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挑戰者」3坦克及其背後的英國國防

2024-06-27軍事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4.07.003

「挑戰者」2是少數幾款在役三代坦克中總生產數量少於500輛的主力戰車,除日本的90式和10式之外,它的產量應該是最少的,其總產量只有447輛,主要裝備於英國陸軍和阿曼軍隊。目前「挑戰者」2正在迎來重大升級,最新型號的「挑戰者」3主力戰車即將進入量產。如果這被視為冷戰結束後,英國軍隊增強地面防務能力的最重大舉措之一,那麽我們對此該作何解讀呢?

背景

「挑戰者」3是「挑戰者」系列主力戰車的第三個主要型號,這一車族已有40多年的歷史。「挑戰者」1的服役歷程可追溯至1983年,「挑戰者」2於1998年起入役;而「挑戰者」3全面轉入量產階段也指日可待。2024年2月15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2024年國際裝甲車輛大會(IAV2024)上,英國國防裝置支持中心(DE&S)與「萊茵金屬-BAE系統陸地公司」(RBSL)共同宣布,「挑戰者」3新一代主力戰車的首輛原型車(原型車P1)已經從特爾福德工廠正式下線,這標誌著「挑戰者」3主力戰車計畫進入到了下一個重要裏程碑。其制造商宣稱,這一計劃準備提供「北約最好的坦克」,英國陸軍則表示將於2027年接收首批交付產品,預計到2030年實作全面作戰能力。事實上,在IAV2024論壇上,「挑戰者」3量產計劃英國軍方高級負責人威爾·沃上校強調了可靠作戰能力的重要性,特別是考慮到烏克蘭最近發生的事件,「烏克蘭發生的事件凸顯了對可靠作戰能力的必要性。以‘挑戰者’3為中心的陸軍裝甲旅戰鬥隊是英國對北約威懾做出貢獻的關鍵。」顯然,在當前的歐洲安全形勢下,「挑戰者」3的量產是引人註目的,成為了英國重新撰寫其國防敘事的一個標誌性符號。

英國國防大臣格蘭特·沙普斯最近宣布了涉及英國國防戰略重大轉變的官方檔,標誌著英國作出了冷戰後「和平紅利」時代已經結束的基本判斷,這一時代的特點是在解決了主要沖突之後減少國防開支,並期望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和平,然而隨著全球安全形勢的演變,英國正準備增加國防預算和提高軍事準備狀態。簡單來講,這一檔反映了英國對國際秩序穩定的日益擔憂,特別是俄烏沖突的影響。強調了北約在當前地緣政治動態中的重要性,以及該聯盟為潛在沖突做好準備的必要性。檔還坦承,增加國防開支將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可能會影響公共開支的其他領域。事實上,沙普斯主張將英國國防開支在GDP中的占比從當前的2.5%提高到3%,這明確反映了英國國家優先事項的轉變。總的來說,英國國防戰略的轉變標誌著其在國際安全方面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反映了對全球秩序穩定性的擔憂和提高軍事準備的需求。這一舉動對北約、國際關系和英國國內優先事項都有深遠的影響。英國國防政策的轉變標誌著從戰後世界向「戰前」世界的轉變,正如沙普斯所說。這一變化代表了國際關系中從理想主義向現實主義的轉移。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透過「挑戰者」3計劃的幾經變遷,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解讀英國國防政策轉變的獨特視角。

