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軍隊裏是否能夠取消排級,讓連直接指揮各班?

2024-10-04軍事

能否取消排這一層級,讓連直接指揮5-6個班?

很遺憾地告訴題主,這是完全不可行的。以前也有人和你一樣的想法,而且已經這樣試過了——那個人可是大大的有名,其下屬部隊編制的基本單位就是營,不僅壓根沒有排級單位,就連營連級軍官也壓縮到了極致。

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少養軍官。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養活一個軍官的費用是士兵的好幾倍。如果能夠省下錢來多養士兵,豈不是可以多不少炮灰? 可是實際上事與願違,這種組織精幹的直屬部隊真的到了戰場上,卻是嚴重的水土不服,毫不意外就是屢戰屢敗的結局。

一、沒有排級的營

這支部隊的編制很獨特,每營共有505人,設有營官一名。下轄前後左右共4個哨(四個連),每哨104人,設有哨官一名、哨長一名、護勇5人、火勇1人。每哨分8隊(8個班),每隊12人。12*8=96+2+6=104加上營官的親兵一哨6隊72人,全營共有108*4+72=504+2=506人。

具體算來,全營分為38隊(38個班),其中劈山炮2隊、擡槍8隊、小槍9隊、刀矛19隊,此外又有長夫180名。 從編制上來看,這正好是一個合成營,下轄四個步兵連、一個火力連,一個支援保障連,而且取消了排級,是由連直接下轄各班。

而同樣的,馬隊也是如此:每營511人(含營官),設營官1名,幫辦1名。分5哨(五個連),每哨102人,設正哨官1名,副哨官1名,馬勇50名,散勇5棚,每棚10名。此外又有夥夫長夫共81人。全營有馬276匹。這種騎兵營,是下轄五個騎兵連、一個支援保障連,同樣也是取消了排級,由各連直接下轄各班。

看到這裏,大家已經知道了吧?不賣關子了,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淮軍,他們的頭兒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 而且這個編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同治二年(1863)開始,淮軍開始改裝洋槍,劈山炮隊改為開花炮隊,人數也有所增加,步隊每營加長夫大約700-800人不等— —這整個的規模,是不是與合成營越來越像了啊?

而這淮軍後來的戰績,大家也是清楚了的,雖然在內戰中出了風頭,但是一遇到外敵就現了原形,被日軍現代的師團可是打慘了。而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這種「合成營」制度嚴重缺少基層軍官。

二、缺少基層軍官

很明顯就能看出來,淮軍的營即相當於現代的合成營,哨相當於連,隊(棚)相當於班。這些都可以和現代軍隊的編制,找到一一對應的關系。但是它的各級指揮部都普遍缺乏軍官,營部只有營官和幫帶兩個人,沒有任何輔助他的參謀人員。 而其余如管賬、書記、醫生、工匠、軍裝等人,也都是營官聘請的外派勞務人員,薪資由每營的辦公費用裏開支。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營官只要盡量少請人,那省下來的錢就是自己的。

而問題更大的是,其連部(哨)也只有兩名軍官,更沒有排一級的編制。這就導致了一個700多人的大營,居然只有2*4+2=10名軍官,基層指揮員的數量嚴重不足。這錢倒是省下了,但是承受傷亡的能力也脆弱到了極點。而且一旦想要擴軍的話,你想給新兵營找個帶頭的軍官都找不到。

要知道最基層的作戰排,可是現代軍隊中最重要的基本戰術單位,也是培養基層指揮員必不可少的崗位。如此重要的一個級別,在淮軍中壓根就沒有,那就會造成軍官培養體系的崩壞。 淮軍的各級軍官幾乎就是固定的,很多軍官幾乎都要在原有職位上熬一輩子。這最終的結果,就是部隊沒有新鮮血液,哪怕是好不容易來了個新軍官,卻壓根沒有位置安排。

而在現代部隊中,軍校畢業後一般是擔任排長,任職兩年後可以晉升連隊副職,再兩年後晉升正連職。如果工作出色,通常3至4年即晉升副營職。有些比較出色的軍校生,畢業5年就能晉升副營職了。哪怕是在新軍官制度下,軍校畢業大概需要兩年排職、三年副連、四年正連,大約9年也能晉升副營職了。

可是你到淮軍中就業的話,任職時唯一的去處,就是去擔任副哨官(即副連長),先不說這個唯一的蘿蔔坑有沒有空缺,就你一個剛參加工作的新兵蛋子,想去管一百多個老油條,人家聽你的嗎? 而戰時這全連僅有的兩名軍官出現傷亡的話,那這整個連就算廢掉了。

這也就是史上淮軍往往一開始打得不錯,但經常會因為一兩名軍官的陣亡,就全軍崩潰逃跑的原因。看了這些歷史教訓,還有人要主張取消排級,讓連直屬各班嗎?

