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從客觀的角度去評價1979對越自衛反擊戰,個人認為越南軍在裝備技術方面優於我軍十年,而戰術素養方面則落後我軍二十年。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我軍傷亡的真實數位應當為27000人,其中陣亡將士為6000多人,負傷戰士為21000多人。值得註意的是,在6000多陣亡將士裏,有500多人並沒有死在敵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了當時我軍自己的劣質武器手中。
在那場運動時期,部隊也受到沖擊,兵工廠生產品質下降,武器低劣,結果在戰場上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當時手榴彈扔過去不爆炸,衝鋒槍開兩下就卡殼甚至炮彈在炮膛裏就爆炸的事情是非常多的。許多戰士都因此犧牲了,在受傷戰士中,因自身武器品質問題而負傷的戰士也占據了相當的比例。
那麽,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軍裝備的情況又是如何?
就這場戰爭的戰役戰術觀察,這場戰爭應該是世界範圍最後一次大型的機械化,甚至半機械化半騾馬化的戰爭。
由於中國在早期領導人側重支援越南抗美,常規個人武器中國的56式衝鋒槍大量援助越南。這部份武器後來由於蘇制新式武器淘汰,裝備越南地方部隊,武裝民兵,公安屯(類似偵察遊擊隊,連排編制的準軍事化單位)。1979中越戰爭發生,中國軍主力野戰軍個人裝備卻是彈容量小,無法連發,無壓制優勢的56式半自動步槍。1979年,越軍步兵個人裝備的56式衝鋒槍。1979年,中國步兵裝備的56式半自動步槍。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就陸軍主力武器裝備而言,1979年越南軍的裝備優於中國軍近十年。
真正造成裝備優勢的,其實還是火炮。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前,越軍的野戰炮兵發展到軍屬以上19個炮兵旅(團)和14個高炮旅(團),師屬炮兵有40多個炮兵團和高炮營,共裝備76公釐以上口徑各種火炮近3000門。
師屬炮兵團組成機構:參謀處、政治處、後勤處、技術處、炮兵營(2個榴彈炮營、1個反坦克炮營)、偵察連、通訊連、工兵連、警衛班、軍醫連、運輸連、修理所、加工組,編制兵員1029人。
基本裝備:105/122公釐榴彈炮24門、76.2/85公釐加農炮12門、7.62公釐班用機槍1挺、40公釐榴彈發射器1具、望遠鏡48副、炮隊鏡1副、經緯儀4具、方向盤26副、各種車輛65台、各型電台52部。
越軍炮兵裝備為中、蘇、美式混雜,如上述師屬炮兵團的編制火炮即如此。其中2個榴彈炮營裝備的M101A1式/M102式105公釐牽引榴彈炮是美制武器,南北統一時大量從南越軍手中繳獲。該火炮威力大,能發射多種炮彈,效能穩定,實作表現好,深受西方軍隊青睞。越軍對這種炮也很喜愛,作為師級主力壓制火炮,多次改良,一直使用到了現在。
我軍的152榴彈炮群對最前沿作戰起了很大作用,兇猛的火力摧毀了越軍大量有生力量,但是也必須正視:越軍的炮火也打得同樣兇,我方不少的軍隊和人員因此成片成片地「消失」,連屍體都找不回來!
同樣的裝備問題,還表現在空軍方面。
空軍方面,蘇聯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殲擊機已是越軍制式裝備,而同時期中國還在使用殲6,即米格19。因此,在攻打諒山、老街等其它邊境城市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很大。所以,在打下諒山之後進一步行動,對解放軍是很不利的。
中方沒有出動空軍,因為那時候的戰鬥機,特別是殲擊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白天可以作戰,其它時候作戰能力不強,所以空軍不可能在越南有什麽作為。
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許世友將軍擔任東線總指揮,戰後,關於我軍武器裝備,許世友將軍總結說:「是我們的裝備太落後,戰士負荷太重。這次作戰,戰士負荷80斤,有的60斤,既不方便走,也不方便打。過去哪有這麽多東西?只背一塊薄毯子、頂多二、三斤重,我當紅軍10年沒蓋過被子,8年抗戰也沒蓋過被子。現在我們一件雨衣淋濕了就有8斤重,太落後了,戰士要背子彈,背手榴彈,背幹糧,背水壺……太重了!」
但,為什麽我軍最後卻打贏了?
武器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客觀因素,但人的因素往往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縱觀世界戰爭史,裝備技術(除核戰爭)差距在50年之內,基本上一場戰爭的走向往往由戰術素養來決定。我軍自解放戰爭以來經過了抗美援朝以及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洗禮,1979年我們已從遊擊戰轉向至大兵團多兵種作戰,這不是當時以團級戰鬥單位為主的越南軍所能夠比肩的。
故此,個人認為越南軍在裝備技術方面優於我軍十年,而戰術素養方面則落後我軍二十年。這場戰爭,我們贏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