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評太平洋戰爭中的沖繩之戰-對我軍作戰的影響

2024-01-06軍事

沖繩是日本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美國進入本土島嶼的最後一塊墊腳石。對該島嶼的爭奪是太平洋戰爭中最血腥的戰鬥之一。美國在那裏遭受的傷亡比在太平洋戰區的任何其他地方都多。在陸地上,美軍死傷和失蹤人數達7613人,傷員近32000人。在海上,有近5000人陣亡,7000多人受傷,這一數位超過了戰爭前兩年任何一場戰役的傷亡人數。超過110000名日軍死於該島。這些可怕的代價是戰略、戰術和地理環境變化的結果。日本最高指揮部放棄了阻止美國前進的計劃,轉而選擇讓敵人付出盡可能高的代價。在沖繩島,日本守軍形成了「一個三維、多層的相互支撐的火袋網路」,使攻擊者暴露在淪陷性的火力之下。美軍和海軍陸戰隊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將敵軍陣地一個接一個地驅逐出去。

與此同時,掩護兩棲攻擊並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的美國第五艦隊進入了日本岸基空中力量的射程,這些空中力量包括從九州、琉球和台灣地區發射的神風敢死隊。空海交戰雙方都損失慘重。日本對美國艦隊發動了10次主要的神風敢死隊突襲和400多次單獨出擊。第一次自殺式襲擊動用了355架神風敢死隊飛機,是聯合進攻行動的一部份,目的是為超級戰列艦大和號周圍組織的一支特遣部隊護航。日本的襲擊擊沈了7艘船,並損壞了17艘,其中7艘不得不從行動現場撤回。然而,大和號艦隊並沒有在這次穿越中幸存下來,它的淪陷標誌著日本水面艦隊的終結。在這場戰役中,美國海軍遭受了駭人聽聞的損失:

圖 12:沖繩之戰

戰術力量平衡。 中國分析人士認為,沖繩之戰是一場對美國一方非常有利的一邊倒的較量。根據軍事科學院的研究,美國依靠「絕對優勢」進行兩棲登陸。共有34艘載有2100多架飛機、約400艘水面戰艦和1100多艘支援艦(包括約500艘兩棲運輸船)的航母參加了此次戰役。大連艦艇學院的趙振宇觀察到,美軍擁有約1200艘艦船,其中包括至少40種不同型別的艦艇的壓倒性優勢。負責對兩棲部隊進行遠端支援的快速航母特遣部隊由16艘航母、8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54艘驅逐艦和約1300架艦載機組成。龐大的艦隊還包括一支由4艘航母、約250架艦載機、2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組成的英國分遣隊。美國第10集團軍的地面部隊約有18萬人。相比之下,美國部署的軍隊是日本軍隊的四倍多,艦船是日本海軍的32倍,品質上乘的飛機數量與日本海軍和陸軍航空兵的數量大致相同。

海軍力量的懸殊是馬利安納群島和雷伊泰灣交戰的結果,這些交戰摧毀了聯合艦隊。一項研究將這種懸殊比作「殺雞用牛刀」。 對日本在數量和品質上的優勢使美國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沖繩周圍的空氣和海洋。這種不受限制的進出是美國兩棲作戰的必要先決條件。正如趙振宇解釋的那樣:掌握了琉球列島周邊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為對沖繩發動兩棲作戰和登陸後在島上作戰創造了條件。只有牢牢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海空火力才能支援登陸部隊,後勤部隊和補給才能及時到達前線,封鎖才能切斷島外對敵方守軍的各種支持。另有研究一致認為,美國依靠「海空力量的絕對優勢」統領琉球周邊海空,切斷了日本對沖繩的增援,使美軍艦機能夠為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岸基空中力量。 就像他們關於中途島和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一樣,中國分析人士對岸基空中力量的殺傷力表示贊賞。意料之中的是,他們密切關註日本大量使用神風敢死隊(本質上是陸基載人巡航飛彈)及其在沖繩島爭奪戰中的作戰影響。一位分析師認為,隨著戰爭接近尾聲,自殺式襲擊的使用範圍擴大是不可避免的。美國艦隊的防空系統有效而強大,而日本飛行員素質和戰鬥經驗的下降使得擊穿敵方防空網路的損失率大大下降。因此,將資源和人力轉向單向任務變得更加便宜和容易。換句話說,日本轉向神風敢死隊是對海戰中不斷變化的攻防平衡的有計劃的應對措施。接著比較了傳統轟炸和魚雷戰術與神風敢死隊方法的相對有效性。前者的成功率往往不足10%,而自殺式襲擊命中目標的機率超過40%,有的甚至接近50%。