「挑戰者」3計劃的來龍去脈

目前的「挑戰者」3,被視為「挑戰者」2主力戰車定型以來最為重大的升級計畫,以至於被賦予了一個全新的型號,但事實上「挑戰者」3計劃的開端卻並非如此。「挑戰者」3最初可以追溯到2014年英國國防部釋出的一個延壽計畫(LEP)招標,要求將英軍保有的「挑戰者」2坦克升級至新的技術標準,計畫包含多項效能指標,但核心原則是以最小的成本來延長「挑戰者」2主力戰車的服役周期。直白地說,英國國防部實際上只是希望將「挑戰者」2炮塔內現有的、過時的車載電子裝置進行更新,以使坦克的服役年限能延續至2035年。不過,這樣「摳門」顯然無法達到目的。所以,英國宇航系統公司(BAE)與萊茵金屬公司分別獲得合約,要求給出升級方案並制造1輛原型車以供英國軍方進行評估。而兩家公司都沒有完全按照英國國防部的意圖去作「減法」。BAE系統公司於2018年推出了一款配備主動防護系統並在很多子系統上進行了最佳化升級的原型車(即「挑戰者」2「暗夜」驗證車),而萊茵金屬公司則在2019年初打造了換裝新款改造型炮塔、配備1門Rp20L/55滑膛炮的設計(即「豹」2A6及後續型號的主炮)。作為終端使用者,英國陸軍對「挑戰者」2升級計畫的態度十分明確,但按照英國國防部的估計,如果將全部的坦克升級完成至少要花費6.5億英鎊,對於戰後就長於精打細算的英國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到底要不要升級呢?甚至於當時有另一種聲音開始在英國政府中出現,那就是英國陸軍可以幹脆放棄現有過時的「挑戰者」2型坦克,然後節省下來的資金去少量購買德國的「豹」2A7+坦克。但這種想法很快就被英國陸軍堅決否定了,畢竟同樣都是歐洲大國,而且英國還是坦克的發明國,放棄自家坦克而采購曾經對手的坦克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事實上,到了2019年年底,也就是LEP招標原定的完成期限,英國陸軍希望能夠加大升級改造的力度,以求全方位提升「挑戰者」2的作戰效能,這一訴求得到了英國政界某些實權人士的支持,英國防部只得重新進行招標。在這種情況下,原本作為競爭對手的BAE系統公司與萊茵金屬公司決定聯手,將這一計畫承接起來,為此雙方成立了萊茵金屬-BAE系統陸地公司(RBSL)來推進英國陸軍「挑戰者」2的重大升級。新的聯合企業主要延用了萊茵金屬方案,但又吸收了「暗夜」原型車的部份驗證成果。略作修改後的原型車在2019年年底的國際防務及軍用警備展覽會上再次展出,不過這一次改換門庭至新的RBSL聯合公司名下。也正是這一集兩家之長的方案,贏得了英國國防部「挑戰者」2延壽計畫(LEP)的訂單(盡管此時LEP在內涵上已經大大延展了)。此後,這一計劃在政治因素的推動下進入了快車道,先是隨著強森在2020年底推出了「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理論,軍隊也在第二年下發了「競爭時代的防禦」檔,在檔中對陸軍的規定中明確標明:現有的227輛「挑戰者」2型坦克將有79輛被退休,剩余148輛會直接被升級為「挑戰者」3型,等到俄烏沖突全面爆發,「挑戰者」3計劃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相對於基本型「挑戰者」2,「挑戰者」3方案的升級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將L30A1120公釐線膛炮簡單地替換為Rp20L/55滑膛炮。比如,「挑戰者」3換裝了具備「獵-殲」功能以及目標自動辨識和跟蹤能力的英國新一代數位化射控系統。透過觀瞄系統、雷射測距儀、橫風傳感器等車載系統裝置,將目標物距離、運動方向、速度、炮膛溫度等數據匯總,利用數位式射控電腦生成射擊諸後設資料,控制雙向伺服機構調整火炮高低角,之後炮長只需將觀瞄中的分劃板對準目標即可開火。