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國民黨徐埠會戰大事記(11月4日-5日):臨時抱佛腳的下下之策

2024-06-24軍事

1948年11月4日,一架飛機降落在徐州機場,軍樂聲裏,徐州「剿總」迎來了南京來的貴賓,參謀總長顧祝同和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瑰。這一天,他們並沒有做什麽具體的部署,而是集中或分散會晤了徐州「剿總」軍以上指揮官。晚上,劉峙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晚會。

他們要幹什麽,單純的為前方的將領鼓勁打氣嗎?不是,他們要搞「七分政治、三分軍事」,讓各們將領表態,並以「謙虛」的態度,聽取他們的意見。而他們重點談論的,除了軍事之外,更多的是「人事」,比如黃百韜和邱清泉的個人恩怨官司,第16兵團司令和第99軍軍長胡長青之間的矛盾,邱清泉想代理前進指揮部主任,李彌因第39軍不能及時歸建,想再擴建一個軍,等等。當然,還讓劉汝明、馮治安發表「擁蔣」聲明,大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意。

這一天,劉峙下達了一個命令,讓孫元良的第16兵團離開商丘,向渦陽、蒙城方向開進,而第99軍胡長青部與兵團部脫離,南撤蚌埠。解放軍地方部隊,也開始沿津浦路對第16兵團進行尾擊,遲滯其行動。

11月5日,顧祝同、郭汝瑰丟擲了蔣介石擬定的作戰方案,即徐蚌會戰計劃。參加會議的有劉峙、邱清泉、黃百韜、李彌、孫元良、李樹正等人。據孫良誠的部下回憶,此次會議沒有讓他和馮治安、劉汝明參加,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第107軍劃歸黃百韜指揮。各部軍長,有的回前線,有的在等候他們各自的長官。

國民黨徐蚌會戰的大體部署是:命令第2兵團集結於碣山、黃口、永城地域;第7兵團撤退至運河西岸、徐州間地域;第13兵團集結於泗縣、靈璧間地域;第16兵團集結於蒙城附近地域;放棄海州;第44軍受黃百韜指揮向徐州轉移;第100軍仍歸第7兵團建制;第四綏靖區集結於蚌埠附近地域。唯一沒有動彈的是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

這樣一個作戰計劃,否定了杜聿明的「佯攻濟寧、收復濟南」主動進攻計劃,也否定了主動撤退蚌埠,防守淮河一線的計劃。而是把各大兵團,擺放於津浦路兩側,被動挨打的作戰計劃。

當杜聿明得知此作戰方案後,痛心疾首地說道:「自徐州到蚌埠間二百多公裏的鐵路兩側,擺了數十萬大軍,既棄置徐州既設永久工事而不守,又將各兵團擺於鐵路兩側毫無既設陣地的一條長形地帶,形成鼠頭蛇尾、到處挨打的態勢。據我了解,古今中外的戰史中還找不到這樣一種集中會戰的戰略先例。在蔣介石集團中集合何應欽、顧祝同等軍事首腦和蕭毅肅、郭汝瑰等主管作戰的高級幕僚,竟然在‘守江必守淮’的方針下,擬出了這樣一個出奇的方案!」

就是這樣一個變由沿隴海跑橫向部署、調整為沿津浦路縱向部署的、被動挨打的方案,國民黨集團仍然沒有負責任地實施下去,也就失去了他們撤退蚌埠的機會。

這一天,顧祝同、郭汝瑰飛南京,向蔣匯報。劉峙及回到前線的眾將領,等候蔣介石最後決心。同時,劉峙電告海州唐經理,隨李延年部撤退。當晚,李延年、王澤浚、李以劻接劉峙電話,放棄海州、連雲港,第9綏靖區撤退徐州,第44軍劃歸第7兵團,第100軍撤回,歸隸第7兵團。

如此被動挨打的下下之策,亦沒有很好地組織實施。解放軍方面,11月1日,中央軍委已經決定實施「淮海戰役」,華野、中野各部,正在積極調整部署。當日晚,三野大軍已經南下,直指郯城、費縣,地方部隊襲擾第16兵團各部的零星戰鬥一直沒有停止。陳毅、鄧小平率領的中野一部,已經向米文和第181師實施包圍,中野已經開始組織實施攻取宿縣、斷敵退路作戰。淮海戰役拉開序幕。

寒風之中,黃百韜的吉普車在向新安鎮方向急駛著,他對坐在自己身旁的第25軍軍長陳士章說了兩個字:「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