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八路軍的大生產有多牛?八路軍會餐吃肉,餓肚子的鬼子很崩潰

2024-09-03軍事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光之翼

編輯|t

引言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八路軍抗戰期間吃的很差,甚至是餓著肚子在跟日本鬼子拼命。而事實情況,或許跟你的想象不太一樣。

抗戰時期的八路軍,不但夥食有嚴格標準,且 在戰爭後期,還能經常吃到肉,比日本鬼子吃的還要好。

(八路軍的供應標準是固定的)

相比於國民黨軍隊的軍糧被貪汙克扣,八路軍又是如何做到穩定的夥食供應的呢?

要了解這些,就得知道八路軍具體的夥食供應標準是怎麽設定的,以及在抗戰期間, 八路軍具體又做了哪些努力來保障後勤的。

一、八路軍的後勤供應體系是什麽樣的

夥食屬於後勤,而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一場戰爭,到最後其實打的都是後勤。對於這一點,八路軍深有感觸,而且供應保障體系建設的很好。

1937年,紅軍經過改編成為了八路軍, 隨之建立的還有兩套完整的後勤供應體系。

(吃肉)

以師團營連為單位,師一級設定了軍需處和軍醫處;團則設定了供給處與衛生隊; 營一級設定有供給員;連設定司務長。

有具體的供應網路,從糧食到醫藥,再到被服彈藥等各類物資,都由上述部門調配供應。

八路軍各部即將奔赴華北各前線時,後勤供應部門已率先出動,在前線各地設定了供給兵站等部門。

以最關鍵的糧食為例,後勤供應部門率先做了籌集 。按照當時的標準,每位士兵出發前攜帶3天熟食,同時還要再攜帶可供幾天食用的糧食。

(八路軍的後方機關自己生產被服)

武器彈藥和被服等物資,也會按照實際需求進行調配補充。 為了保障供應的穩定,八路軍各部隊的供應網路迅速建立了起來。

像129師的供應總站點,設定在山西屯留。120師的則設定在了山西汾陽。在潼關,八路軍另設定站點,用來接收和轉運從南京、武漢、西安等地運來的物資。

到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的供給部在山西五台縣的耿鎮建立。接下來,八路軍在河北的多個縣,又設定了物資采購點、辦事處以及轉運站。

一句話, 後勤供給部門就要是要保障每一位戰士有飯吃有衣服穿 。而且在保障供應的過程中,後勤也會隨著戰事發展不斷調整。

(小八路軍)

1939年,八路軍總部成立了後勤部,對各部隊的後勤工作統一領導。1940年初,【八路軍供給工作條例】頒發,這也意味著八路軍的後勤供應制度逐步完善。

正因為有完善的供應制度,戰士們在前線才能吃飽吃好,而且還能吃到肉 。那麽,八路軍的具體供應標準是什麽呢?其實在不同時期,這一標準也在不斷變化。

二、1.5斤的糧食和3錢肉

整體來看,八路軍從早期到中後期,供應標準在隨時改變。

1937年早期,八路軍的供應標準是,從總司令到士兵,每人每月的津貼費為2元到5元。請註意,這錢不是銀元而是法幣,即民國時期政府發行的法定紙幣。

(抗日根據地發行的貨幣)

在夥食供應上,作戰部隊和後方留守部隊的標準有所差異。前線部隊, 每人每天供應口糧1.5斤 後方部隊以及機關工作人員的供應量為1.25斤 ,同時還有5分錢菜金。

到1938年,華北各地的抗日根據地初步建立,八路軍的夥食供應更加豐富完善。每人每天除了1.5斤的口糧供應外,還會供應1斤蔬菜,油鹽肉則各供應3錢。

也就是說, 此時的八路軍不但吃飯有保障,而且還能經常吃到肉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前線作戰部隊在不斷轉移,供應也在隨著戰場形勢變化。

(吃飯)

換言之,標準是有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實際供應不上。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戰場形勢以及各地的實際情況,都會影響到供應。

如此一來,不同地區的部隊供應落實的情況也存在很大差異。像人們最愛看的電視劇【亮劍】,獨立團所在的地區是晉西北。

這一地區經濟發展很差,再加上土地貧瘠,部隊的供給也就比較差。電視劇裏呈現出來的狀況還算是實際的。

以被服的發放為例, 晉西北地方的八路軍戰士,每人每年只能領取一套單衣,棉衣更是2到3年才發放一套。

(陜甘寧邊區政府遺址)

對比之下,山東、冀中等地方,經濟較好且物產豐富,部隊供應相對較好。 士兵每年發兩套單衣,1到2年發一套棉衣。

像晉冀豫地區,士兵的夥食中每天有5分錢菜金。如果是訓練部隊的教學人員,菜金則有7分。傷病人員,單日菜金更是有1毛到兩毛錢。以上標準還只是菜金,還沒算上單日的口糧供應。

所以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在經濟條件較好且物產豐富的根據地, 八路軍的夥食並不會太差,戰士們在日常也能吃到肉。

但是,戰爭的形勢也在不斷變化。國民黨頑固派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日軍的瘋狂掃蕩,這都會增加各抗日根據地的供給難度。

(大生產運動)