如果使用常規戰術,日本人預計會損失220架飛機,以對12艘艦艇進行登陸打擊。相比之下,一場神風敢死隊突襲會損失大約60架飛機來擊中相同數量的敵方戰鬥人員。從1944年10月到1945年4月,大約2900架日本飛機襲擊了美國艦隊。其中,超過2100架采用轟炸和魚雷戰術,而只有800架用於神風敢死隊。前一種方法對敵軍進行了58次命中,造成了356次損失,而後者達到了216次命中並付出了568架飛機被擊落的代價。換句話說,神風敢死隊中有三分之一的成功, 而六次常規打擊中只有一次擊中了目標。因此,日本有充分的理由押註神風敢死隊來保衛沖繩。為了攻擊近海的敵方艦隊,日本最高司令部下令啟動菊水行動,這是一系列大規模的神風特攻隊襲擊,旨在讓盟軍海軍付出高昂的代價。日本海軍和日本陸軍使用他們的岸基飛機來對抗美國對海洋的使用權。他們發動了十波重大空襲

第一次攻擊發生在4月6日至7日,共有699架飛機,其中包括355架神風特攻隊。這次襲擊擊沈了三艘驅逐艦、一艘坦克登陸艦和兩艘彈藥船,同時損壞了一艘戰列艦、八艘驅逐艦、一艘護衛艦和一艘布雷艦。日本軍隊損失了335架飛機。第二波發生在4月12日至13日,出動了392架飛機,其中包括202架神風敢死隊。這次襲擊擊沈了一艘驅逐艦和一艘登陸艦,並損壞了一艘戰列艦、六艘驅逐艦、三艘護衛艦和一艘登陸艦。襲擊者損失了205架飛機。5月初,多達300名神風特攻隊出動進行一系列突襲,一直持續到戰役結束。根據趙振宇的觀點,在菊水行動期間,神風敢死隊擊沈了大約30艘船中的26艘,對大約360艘戰艦造成了大部份損失。一些中國評論員把註意力集中在「神風特攻」成功的戰術效果上。美國人第一次遭遇菊水攻擊驅逐艦布希號和卡爾霍恩號的情況。

載人飛彈,即奧卡飛機如何撞上曼納特-L-阿貝勒號,將該艦撕成兩半。哈德利號和伊凡斯號對日本多次空襲的英勇抵抗。一位作者講述了神風特譴隊的襲擊,使快速航母邦克山號和企業號暫時無法行動,迫使第38特遣部隊指揮官、海軍中將馬克·米徹在四天內兩次轉移他的旗艦。這些記錄講述了神風特攻隊對美國艦隊造成的實際破壞和心理恐懼。還明確將超級戰列艦大和號的淪陷與岸基空中力量聯系起來。海軍分析人士強烈批評日本出動大和號及其護衛艦的決定,他指出,缺乏空中掩護導致日本艦隊被殲滅。他敘述說,從九州野谷空軍基地出發的第五航空隊由於燃料不足,只能提供有限的空中掩護。更重要的是,與大和號出動同時進行的第一次菊水行動消耗了很多日本岸基空中力量。

這種平行行動使得水面特種攻擊部隊不可避免地被分配到參與這場絕對的自殺式行動。對於美國方面來說,空襲大和號艦隊的時間和地點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據對陸基空中威脅的計算決定的。敵人的艦隊不得不被拖到九州島的日本飛機無法到達的地方,也不能再撤退了。對於美國方面,中國分析人士一致認為,成功登陸萩溪海灘,切斷了防禦者的南北交通,使攻擊者能夠迅速占領附近的讀谷和嘉手納機場。這些機場被證明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它們成為了美國人可以使用岸基飛機支持地面行動的發射台。同樣重要的是,美國在讀谷和嘉手納的戰術飛機在沖繩周圍進行了戰鬥空中巡邏,攔截日本神風敢死隊,擊落了數百架敵機。這些機場的遠端戰鬥機對九州的空軍基地進行了深度掃蕩,迫使日本人將他們的飛機重新部署到位於沖繩島的美國岸基空中力量射程之外的基地。