三、淮軍的軍制改革

所以真正要想提高戰鬥力,就要對淮軍進行軍制改革。其基本就是四點:

1.哨下新設排。

根據前面的缺點,在連(哨)下面增設排。以10人為一隊,三隊一排加排長、排副共32人,連部設有10人的連部班,有哨官、哨長、主簿、護勇6、夥勇1,全連共32*3+10=106人。全營下轄四個步兵哨共106*4=424人,另有一個親兵哨兩個排共六隊親兵64人,再加包括營官、副營官、幕僚官在內的17人營部,全營合計仍然是424+64+17=505人+長夫180人=685人,戰時擴編到711人左右。

2.在營之上新設標。

將淮軍的營級單位合成化,以3步營、1炮營(裝備格林炮和37小炮)、1騎兵哨為1標(一個團)。每標有標統,幫統,另有馬兵一哨50騎為親兵,合計約有戰兵2100人,長夫800人,全標(團)平時合計共有2906人,其中正兵2124人,馬勇50人,軍樂隊12人,長夫720人。戰時擴編一步營711人,全標合計共3617人。滿編應再擴一騎營,312人,滿編一標3929人。

3.在標上新設鎮。

建立大支的「遊擊之師」,以三個步兵標、一個炮兵標(裝備75山野炮)、一個騎兵標、一個輜重營、一個工程營為一鎮。騎兵標下轄三營,每營262騎。炮兵標下轄3營,每營75炮18門,共1756人。工程營667人、輜重營754人。全鎮約12800人,戰時可以擴編到15000人左右。

4.建立退休制度。

在淮軍內部建立起完整的退休制度,服役期可以定為三年,三年後退休為後備兵,每月只拿一半的薪餉,春秋各調操一個月點名發餉,以維持戰鬥力。六年後降為續備兵,只拿四分之一薪餉,只在秋季調操一個月點名發餉,九年後徹底退休不發餉。這樣每年退休三分之一士兵的話,六年時間就能有雙倍人數的後備兵員,戰時能夠迅速擴軍。

在甲午戰爭之前,北洋要是能將盛軍、銘楚拱衛軍、毅軍、親慶軍、綏鞏軍、武毅軍改編成這樣的新式部隊,那還是可以一戰的。

四、經驗總結

綜上所述,部隊的這個建制級別的設定,其實是有其科學道理的,嚴格說起來,是一級也不能省的。比如這個旅營制改革,其實是可以和師團制並列的制度。早在抗戰時期,我軍就曾經編成過主力團和基幹團兩種同時存在的編制。

主力團:是采用團、營、連正規編制的大團,一般團屬三個營、營屬三到四個連,建制完整而且武器裝備較好。 但是這種編制相對臃腫,在敵人的優勢兵力之下,一般是分割開來,由團領導帶領各營作戰。

基幹團:采用的是小團大連制,取消了營級編制,由團部直接下轄5-6個大連。 這種編制非常靈活,特別是在1942年的「五一反掃蕩」戰鬥中,其表現要好於主力團。

很明顯就可以看出來,目前我軍采用的「合成營」制度,其實也是類似於基幹團的「小團大連制」,合成營長其實是副團級。所謂的「合成營」,其實並不是什麽新鮮事物,也是經歷過實戰檢驗的。

不過要強調的一點是,雖然看起來合成營的隸屬單位增加了,但只是增加了後勤保障單位,作戰部隊其實還是那麽四五個。 合成營看起來是下轄6-7個連,但那是把一些輔助單位,如火力連、支援保障連也算上的結果,能夠投入一線戰鬥的連隊(坦克連和步兵連),其實還是4個。同樣的合成旅,雖然看起來下屬八九個單位,但是真正的作戰單位不過同樣是4個合成營,加上偵察營也不過是5個。

而之所以這樣,是由於一個指揮部能夠指揮的單位有限,又要留出充足備份的結果。各種因素考慮以後,下屬的作戰單位以4-6個為宜。 而到了基層之後,考慮到指揮員傷亡等因素之後,能夠指揮的單位就只剩三四個了。所以取消排級建制的這種設想,其實是完全不可行的。

另外說句題外話:根據俄烏戰場的經驗,旅級單位是非常容易擴編的。合成旅戰時只要補充進兩個團的步兵,那麽就可以輕松升級成為合成師,到時候其下屬單位過多、技術兵器過雜的問題,也就順理成章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