大體來說,該射控系統由配備炮長使用的泰勒茲光電DNGS-T3多通道晝夜射擊熱像瞄準鏡、配備車長使用的泰勒茲光電「獵戶座」穩定型多通道獨立周視瞄準系統、新型數位化全電炮控系統、改進型彈道電腦等部份組成。其中,DNGS-T3多通道晝夜射擊熱成像瞄準鏡和「獵戶座」穩定型多通道獨立周視瞄準系統都裝有泰勒茲公司生產的「凱瑟琳」MP第三代熱像儀,並具有瞄準線雙向穩定能力。為了方便駕駛員的駕駛以及提高坦克本身的態勢感知能力,「挑戰者」3主力戰車還搭載有一套萊茵金屬電子系統的「拓荒者」多通道駕駛觀察系統,這套系統主要配備給駕駛員使用,其系統內建的網路攝影機被安裝在「挑戰者」3主力戰車車體的前部與後部,能讓駕駛員在晝夜間駕駛時更加方便地了解車外的情況。另外,「挑戰者」3的車長周視鏡、炮長瞄準鏡、炮塔和車體四周設有內藏式網路攝影機,車組成員作業系統采用類似於戰機的「玻璃化」座艙,能在數位化架構下匯聚和展示車輛各傳感器采集到的資訊。車組成員透過數位化網路就能查詢存取所有傳感器、武器、電源組和其他子系統的數據,做到戰場態勢即時感知,大大提升戰場透明度,這種設計也為「挑戰者」3後續配備無人炮塔,甚至改裝為無人作戰坦克奠定了基礎。防護能力一向是「挑戰者」系列的出彩之處,這同樣也是「挑戰者」3升級的一個重要看點,僅就「挑戰者」2來講,自定型服役以來的一系列升級就都是圍繞增強裝甲防護能力來進行的。其戰鬥全重也因此一路飈升,比如基本型「挑戰者」2的戰鬥全重是64噸;采用DL2E裝甲套件的沙漠型「挑戰者」2達到了63.7噸;采用DL2F裝甲套件的「挑戰者」2TES配置1、2型分別達到了約70噸和72噸;采用DL2F裝甲套件的「挑戰者」2TES配置3型戰鬥全重74.8噸;采用DL2i裝甲套件的「挑戰者」2OES配置3型戰鬥全重更是達到了75噸。作為「挑戰者」2的最重大升級計畫,「挑戰者」3自然在提升裝甲防護能力方面不會含糊。事實也確實如此。「挑戰者」3主力戰車使用了新一代的模組化裝甲(NMA)系統,這套系統主要由「法納姆」和「埃普索姆」兩種裝甲包組成,其中「法納姆」裝甲包將作為「挑戰者」3主力戰車的主裝甲,而「埃普索姆」裝甲包則主要作為「挑戰者」3主力戰車的模組化附加裝甲套件使用,但目前英國方面並沒有透露「挑戰者」3主力戰車的具體防護參數,只是有訊息來源認為,「挑戰者」3主力戰車的戰鬥全重將在66噸左右,這似乎是一個有些令人意外的數位。不過該訊息來源指出,「挑戰者」3主力戰車還可依照作戰進入標準(OES)分級,在炮塔和車體加裝額外的附加裝甲套件,以進一步提高其防護水平,但這樣一來,將使得「挑戰者」3主力戰車的戰鬥全重飆升至80噸的水平。此外,「挑戰者」3主力戰車還計劃配置以色列拉法爾公司研發的「戰利品」硬殺傷式主動防護系統以及埃爾位元系統公司研發的車載雷射告警裝置,這將使「挑戰者」3主力戰車的防護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而不僅僅是一味的依靠重盔厚甲硬抗反坦克彈藥。甚至有理由認為,這將是有史以來防護水平最高的英國坦克。創紀錄式的戰鬥全重,自然意味著「挑戰者」3的動力系統必須有所強化,目前關於「挑戰者」2標配的1200馬力的CV12-9A柴油發動機及TN54傳動系統,在「挑戰者」3上是否將被替換為1500馬力MTU883柴油發動機和倫克變速箱的猜測並不確定,但已經可以肯定的是,「挑戰者」3將采用改進後的第三代「霍斯特曼」液氣懸掛系統、改進型散熱器與冷卻系統以及新一代液壓履帶張緊裝置。這些技術強化措施,至少能保證「挑戰者」3的戰場機動性不低於「挑戰者」2,而且在可靠性方面還有所增強。當然,除了上述的林林總總,「挑戰者」3與「挑戰者」2最大的區別還在於坦克炮的徹底革新,直白地說,「挑戰者」3是首款采用滑膛炮取代線膛炮的英國主力戰車設計,也是第一型沒有配備碎甲彈的英國陸軍主戰裝備。無論在技術上還是政治上,其背後的潛台詞都是極為豐富的。