簡而言之,岸基飛機的存在與否對戰役的進行有相當大的影響。雙方都強烈地感受到陸基空中威脅的危險。 制空行動。 中國分析人士評估了美國如何應對空中威脅,因為沖繩行動使其部隊處於日本岸基空軍的範圍之內。對他們來說,美國的空軍和海軍力量采用了進攻和防禦手段,有效地削弱了日本的空中攻勢。然而,他們認識到,日本人仍然設法對美軍造成了重大傷害,尤其是對水面艦隊。較弱的一方能夠利用其日益減少的資源和選擇來施加沈重的代價。在登陸行動之前,盟軍艦隊釋放了其空中力量,在全戰區範圍內開展了削弱日本空軍力量的行動。艦載機轟炸了敵方在九州、四國、琉球和台灣地區的空軍基地,以隔離戰場並在進攻前切斷沖繩的空中交通。英國特遣隊,即指定的第57特遣隊,透過打擊日本在咲島群島、琉球南部和台灣地區北部的機場,

對空中壓制做出了貢獻。3月18日,在九州海岸附近行動的美國快速航母對敵方空軍基地進行了突襲。海軍中將的第五航空艦隊發起反擊,對「企業」號和「約克城」號航母造成了輕微的破壞。第二天,日本人襲擊了王峰號和富蘭庫林號航母。前者在撤退維修之前能夠繼續作業,而後者則遭受重創,艦體嚴重受損,造成724人死亡,265人受傷。這些遭遇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致命空襲。

圖 13:沖繩島的南北兩翼

雖然航母襲擊摧毀了日本數百架地面和空中飛機,並暫時削弱了日本進行空中反攻的能力,但中國研究指出,美軍無法消除來自九州的空中威脅。對於美國來說,有太多的飛機場分布廣泛且有相對較好防空炮兵防禦,美國無法消滅南部主島上的日本空中力量。因此,美國海軍在沖繩島附近水域部署了快速航母和護航航母,為兩棲作戰提供了保護傘。這反過來又使這些航母和相關戰鬥人員暴露在隨後的日本空襲中。日本的岸基空中力量迫使美國的機動資產固定在原地,阻止它們在其他地方執行其他任務。日本的岸基空中力量,尤其是神風敢死隊,迫使美國人發展精心設計的分層防禦,以保護他們的水面艦隊和島嶼行動。在戰役期間,美國海軍在沖繩周圍部署了一個由多個站點組成的艦載雷達糾察隊。

在每個預警哨所的中心,都是配備了傳感器的驅逐艦,以探測來襲的敵機和通訊裝置,以指揮美國艦載戰鬥空中巡邏。全副武裝的登陸艇支援艦為空中監視工作提供了額外的火力。在沖繩建立陸基雷達以緩解海上糾察隊的壓力之前,美國海軍已經設立了十幾個監測站,每個站點有兩到四艘驅逐艦和兩到四艘登陸艦。從1945年2月到5月,這些驅逐艦糾察隊首當其沖地受到了神風特攻隊的襲擊。在自殺式襲擊中,36起針對戰列艦和巡洋艦,54起針對航母,193起針對驅逐艦,占總數的近40%。在參與防空計劃的101艘驅逐艦中,有10艘被擊沈,32艘受損,傷亡率超過40%。盡管如此,美軍還是對日本空軍造成了沈重的打擊,擊斃了約1000人。

