在攻擊核潛艇艇體的基礎上進行「龜背」化改造,雖在效能方面不盡人意,但成本相對較低,相應的技術積累也不夠充分,從而造成了當前的尷尬局面。

「長征 18 號艇」的技術狀態雖不算出色,但其過渡驗證的價值卻不容小覷,它或許會成為如 051B 甚至 052B 那樣具有重要意義的存在。多年來,國內海軍的迅猛發展已經充分證明,在技術領域不存在無法逾越的障礙,高度發達的造船工業完全具備將海軍裝備推向世界前沿的實力。既然海軍已明確了「以核為主」的發展理念,隨著資源的大量投入,國產核潛艇與美俄一較高下只是時間問題。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核潛艇技術必將實作重大突破,為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鑄就更為堅實的護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