尤其是陜甘寧邊區,在抗戰期間遭遇的困難最大。不過也正是由於供給出現了問題,才促成了八路軍後來的 大生產運動。

三、為什麽會有大生產運動

陜甘寧邊區地處陜北,這裏的物產和經濟發展原本就薄弱,國民黨頑固派自1939年起,又一再對邊區進行封鎖。如此一來, 邊區部隊的後勤供應就遇到了巨大困難。

此外,邊區不斷增加的人口,更加劇了供應難題。革命青年、進步知識分子不斷奔赴延安,使得當地人口在持續增加。

而且,國民黨又一再發起挑釁,黨中央不得不從前線調回部隊守衛邊區,客觀上使得這一地區的人口更多。

(1940年到1943年,陜甘寧邊區受災統計)

雪上加霜的是,自1939年起,陜北一帶又接連出現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降低,各種不利因素都聚合到了一起。

這時候不要說打仗,戰士們就連吃飯都困難了。也正因為如此, 大生產運動才產生,並且從陜北推廣到了各抗日根據地。

那麽,大生產運動的成效如何呢?

四、糧食、蔬菜、肉實作了自給

陜甘寧邊區後方留守部隊率先開始生產,最典型的便是359旅。

(陜甘寧邊區的糧食產量和征收情況)

該部隊在南泥灣開荒種地,從1941年到1943年, 南泥灣新開墾出來的土地達到了13.8萬畝。原先,359旅的糧食自給率是79.5%,開荒種地後達到了全部自給。

除了糧食供應有了保障,部隊的經費自給率也達到了93.3%。359旅創辦了各種日用品工廠,像紡織、肥皂等等都能自我生產。

整個陜甘寧邊區,到1943年, 新開墾的土地達到了20萬畝,收獲糧食465萬公斤,蔬菜1650萬公斤。

(八路軍在開墾荒地)

除此之外, 邊區還織布1.3萬余匹,飼養豬超過了1萬頭 。從吃飯再到其他供給,得到了徹底解決。

其他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也都如火如荼展開了。

像八路軍總部和129師所在的太行根據地,光是在1942年, 八路軍總部直屬部隊開墾就有1.2萬多畝,平均每人2.8畝。

(織布)

129師除了開荒還興修水利,所屬部隊在這一地區開荒10.2萬多畝,再加上養殖和發展手工業,折合成小米的收入達到了485萬公斤。1944年,整個太行軍區的增產糧食高達4500萬公斤。

晉西北的120師,1941年軍民開荒30多萬畝,其中部隊開荒7.3萬畝,收獲糧食9萬公斤,蔬菜28.5萬公斤。此外,當年還養豬4000頭,牛羊2000頭。

到了1944年,120師的細糧產量已達到80萬公斤,馬鈴薯產量更是達到185萬公斤 ,部隊糧食供應不再有困難。

山東軍區是115師駐守,大生產運動更有成效。在1942年最困難的時期,115師各部隊每天仍然能保證每人1斤蔬菜供應,油鹽供應各5錢。到了1943年, 山東軍區的生產總值達到了4500萬元。

(大生產中,各根據地自己生產食鹽)

1944年,光是膠東和魯中的部隊就開荒1.1萬多畝,沿渤海地區的部隊還開發鹽田,開墾面積超過了2000畝。

而在晉察冀軍區,部隊除了開荒種糧,各地還創辦了多種工廠。比如在冀西地區,很多部隊都創辦了飼養場,不但糧食供應不成問題,肉類供應也不斷。

晉察冀軍區1942年的糧食產量超過了1220萬公斤,部隊每天油鹽和肉食的供應都很穩定。 到了1944年,整個地區又新開墾土地6.1萬畝,糧食產量已超過2000萬公斤。

經過大生產後,各抗日根據地的供應情況徹底扭轉, 八路軍戰士不但能吃飽飯,而且還能經常吃到肉。

對比之下,日軍那邊的後勤供應卻越來越不好過了。

(八路軍自己紡紗織布)

五、日軍後勤供應崩潰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華北地區的日軍盤踞在各大城市以及交通要道。

日軍前期的後勤供應還能維持,但隨著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的不斷擴大, 日軍防守的區域被不斷擠壓,後勤供應便開始走下坡路。

因為日軍是侵略者,他們在各地所有的物資需求都得依靠掠奪,而隨著八路軍的不斷打擊,日軍掠奪的成效越來越差。

(日軍)

到抗戰後期, 日軍只能龜縮在各個孤立的據點,後勤供應幾乎被完全打斷 。而對比之下,八路軍的日子則越來越好過,每次會餐吃肉後,一個日軍的據點就要被拔除了。

總的來看,大生產運動後,八路軍戰鬥力的爆發是驚人的。八路軍和日軍的對比,前者是在逐步變強大,後者的實力在不斷被消耗,並最終被徹底拖垮。而這一點,也正是持久戰的精髓。

再看八路軍,抗戰初期的總兵力只有四五萬人, 到抗戰勝利後,八路軍的規模已經發展到了百萬人之眾。

(抗日根據地土改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也保障了八路軍的後勤供應)

所以說,完善而穩定的後勤供應,以及在此期間開展的大生產,才是部隊發展壯大並打敗了侵略者的根本。

參考資料:

張麗娟,臘永紅.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節約運動[J].軍事史林,2021,(06):44-52.

殷傑.天道酬勤——八路軍的後勤供給工作[J].軍事文摘,2015,(2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