「新時代」英國國防敘事

「挑戰者」3究竟反映了「新時代」怎樣的英國國防敘事?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話題。事實上,在俄烏沖突全面改變歐洲防務環境底色的當下,重新定調的英國國防敘事是個十分宏大的題目。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將其客觀反映出來,難免讓人感到無所適從。或許,也只有從「挑戰者」3計畫這類細節化的視角入手,方能較好地切入這一議題,例如從線膛炮到滑膛炮,「挑戰者」3在坦克炮上的重大變化就很能反映出一些情況。從純軍事角度來講,滑膛坦克炮相對於線膛坦克炮的確是有一些特別之處的,這是指滑膛坦克炮在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炮彈初射的動能幾乎不會損耗,全部用於彈道飛行和對敵方裝甲目標的穿甲,所以效率更高——陀螺效應對長度直徑比超過6:1的細長物體作用不大。而且在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L30A1型120公釐線膛炮炮口初速約1530公尺/秒,炮口動能約10兆焦。55倍徑Rp20滑膛炮的初速則至少能達到1730公尺/秒,炮口動能超過13兆焦,兩者在炮口初速上存在有200公尺/秒的巨大差異。另外,滑膛坦克炮發射的炮彈因為飛行過程中不需要旋轉,在離開炮口前炮彈不會承受由膛線所帶來的巨大旋轉力,因此不易對炮管產生磨損。而線膛坦克炮卻由於炮彈會磨損膛線,所以壽命遠低於滑膛炮,生產和使用成本都顯著高於滑膛坦克炮。但請註意的是,這種滑膛坦克炮相對於線膛坦克炮的所謂優勢,在純軍事角度上來講,作為替換與被替換的決策依據,又不能完全站得住腳,因為線膛坦克炮相對於滑膛坦克炮,也有一些很特別的,甚至是極富吸重力的特質——即在發射破甲彈、碎甲彈等非動能彈藥時的遠距離精度顯著超越滑膛坦克炮(滑膛炮只能發射尾翼穩定彈,在射擊距離較遠時,由於彈丸尾翼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射彈散布較大,因此遠距離射擊精度偏低)。1991年,一輛「挑戰者」1坦克曾創造過在5100公尺的距離上擊毀伊拉克主力戰車的世界紀錄,該紀錄也是目前坦克最遠的擊殺紀錄。這就與120公釐線膛炮在發射化學動能彈時的遠距離高精度特點密切相關。況且,線膛坦克炮透過滑動彈帶和改進型彈托等技術,也早就解決了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問題。這意味著裝備線膛坦克炮的坦克,在多用途能力上會是相當出色的,或許也更符合戰場實際,畢竟坦克在真實的戰場上,面對的將是形形色色的各類目標。而作為坦克的原創發明國,英國陸軍對於坦克的戰場定位又一向有自己執著的理解,這或授權以解釋為什麽多年來英國人一直堅持要使用線膛坦克炮。也足以說明,在「挑戰者」3這個型號上,線膛炮之所以最終被滑膛坦克炮所取代,未必完全是出於純粹軍事角度來作出的考量。事實上,作為近30年來「挑戰者」系列主力戰車最重要的版本升級,如果「挑戰者」3的側重在於提升火力,尤其是反坦克火力,那麽完全有更直接的選擇,即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NG130型130公釐滑膛炮。該炮比55倍口徑的120公釐滑膛炮的火力高出50%以上(部份技術來自法德共同研發過的140公釐長身管滑膛炮),這其實是完全可行的方案,畢竟NG130型130公釐滑膛坦克炮最初的技術演示車就是一輛經過改裝的「挑戰者」2。然而我們在最終的「挑戰者」3上並沒有看到這門NG130,這完全可以向人們揭示這樣一個現實——英國軍方對於「挑戰者」3計劃的決策,不應當從純軍事角度來考慮。

以55倍口徑的Rp20滑膛炮來替換掉L30A1型120公釐線膛炮,對於英國軍方來講,其價值與其說在於反坦克火力的提升,倒不如說在於實作了坦克彈藥的北約通用性,特別是與美國陸軍的坦克彈藥實作完全的、徹底的通用。坦克彈藥生產具備啟動成本昂貴、制造過程危險和需求方固定的特點,使得一旦出現急需擴產的情況出現,很難迅速找到合適的工廠。長期以來,只為英國陸軍(或許還有印度陸軍)使用的120公釐線膛坦克炮彈藥的生產就面臨這種情況,俄烏沖突後的很多跡象表明,英國陸軍對於L30A1型120公釐線膛炮彈藥的保有和儲備,也的確處於一種極其無法讓人感到滿意的狀況中。這樣一來,英國陸軍與北約盟國在坦克彈藥上實作全面的通用性,其意義也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考慮到2014年北約內部達成的「歐洲威懾倡議」,事情就更是如此,這個倡議就是旨在透過在歐洲的戰略要地儲存彈藥、燃料和裝置來加強美軍對歐洲大陸危機的反應能力。

事實上,這已經足以反映「新時代」正在重新撰寫的英國國防敘事的一些深層本質了。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殖民地紛紛獨立以及2008年經濟危機等打擊後,英國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光芒相比昔年早已黯淡不少。隨著英國脫歐和北愛爾蘭、蘇格蘭的獨立運動長期發酵,英國內政和外交面臨的諸多問題積重難返。甚至在俄羅斯政治家眼裏,英國不僅不受歡迎也不值得俄羅斯關註,以至於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檔中幾乎沒有提到英國。特別是普亭的新聞發言人佩斯科夫在聖彼得堡2023年G20峰會期間將英國描述為「一個沒人關註的小島」,俄羅斯國防部前副部長安德烈·科科申認為英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分量落後於印度和德國,盡管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英國一直表現活躍。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倫敦截止2024年1月底已承諾向烏克蘭提供價值23億英鎊的軍事援助,已經提供了1萬多枚反坦克飛彈和火箭、200多輛裝甲車、近10萬發中大口徑炮彈、近300萬發小型武器彈藥、多部多管火箭發射系統,以及多部裝備美制「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的短程防空系統。基於北約內部的共識,英國還向烏克蘭提供了十幾輛現役的「挑戰者」2型主力戰車。

