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無法和中國競爭!美忠誠僚機計劃或面臨重大變故:成本無法控制

2024-02-26軍事

在日前舉行的空軍與太空部隊協會最近舉行的年度戰爭研討會上,空軍已經宣布采購至少1,000架協作戰鬥機 (CCA) 無人機,波音、通用原子、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和安杜里耳等正在競爭「Increment One」的無人機設計,另有數十家公司透過開發自主技術、傳感器和其他任務系統、指揮和控制能力等子系統。

然而多位國會議員卻提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CCA作戰飛機並沒有達到美軍降低成本的目的,兩者成本幾乎差不多,與當時提出的CCA為可消耗低成本的理念相去甚遠,然而更令人憂慮的是中國在成本控制這塊做得很好,美忠誠僚機計劃或面臨重大變故!

美軍差點崩潰:無人加油機僅比有人機便宜幾百萬

按年度戰爭研討會上提出的要求,美軍將於2025年首飛,2028年將「首次投產」,不過到目前為止,美空軍只提供了關於「Increment One」無人機的要求和成本預測相關非常有限的細節,空軍希望得到一種比預期的航程較低但效能要求更高,這可能會讓成本遠高於早期預測的範圍,此前波音開發的艦載無人加油機的成本已經讓海軍「無法承受」。

波音的MQ-25「Stingray」計劃原本在2006年提出時打算開發一款能穿透敵方防空系統的隱形攻擊平台,屬於無人艦載機載監視和打擊(U class) 計劃,不過到了2012年時這個計劃從攻擊武器轉向了面向情報、監視和偵察(ISR)的飛行器,可以快速開發以執行低強度反恐任務,但這個任務在2016年2月1日時再次發生了變化,U class將將優先生產供給超級大王峰F/A-18的艦載空中加油機。

不過這款加油機仍然保留了「一點ISR」和一些通訊中繼能力,以及推遲到未來變體的打擊能力,U class同時滿足了海軍無人機打擊能力以及艦載加油機的多項需求,根據最新的需求,海軍在2016 年釋出了四份開發合約,預計於2017年釋出正式 RFP,並於2020年代初至中期投入營運。2016年7月,將此前已經命名為RAQ-25A的編號被正式修改為「MQ-25A Stingray」。

2018年8月30日,美國海軍宣布波音公司成為競賽獲勝者,並授予價值8.05億美元的四架 MQ-25A 飛機開發合約,2019年9月19日,MQ-25A首飛成功,2021年6月4日,首次加油測試成功,MQ-25為F/A-18F超級大王峰成功提供了空中加油服務,在後續的任務測試中,E-2 和F-35C進行了進一步的加油測試,MQ-25A大獲成功。到目前為止,MQ-25A計劃采購72架。加上此前的4架開發中的MQ-25A,總共76架。

MQ-25A長15.5公尺,翼展22.9公尺,由一台勞斯萊斯 AE 3007N渦輪扇發動機提供動力,航程為930千米,能提供7.25噸航空燃油,該機具有隱身飛機的造型,但它並不具備完整的隱身能力。

MQ-25A解決了美軍艦載機的「腿短」的問題,F/A-18的作戰半徑為740千米,在三四代機中也航程也不算小,F-35C的作戰半徑為1000千米,在五代機中這個數位不低也不高,在MQ-25A試飛成功後麥可·馬納齊爾少將表示可以用三架MQ-35A伴飛F-35C為其空中加油,擴大其作戰半徑。

解決了艦載機痛點的MQ-25A確實受到了美海軍的歡迎,要不然也不會計劃采購72架的艦載加油機規模,平均到每艘航母差不多也有6~7架了!然而在波音MQ-25A「大賣」的同時一個無法回避的成本問題也擺上了台面:

海軍預算采購76架MQ-25A的平均單價為1.5億美元,然而在2024財年的預算中,海軍采購KC-46A的加油機僅僅只有1.63億美元,看起來MQ-25A確實比KC-46A便宜很多,但事實上這兩種價格相近的加油機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

KC-46A發展自KC-767空中加油機,機長50.5 m,翼展48.1公尺,載油量94.2噸,相對於MQ-25A區區7.2噸燃油,前者是後者的13倍!並且KC-46A還具有硬管加油以及同時為三架戰鬥機加油的能力,然而單價卻只低了1000多萬美元,這個價凱米國海軍接受了,畢竟能解決痛點問題!但在2024財年國防政策法案或國防授權法案 (NDAA) 的新草案中國會議員提出了質疑,CCA無人機價格是否會超過有人駕駛戰鬥機的問題!

美空軍部長法蘭克·肯德爾曾表示,第一批CCA的成本預計為F-35隱形戰鬥機單價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根據公開資訊,CCA的預期成本大約在 2050至2750萬美元之間。但從MQ-25A的開發過程來看,成本似乎已進入了失控狀態,並且CCA承包商的公開言論中也可以了解到,未來CCA價格可能會步入後塵:

無人機制造商Kratos負責企業發展和國家安全計畫的副總裁勞勃·溫克勒 (Robert Winkler)表示,我們缺少的是控制成本。如果我們想要擁有一架成本合理的飛機,我們就不能使用精致的傳感器,但我們想要同樣的能力。」

勞勃·溫克勒的潛台詞是如果想要達到有人駕駛的五代機或者六代機的雷達與電子戰裝置同樣的水準,那麽這個成本很難下降,他同時表示:如果需要像有人駕駛的戰鬥機同樣的效能,那麽它的成本就會像有人駕駛戰鬥機一樣。

