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殲35和f22氣動布局對抗

2024-06-17軍事

對於殲35,大家一直認為是保守的氣動布局,和f22類似。那我們透過圖片看看二者都在常規氣動布局下,有什麽不同。

俯檢視對比網路模擬

殲35和f22俯檢視是最為相似的。菱形翼和尾翼平行線條設計,雙外傾斜垂尾,邊條進氣道一體的翼身融合設計。能看出明顯不同的是進氣口上邊條。殲35使用前掠角度設計,傾斜角度更大,f22使用後掠角度設計。

兩者不同的設計有不同考慮。f22遵循平行反射原則,提高隱身效果。殲35則是尋求更高效的氣動力。更大的前掠角度帶來更小的阻力和更高的渦流效果。這也是從推重比角度考慮。

側面對比

二者側面對比。機體的設計是區別最大的。f22機背相對平滑,座艙後方有戰小斜坡過渡。整個側面曲線很順滑的感覺。殲35則和f22展示了完全不同設計。座艙很高,後方過渡斜坡更大,這種高座位設計更多考慮了艦載機的降落視野,所以使用更大斜坡過渡氣流,讓膨脹波系更均勻過渡到後方。這個設計被成為經典,既減小了大機頭飛行阻力,又增加了機體內部容積。

後機身對比

尾部發動機艙,殲35同樣使用凸起設計方案。這是配合發動機進氣道的設計。進氣道前壓前掠設計,發動機間距較殲20和f22更大,飛機進氣道正對發動機,所以擡高發動機位置和進氣道一上一下形成s進氣路線,遮擋發動機反射。

而發動機之間的凹槽,也是殲35座艙大坡面過渡的高速膨脹氣流的中央通道,再配合垂尾前緣根部產生的激波,再這種耦合作用下,會減少後機身凸起阻力,同時形成背部中央通道升力場。在大仰角飛行下,更高的機身背部坡面,配合前壓的進氣道上表面,能夠更好的減緩機體背部氣流分離。而垂尾的前移也增強大角度操控性。

殲35由於體型限制,在設計氣動和發動機布置上更為有挑戰性。既要保證隱身要求,又要減少阻力,增加升力彌補動力。小小的機身之下,是精巧的氣動最佳化,每一處都體現了中國氣動分析的能力。二者雖然整體類似卻又有明顯不同地方。這也是氣動力學更深入發展帶來的研究成果。

fc31側面高起的座艙坡面和下壓進氣口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