另外,俄烏沖突還促使英軍高層重新評估自身的作戰、後勤和管理能力。有訊息認為,英國國防政策的調整將具體反映在此後每年的「綜合審查重新整理」工作中,其重點是應對俄羅斯的挑戰,並采取下一步行動。按照新聞界披露的情況,除了2023年秋天臨時追加的5.6億英鎊特別預算,英國未來10年還將繼續透過專項撥款的形式補充武器庫存。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錢會有多少被用來援助烏克蘭,用於充實本國軍隊庫存的又占多少?於是,囿於國力的有限,俄烏沖突全面爆發後,英國國防敘事的另一條路徑是以北約為平台維持和加強英歐合作。或者更直白地說,在英國脫歐後政治地位被削弱的情況下,英國將尋求加強與美國的跨大西洋關系,以提高其在北約和全球的地位,並保持一個重要的國際參與者的身份,這種趨向在英國脫歐後的一系列相關檔和對外行為中已經表露出來。英國將以英美特殊關系為基石,維護北約在歐洲安全領域主導地位的同時,與歐盟爭奪歐洲安全議程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在英國的國防安全認知中,北約一直是歐洲安全的重要提供者,它的存在有助於緩沖英國脫歐對歐洲安全和防務的影響,並防止可能出現的「懸崖邊緣」情景。英國政治精英深知,英國常常被視為歐盟外交、安全和防務政策整合的「制軔器」,因而脫歐刺激了歐盟主要成員國之間加強防務合作的需求。換言之,在英國脫歐後,歐盟將追求進一步發展自己的防務結構,並向歐洲戰略自主靠攏,從而阻礙歐盟與北約合作的加強,但是北約至少提供了一個兩全的解決方案,即將英國脫歐的獨立性與面對安全挑戰時英歐密切合作的必要性結合起來。此外,如果出現一個更加正式的「歐盟-美國-英國」結構,並專註於它們認為的具有全球戰略重要性的領域,可能會加強英國在跨大西洋以及全球範圍內的作用,所以在2023年3月釋出的【綜合評估】中英國宣稱,其作為G7經濟體、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北約創始成員國以及聯合遠征軍的框架國家,英國仍然在歐洲的未來中保持著重要的作用。歐洲-大西洋的安全是英國的「核心優先事項」,英國強調「重振歐洲關系」,包括與歐盟的關系,以此作為加強「歐洲大家庭」的一種手段。歐洲-大西洋仍將是「英國為支持集體威懾和防禦而投入大部份防務能力的主要戰區」。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新時代國防政策敘事下,以提高彈藥通用性為著眼點,「挑戰者」3計劃的種種特點也就順理成章起來,實際上成為了英國重新撰寫其國防敘事的一個具象化特例。

計畫前景

在海灣戰爭期間,裝備有「挑戰者」1型坦克的英國第1裝甲師曾在97個小時的時間裏擊毀了伊拉克軍隊大約300多輛蘇制坦克和裝甲車,一戰成名;在整個海灣戰爭中,英軍派出了221輛「挑戰者」1型坦克,這些坦克沒有一輛被敵人所擊毀,而「挑戰者」2型坦克在英國陸軍的宣傳語中則是這樣寫的:該型坦克從服役至今被部署到波赫、科索沃和伊拉克等地區,但從未被對手擊毀過(當然,烏克蘭戰場上,「挑戰者」2已經有被擊毀的戰例出現)。