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總裁大衛·亞歷山大則認為,「我認為我們必須謹慎對待低成本。 ...[CCA] 需要具有耐損失性、可損失性...但你必須確保你不會生產出很多會失敗的東西,因為沒有人會想要這樣,」通用原子公司的亞歷山大表示空軍一直試圖擺脫的術語「可消耗」,可以非常籠統地定義為一種足夠便宜的系統,指揮官願意在高風險情況下失去它們,但仍然具有相關功能執行這些任務。

這些大佬已經給美軍打了預防針了,CCA無人機的成本不會低,當然已經有MQ-25A在前方沖鋒了,後面的CCA計劃壓力就小了許多,但這些高價值的無人機卻與當年提出的低成本可消耗性無人機計劃大相徑庭。

忠誠僚機計劃的由來:低成本、可消耗,從數量到品質都取勝有人機

CCA(協作戰鬥機)計劃的前身是「忠誠僚機」,這個概念最早是2000年代初期美軍提出的,當時的說法就是「Loyal Wingman」(忠誠僚機),用AI控制的無人機來擔任僚機的任務,這種作戰模式只需訓練「一輪」,也就是載人的長機飛行員在訓練期間即可配合無人的僚機進行適應力訓練,AI控制的無人僚機可以了解長機的操作習慣,長機也可以掌握無人僚機的各種特性。

在作戰過程中雙方可以密切配合,甚至在僚機「犧牲」後仍然可以將這個被訓練完成的AI拷貝到另一架僚機上直接獲得「一位」配合經驗相當豐富的僚機飛行員,當然作為「忠誠僚機」的無人機來說,並不單單是配合空戰,它的出現將變成任務多面手:

忠誠僚機是一架高度AI化的無人機,配合度絕對沒問題,並且還可以根據編隊任務執行需求,可以裝載偵察系統、武器系統或者電子戰系統,可能會使用模組化架構,比如掛載彈藥成為空中的「武庫機」、或者掛在電子戰系統內成為執行電子戰的無人機,或者掛載各種傳感器成為偵察機。

五代戰機為了追求極致隱身化,武器都內建,這導致內建武器彈艙裝載數量有限,可以用僚機載彈量作為儲備,另外像電子戰以及前出偵察等危險任務也可以有無人僚機擔任,最後在長機遭遇危險時這架無人的僚機甚至可以沖上去擋住射向長機的飛彈犧牲自己保護長機,就最後一點來說有人的僚機很難做到這點。

五代機或者六代機作為核心控制的戰鬥機,忠誠僚機作為沖鋒陷陣,偵察、電子戰、對地攻擊、保護長機等等,這些任務具有消耗性,簡單地說就是需要低成本但絕對可靠的忠誠僚機執行危險任務,即使損失了也可以快速補充,在當時美軍的規劃中,這種忠誠僚機的成本甚至可以低至有人駕駛飛機的1/5~1/10,這個計劃確實非常具有潛力。

這個與後續美軍「忠誠僚機」計劃的規模基本上是相互印證的!2023年12月20日,國防新聞報道稱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提出了「Replicator」計劃,要求在美軍兩年內部署數千架無人機以幫助對抗中國。

兩年內部署千架無人機不是啥大問題,比如伊朗的Shahed-136系列無人機隨便搞搞,但凱瑟琳·希克斯要求的1000架無人機是所謂的「忠誠僚機」,和空軍與太空部隊協會最近舉行的年度戰爭研討會上提出的CCA協同作戰無人機是同一性質,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然而從MQ-25A的成本控制上讓大家了解到,這1000架CCA的采購價怕是要超過1000億美元了。

美軍采購部長:中國一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美軍20美元

2022年7月6日,美媒TWZ線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China Acquiring New Weapons Five Times Faster Than U.S. Warns Top Official」(中國采購新武器的速度比美國快五倍 高級官員警告),參照了負責采購的空軍前副助理部長卡麥隆G.霍爾特少將的話稱中國花費大約1美元就能得到我們20美元的購買力!

霍爾特少將作為負責采購的空軍副助理部長,他的工作是監督服務合約的各個方面,從購買新武器系統到後勤和營運支持等,霍爾特少將認為中國除了能夠以極快的速度獲得新武器外,另外中國人的運作效率也高得多,美國在這點上無法和中國競爭。

卡麥隆G.霍爾特少將表示:「在購買力評價中,他們只需花費大約1美元即可完成我們20美元的購買力,」他同時表示:「如果我們無法弄清楚如何降低成本並提高國防供應鏈的速度,我們將會失敗。」

霍爾特少將認為美軍無法與中國匹敵的原因是在國防裝置、後勤和支持方面與實際購買需求的方式存在差別,但他認為更大的問題是資源系統:

從編寫正式需求一直到維持以及整個生命周期成本,為計畫的每個階段簽署預算的過程都非常緩慢。即使一項武器計劃在其早期階段取得了快速進展,但進一步的資金決策實際上可以阻止它盡快到達部隊,無疑這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TWZ的文章同時稱霍爾特少將並非第一個提出改革的美軍高官,早在2019年,當時的戰略司令部司令就曾提醒美國其國防工業綜合體已失去「快速行動」的能力。

這兩位都提到了美國的武器研發計劃已經失去控制,冗長的程式已經嚴重影響了成本與研發速度,但目前美國似乎並沒有出現有能力的「改革者」!不過筆者要說的是這兩位都沒有提到真正的關鍵,美國這個軍工復合體的運作流程!

從二戰以來美國已經變成了一個軍工復合體,在這個體系中不僅包括軍工企業的高層,也有美國軍隊的高官,還有美國政府的議員,甚至美國總統的上台都和這個利益集團相關,這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美軍裝備價格高昂並沒有肥水流到外人田,只不過買單的人是美國人民以及被美軍武力以及美元潮汐收割的各國民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