中國分析人士明確地將他們認為是沖繩周邊現代攻防反制空戰的前身套用於當代環境。解放軍的一項內部研究將美國在沖繩登陸之前的空襲行動描述為「飽和式空襲」的早期表現。它認為,美國對九州、四國、台灣地區和沖繩的機場和海軍基地進行的空襲給日本造成了嚴重損失,並使美軍迅速獲得了制空權。這種空中優勢使美軍能夠對沖繩的日本守軍進行後續行動。在21世紀的島嶼戰役中,飽和式空襲將「全面攻擊島嶼前線和後方的所有重要軍事目標,特別是防空系統和C4ISR[指揮、控制、通訊、電腦、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該研究進一步解釋說,飽和式空襲旨在一舉摧毀並剝奪對手喘息的空間和反擊的機會,從而確定戰役的行程。這是一種以強攻弱的空襲方式,強者在空中力量上享有絕對優勢且準備充分。

我軍的研究認為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空襲行動是現代飽和式空襲的典型。步兵學院的一本關於島嶼戰役的書將沖繩周圍的雷達警戒哨描述為海上綜合防空的早期表現,使防禦者能夠發現空中威脅並迅速做出反應。雷達的有效使用對周圍環境的感知是成功的關鍵。該研究認為,「美國海軍形成了環形預警雷達網路和防空火力系統,充分體現了聯合防空和一體化防禦的作戰理念。」 該研究進一步認為,防空努力預示著「制電磁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這是解放軍當下的首要任務。原南京軍區軍事研究室一位分析人士認為,沖繩戰役表明,「如果登陸方不能奪取和保持制空權,那麽兩棲作戰就很難取得成功」。根據作者的說法,解放軍的教訓是在未來的登陸戰役中采取「攻勢防空」態勢。我軍必須準備好先機制敵和制空於地。

具體來說,它「必須尋求一舉摧毀和有效壓制主要空軍基地和航空編隊等重要目標」。為此,我軍必須用常規彈道飛彈轟炸空軍基地,進行大規模空襲以捕獲地面上的敵方空中力量,並動用特種作戰部隊攻擊或破壞機場設施。攻勢防空的另一個要素是奪取電磁頻譜的指揮權,電磁頻譜是作戰單位相互通訊、感知作戰環境並將彈藥引導到目標的媒介。在對抗登陸中,解放軍必須在空中、海上和地面上使用各種電子幹擾方法建立「電磁屏障」,以降低對手的態勢感知能力。同時,必須使用電子戰進行佯攻以誤導和迷惑對手。此外,它還必須建立陸、海、空三軍的立體預警系統,以檢測來襲的空中威脅。最後,必須制定各種戰術,對敵人的指揮和控制系統進行「重點打擊」。特別是,必須集中力量摧毀對手的預警機,這是戰鬥力的關鍵環節。

如果對手感知周圍環境的能力受到嚴重破壞,可能會影響其整體表現,甚至導致癱瘓。這樣的行動將尋求解除對手空中力量的武裝、欺騙、探測並使其失聰,從而為兩棲行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這一觀點與解放軍的理論相一致,即要求在重大戰役開始時奪取資訊領域的指揮權並獲得空中優勢。 後勤。 就像他們對瓜達康納爾島戰役的評估一樣,中國觀察人員對美軍在戰鬥中的後勤保障實力給予了高度評價。贊許地將沖繩戰役描述為一場「海上後勤戰」。在支援艦中,近460艘是用於支持岸上行動的運輸船和兩棲艇。在戰鬥初期,這支後勤艦隊運載物資84萬余噸,補給彈藥近19萬噸,燃油120萬余噸。另一位觀察人士驚訝地發現,

在戰鬥中,大約270萬包香煙和2400多萬封信件被送到了部隊。美軍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關鍵在於強大的火力、周密的準備、制海權和制空權、出色的後勤保障。」中國評論人士密切關註跨越太平洋的遠距離供應鏈所扮演的角色。他們指出,西海岸的港口與沖繩相隔約6250海裏,需要超過25天的時間才能跨越這段距離。來自舊金山和西雅圖等港口城市的大部份物資必須經過夏威夷,然後到達馬利安納群島的轉運樞紐,然後再運往前線部隊。根據一項研究,單批貨物到達戰區的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20天。據時任總後勤部工作人員介紹,貨物的下單和訂單準備用時約30天,貨物的采購和裝載用時約60天,貨物的運輸又是一個月。鑒於這樣的時間表,精心的計劃和協調對於成功至關重要。供應鏈的重大中斷可能會對岸上的戰鬥產生重大的連鎖反應。

