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誌願軍戰歌歌詞發現者陳伯堅相關文物入藏抗美援朝紀念館

2024-03-25軍事

3月22日,新華社原副社長陳伯堅的子女專程從北京來到丹東,將一批珍貴文物捐贈給抗美援朝紀念館,其中包括:中國人民誌願軍政治部簽發給陳伯堅的記者證明書,1950年11月26日刊登陳伯堅通訊稿暨【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歌詞的【人民日報】等共計26件。

誌願軍戰歌誕生在鴨綠江畔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唱響半個多世紀的誌願軍戰歌,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凝聚起億萬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強大力量。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誌願軍炮兵第1師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曲作者,是時任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副局長的周巍峙。抗美援朝時期,兩人從未謀面,促成他們隔空合作的就是當時的新華社記者陳伯堅。

1950年,陳伯堅從新華社野戰軍分社調回總社,剛剛入京又被派遣到安東(今遼寧丹東),隨第一批誌願軍部隊跨過鴨綠江,成為率先入朝的隨軍記者。入朝前,陳伯堅在一個炮兵連采訪,看到貼滿了決心書的墻報上有一首詩,詩作表達了誌願軍戰士抗擊侵略、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和豪邁氣概,他馬上抄錄下來並找到了詩作者麻扶搖。征得作者同意,陳伯堅把「橫渡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以表現誌願軍的英雄氣概;把「中華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以增強讀音脆度。修改後,陳伯堅在【記中國人民誌願軍部隊幾位戰士的談話】通訊稿中,參照了這首詩作為開頭,發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報】。

身在北京的周巍峙看到這篇出征詩,贊不絕口,僅用半個小時就為詩作譜上了曲。從此【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傳遍大江南北,鼓舞誌願軍將士奮勇殺敵,也激發了全國人民熱愛祖國、團結奮進的革命精神。也正因此,陳伯堅被公認是誌願軍戰歌歌詞的發現者和傳播者。

在文物捐贈儀式上,陳伯堅的大兒子陳燕衛介紹了一段「小插曲」。【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唱響後,詞作者的姓名標示還寫著「佚名」。1953年,文化部和全國文聯開展群眾歌曲評獎活動,在全國範圍內的萬余首歌曲中評選出一等獎歌曲9首,其中【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名列第一。為了給作者發獎,有關部門找到新華社,以為通訊稿的作者陳伯堅就是歌詞作者,陳伯堅趕緊說明這首詩並不是自己寫的,真正作者是某炮兵部隊的連指導員。正是根據陳伯堅提供的線索,找到了歌詞的原作者麻扶搖,從此誌願軍戰歌詞作者的姓名標示都正式改為了麻扶搖。

戰火中成長的優秀新聞戰士

陳伯堅1922年6月16日生於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1938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膠東【大眾報】及新華社膠東支社編輯、科長,前線支社社長。解放戰爭期間,他跟隨華東野戰軍投身戰地報道,歷任第九、十三、四縱隊、九兵團報社和新華支社、分社社長。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又先後擔任新華社誌願軍分社副社長、北韓停戰代表團秘書處新聞組組長、記者團秘書長等職。

作為一名戰火中鍛煉成長起來的新聞戰士,半個多世紀以來,陳伯堅在新聞戰線上辛勤工作,奔波在第一線,為黨的新聞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歷任新華社國際部主任、副社長等職。

夫妻攜手報道抗美援朝

陳伯堅的愛人胡修亞也是一名新華社記者。1942年,18歲的胡修亞就滿懷革命熱情來到解放區,在新四軍【江海報】工作,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美援朝期間,她擔任新華社赴北韓開城記者團記者,參與新聞報道工作。據陳伯堅女兒陳燕松介紹,母親在北韓期間完成了大量戰地報道,特別是戰俘遣返的采訪工作,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

1953年陳伯堅(左)與胡修亞(右)在開城

陳伯堅的小兒子陳燕楠表示,這些文物保留在家人手裏,固然是對親人的懷念,但教育意義和文物的社會價值還不能充分顯現。抗美援朝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有更廣泛的受眾。因此,家人商量後共同決定把文物捐贈給抗美援朝紀念館,展示給更多人,讓紅色記憶在更大範圍內傳承。

來源:丹東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