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海軍航空大學航空作戰勤務學院無人機俱樂部教員團隊:「智鷹」礪羽海空

2024-01-12軍事

原標題:「智鷹」礪羽海空——記海軍航空大學航空作戰勤務學院無人機俱樂部教員團隊

■衣倩倩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朱晉榮 記者 賽宗寶

海軍航空大學航空作戰勤務學院無人機俱樂部文職人員吳俊峰(左一)工作照。董振明 攝

【新聞預覽】海軍航空大學航空作戰勤務學院無人機俱樂部成立以來,秉承著「自主創新、業精於勤」的宗旨,著力探索「多元融合、寓戰於教、以賽促學」的育人新路,先後參加中國工程機器人大賽、全國智慧無人系統套用挑戰賽等賽事,獲得全國冠軍3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及省級獎30余項,多名教員獲得省部級以上賽事「優秀指導教師」榮譽。在他們精心培育下,一批批能征善戰的「智鷹」奮飛海空。這支團隊中,活躍著一批奮發有為的「孔雀藍」。

凜冬,渤海灣畔海風習習,給暮色增添了幾分凝重。站在塔台指揮室,海軍航空大學航空作戰勤務學院無人機俱樂部文職人員吳俊峰,凝視著螢幕上某型無人機即時變換的數據,腦海中溫習著操作環節。次日,他將進行該型無人機操作資質認證——這是他將考取的第3本無人機操控證書。

新年伊始,包括吳俊峰在內,俱樂部的教員們格外忙碌:某組組長帶領學員開展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攻關,文職人員劉登攀與學員研討無人機飛行訓練方案……400平方米的俱樂部活動室,既是學員們的「第二課堂」,又是教員們成長進步的「競速場」。

從「海空雄鷹」到「無人智鷹」——

思維「破圈」帶來能力突圍

走進俱樂部活動室,「天空之眼、尖刀利刃、探路先鋒」的標語格外醒目。「天空之眼就是要有廣闊的視野,尖刀利刃就是要有破局的能力,探路先鋒就是要有敢闖敢試的精神。」吳俊峰把這句話寫在教學筆記扉頁,激勵自己刻苦攻關、砥礪前行。

來到軍營前,吳俊峰是某國家重點扶持企業的高管,曾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大幅提升了企業科技實力。2018年,得知全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的訊息,對軍營充滿向往的他,決心以歸零心態走進部隊,重新出發。

在俱樂部負責人的帶領下,吳俊峰與戰友們多次赴一線作戰部隊學習鍛煉,深入了解無人機裝備,熟悉無人機作戰分隊組訓、任務規劃、訓法戰法等。

一次,俱樂部組織外出飛行訓練,曾有飛行部隊實習經歷的學員姜文銳操縱無人機盤旋搜尋,卻始終未能有效實作對目標的自動跟蹤監視。「操作人員沒有充分考慮無人機鏈路傳輸延遲問題。」吳俊峰對姜文銳說,無人機是新域新質作戰力量,不能身子坐進了「方艙」,腦袋還留在「塔台」。

思維「破圈」,帶來能力突圍。研讀理論書籍、掌握電腦編程、開展實地操作……很多學員把課余時間都放在學習研究無人機領域,經歷了多次編程、試飛、炸機、復飛的跌跌撞撞,他們從一知半解到技術多能,最終使無人機從學校操場「飛」到全國賽場。

教學相長,互學共促。這兩年,隨著學員快速成長,吳俊峰也踏上了職業發展的快車道。2022年,他完成某項發明專利申報;去年,他啟動了一項新的課題研究,相關成果順利透過部隊套用檢驗。

從「教學小組」到「戰鬥小隊」——

教員能戰方能育人向戰

吳俊峰清晰記得第一次在俱樂部授課遭遇的尷尬:精心準備的無人機原理課,台下學員卻反響平平。了解後方知,原來學員感到,「第二課堂」更需要的是向實戰延伸,而不僅是理論的加深。

如何提升教學小組的教學「含戰量」?俱樂部負責人決定讓相關教員深入一線學裝備、看訓練、研戰法,熟悉部隊情況,強化戰場意識。

一次聯合訓練,文職人員王雅平參與執行空中打擊任務。頭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一次次檢視天氣,一遍遍預想技術動作。當天,雖然操控無人機擊毀目標,但復盤時他依舊心存憂慮:「一旦上了戰場,能有那麽充分的準備時間嗎?」

一場紅藍對抗訓練,文職人員錢峰主動請纓參加。得益於戰友幫帶,他在多個無人機地面站接力操控,準確偵察藍軍前沿及縱深目標,迅速呼叫某型戰機,實施精確打擊。訓練結束,他認真反思:如果沒有戰友幫帶,自己能否獨立完成任務?

一線磨礪帶來幾多改變。王雅平結束基層鍛煉回到俱樂部的第一課,就講述了兩位營長運用同一套裝備,在相同條件下參加比武,結果一勝一負的故事,引出裝備操作與戰術運用的重要性,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錢峰創新實踐課堂,讓學員們在無人機操作中自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敵情意識灌註課程實踐,透過講述親身經歷,引導大家不斷強化實戰思維。同時,他們還走開俱樂部教員與飛行教官雙向教學、飛行部隊與教研室協同攻關的路子,推動俱樂部由「教學小組」向「戰鬥小隊」轉進。

隨機翻看俱樂部的一份教案,記者註意到,一堂課的實戰案例有6個,實戰相關詞匯出現了40余次。正如吳俊峰所說:「這些實戰案例和詞匯定會讓學員們入腦入心,引導激勵他們將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勁,加快提高打贏能力。」

從「興趣拓展」到「以賽促學」——

科學施教培育勝戰精英

東南某海域,多型戰機組成編隊緊貼海面飛行,向目標低空突襲。與此同時,一架無人機翺翔雲端。

千裏之外,俱樂部學員李冰睿端坐方艙,指揮各席位遠端精確操控無人機。密切釘選跟蹤目標後,她果斷發出一連串指令。訓練結束,她坦言,剛加入俱樂部時,只是想拓展興趣視野,但這裏「以賽促學」的機制和研戰謀戰的氛圍,對她產生了深刻影響。

前些年,俱樂部負責人帶隊到基層調研。針對部份畢業學員反映的問題,他們決定以無人機俱樂部為試點,充分發揮優勢,科學施教培養更多勝戰精英。

一段備賽經歷令李冰睿記憶猶新——某比賽即將在渤海灣畔打響,要想奪得冠軍,李冰睿操控的無人機除了能飛,還要能看、能辨識。

面對無人機自主飛行和影像辨識這兩座「大山」,在吳俊峰的指導下,李冰睿和戰友們加班加點學習研究。他們購置了專用定向天線,采用了組區域網路的方式傳影像。雖然實際比賽時,因場地原因天線失去作用,影像沒能及時傳回,成績並不理想,但他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半年後,一場無人機協同偵察打擊比賽悄然打響。吳俊峰和李冰睿將改進後的影像裝置和機載相機套用其中。

比賽當天,望向吳俊峰,李冰睿臉上滿是自信。當評審專家提出要驗證自制影像裝置和機載相機的可靠性時,李冰睿立即操縱無人機穿越復雜地貌,順利傳回清晰影像,最終贏得冠軍。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