美軍占領慶良間群島視為完成供應鏈的關鍵後勤組成部份。該島群位於那霸海岸以西約24公裏處,是兩棲作戰的「理想的前進基地。這些島嶼為船只提供後勤保障,是一個可容納75艘大型船只,以及位於戰區附近的永久補給基地。慶良間群島為橫跨太平洋的漫長的補給線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終點,為船只、飛機和部隊提供了一個穩定而牢固的前沿基地,以及一個位於作戰區域內的後勤基地。此外,在戰役開始時就奪取這些島嶼的大膽決定使日本人失去了平衡,並剝奪了他們進行自殺式船只襲擊的發射台。兩位大校對美國人大加贊揚,熱情洋溢地總結道:「總之,對慶良間群島的征服和使用,無論是支持美國的戰鬥還是後勤,都是對戰鬥產生廣泛有益影響的神來之筆。他們是美國軍事戰略規劃中的重中之重。」

美國海軍為這次行動集結的龐大的兩棲和後勤艦隊是這場戰役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兩棲突擊部隊由八個運輸組組成。每組通常由15艘攻擊型運輸船、6艘攻擊型貨船、25艘坦克登陸艦、10艘中型登陸艦和1艘船塢登陸艦組成。除了管理龐大的艦隊外,規劃人員還必須協調分散在太平洋各處的部隊和物資的裝載,包括西海岸、夏威夷、新喀裏多尼亞、聖埃斯皮裏圖、所羅門群島、菲律賓和馬利安納群島。例如,他們必須協調從舊金山和西雅圖出發的13艘載有3000名士兵和30000噸物資的船只,從瓦胡島出發的39艘船,運載1.2萬名士兵和6萬噸物資;從馬利安納群島出發的60艘船,運載3萬名士兵和8萬噸物資。確保這支載有約18萬人和74.7萬噸物資的艦隊在正確的時間從不同的地點抵達沖繩附近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組織工作。

後勤支援艦隊包括加油船、彈藥船、醫療船、修理船、浮動幹船塢、遠洋艦隊拖船、航空運輸船和調查船。護航航母和驅逐艦保護這支艦隊免受敵人的威脅。實際上,這支艦隊是一個漂浮的海上支援基地。」 巨大的燃料消耗需要一個橫跨太平洋的儲存設施網路——從西海岸延伸到夏威夷,再到馬利安納群島,再到烏利希——以使美軍保持在戰鬥狀態。在戰役期間,隨時都有大約40艘加油船穿梭於烏利希和沖繩之間。從4月4日到20日,加油機為艦隊提供了167000桶重柴油和385000加侖航空燃料。截至5月底,石油公司已經運送了近850萬桶重柴油、25.9萬加侖輕柴油和47.7萬加侖航空燃料。滿足彈藥需求的補給是另一項主要工作。僅在戰役的初始階段就需要三倍於奪取馬利安納群島所需的彈藥。在海上,炮火和掩護特遣部隊轟炸岸上的目標以支持地面行動。

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其軍艦發射了572000多發5英寸或更大口徑的炮彈。高消耗率需要大量的補給。事實上,將艦隊的海上彈藥補給量描述為「令人難以置信」。在戰鬥中,彈藥船向快速航母特遣部隊交付了超過112000發大口徑炮彈、超過42000枚炸彈、83枚魚雷和810枚深水炸彈,這只是七個特遣部隊中的一個。張和王將岸上的後勤支持視為該戰役成功的另一個因素。美軍迅速在灘頭陣地上建立登陸點,以便有效地向前線作戰部隊解除安裝和運輸大量物資。從4月初到6月下旬,補給點解除安裝了超過200萬噸的物資。隨著部隊向南推進,前沿補給站被建立起來以到達前線。在5月的大雨沖毀了主要道路後,坦克登陸艦和履帶式兩棲車輛在沿海前沿倉庫和垃圾場附近的新登陸點向岸上運送補給。張和王發現,集中使用登陸艇在灘頭陣地直接解除安裝物資,大大提高了美軍行動的速度和突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