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公裏外發現目標,463公裏外就能捕獲敵機訊號,這是F-22戰鬥機引以為傲的超遠端探測能力。然而在"北方利刃"演習中,114次擊落僅有3次是近距格鬥得手,這一數據令人深思。當今空戰已從傳統的近距格鬥演變為超視距對決,隱身效能和雷達探測能力成為制勝關鍵。
F-22作為世界首款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戰鬥機,其APG-77雷達配備2200個發射接收模組,每秒可變頻1000次。但隨著中國殲-35的出現,這種優勢正在被打破。殲-35采用新一代航電系統,配備360度全景視野,其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讓飛行員無需開啟雷達就能遠端釘選目標。這場隱形戰機之間的較量,正在覆寫空戰規則。
40年的技術進步賦予殲-35巨大後發優勢。其700公釐口徑相控陣雷達與F-35的730公釐APG-81相當,但效能更優。中國在21世紀初期軍用電子技術突飛猛進,在氮化鎵模組、智慧決策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殲-35的整體航電系統已經超越了20世紀80年代設計的F-22。
然而數據並非全部。F-22對3-5平方米目標的290公裏探測距離,在面對同等隱身戰機時會驟降至24-30公裏。APG-77雷達的低截獲特性也並非無懈可擊,已被F-35和EA-18G成功幹擾。更重要的是,F-22的探測角度僅為正負60度,水平方向近一半都是盲區。
殲-35憑借先進的光電系統,無需主動發射雷達就能在50-80公裏外發現目標。配合無人機編隊和先進數據鏈,其態勢感知能力遠超F-22。F-22雖然裝備JTIDS接收機,但只能單向接收資訊,機間通訊受限。這種資訊差距在現代空戰中可能致命。
在隱身效能方面,F-22前向雷達反射面積僅0.02平方米,殲-35則在0.01-0.4平方米之間。雖然差距不大,但F-22在紅外隱身方面優勢明顯。其獨特的二元推力向量噴口和液態氨槽設計,使紅外特征降低90%,這是殲-35目前難以企及的。
與F-35不同,殲-35定位更明確。它不是為了填補數量缺口,而是作為真正的制空戰鬥機出現。在武器載荷、超音速巡航等方面與F-22相當,某些效能甚至更優。這場新老隱身戰機的較量,正在改變空戰的遊戲規則。
當超視距空戰成為主流,傳統格鬥技能是否已經過時?面對不斷升級的電子戰威脅,單純依靠隱身效能是否還能確保空中優勢?這些問題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