不過,「挑戰者」系列主力戰車的良好聲譽,並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即相對於美、法、德對主力戰車不斷升級的舉動,當前「挑戰者」2的現代化程度已經嚴重不足,戰場的適應能力差。全面徹底的技術升級勢在必行,於是這便有了當下最新版本「挑戰者」3方案及其量產計劃的敲定。按照2021年RBSL公司正式與英國國防部簽訂的合約,將148輛「挑戰者」2依照中標方案升級至「挑戰者」3標準(總數為兩個團148輛,其中原型車8輛,140輛作戰車輛)。「挑戰者」3預計在2024年轉入量產,首批坦克將在2027~2030年裝備英國陸軍(2027年3月交付,同年11月獲得初始作戰能力,2030年12月獲得完全作戰能力)。在2023年2月底,RBSL公司官員宣稱,首輛「挑戰者」3原型車已經被運往德國進行測試(原型車與量產車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底盤沒有配備裝甲)。隨後陸續裝配出的8輛原型車將在18個月內完成所有測試計畫。測試中收集到的反饋將有助於在生產另外140輛坦克交付給英國陸軍之前完善設計,預計整個計畫費用約為8億英鎊左右。如果按照這個花費計算,一輛「挑戰者」3的價格大約在540萬英鎊左右,也就是686萬美元。當然,這些生產型「挑戰者」3不會是全新制造的車輛,而是由英國陸軍現役的「挑戰者」2升級。當年英國采購「挑戰者」2時,單輛坦克的價格大約為860萬美元,再經歷這麽一次大刀闊斧的升級,算下來一輛「挑戰者」3的價格大約為1500多萬美元,在西方第三代改進主力戰車的橫向對比中,這個價格其實並不算低廉。不過,此前「挑戰者」2主力戰車唯一的海外使用者阿曼,目前據稱正在緊緊跟進「挑戰者」3主力戰車的最新發展動態。如果阿曼陸軍最終決定也將其「挑戰者」2升級為「挑戰者」3,那麽整個計劃的單車價格將有望有所下降。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挑戰者」3的炮塔實際上是重新設計的,單單是一個驅動炮塔旋轉的伺服系統,英國就向帕西帕尼柯蒂斯萊特支付了2500萬美元的研發費用,全新的炮塔實際上占了「挑戰者」3生產成本的很大比例。但承接該炮塔建造的軍火商新堡公司表示:「挑戰者」3未來將配備有世界上最為先進、生存能力最強的炮塔,在必要時它還可以載入在盟友的坦克底盤上,所以「挑戰者」3計劃的前景普遍被人看好。更何況有很多跡象表明,英國陸軍正在有意放慢其他主戰裝備的研發進度,從而釋放資源給「挑戰者」3的量產。以麻煩不斷的「埃傑克斯」履帶式車族為例,英國議會國防委員會指出,這個計畫已經花費了40億英鎊,交付日期卻遲遲無法確定。按照合約,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英國分部將生產589輛該型戰車,分6種型號,但由於「要求太過復雜」,采購無法按計劃進行。美國「防務簡報」網站曾報道說,由於「埃傑克斯」戰車出現嚴重的噪音和振動問題,英國國防部被迫於2020年11月停止其測試。盡管英國國防部常務秘書大衛·威廉斯最近表示,已經找到了消除噪音和振動的可行方案,包括防爆測試在內的科目已經完成;首批143台戰車目前已完工了80%,另有400台的車體準備投產,但「埃傑克斯」戰車計畫的進度還是大大落後於預期。有觀點認為,這是英國陸軍在汲取俄烏沖突的經驗後的有意為之,目的就是為「挑戰者」3計劃盡可能地整合資源。

結語

英國軍事實力下滑並非一日之功,自冷戰結束後,英國的軍事力量一直在走下坡路。特別是在2013年至2023年的十年間,英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地面作戰力量幾乎沒有得到顯著提升。然而,恰恰在這十年,科技和軍事領域取得了飛速發展。相比之下,法國在軍事領域的進步遠遠超過了英國,作為歐盟的實際領導者,德國在經濟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這同樣在軍備潛力上有所反映。作為傳統大國的英國軍隊難免落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但從「挑戰者」3計劃的情況來看,英國軍力下滑的趨勢或許正在被劃上一個休止符。最新一代的「挑戰者」3集中展現了萊茵金屬與BAE公司在坦克研制方面的創新能力,也代表了英德軍工企業在未來坦克領域的新探索、新嘗試。但縱觀現代戰爭,技術指標並不能完全代表實戰能力,「挑戰者」3能否經得起實戰考驗、贏得客戶認可,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有一點是能夠確定的。俄烏沖突像一面鏡子,迫使歐美各國重新審視各自的國防戰略。在為烏克蘭提供了大筆軍援的英國,有人直言,一年來發生在烏克蘭的事情讓英國陸軍「深感不安」,某些耗資不菲曾被寄予厚望但又倍受質疑的軍備計畫可能被迫調整,或變得「遠水難救近火」,從「挑戰者」3計劃的優先事項級別明顯得到提升的情況來看,事情的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