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軍營觀察|一個高原場站的「強能之路」

2024-02-06軍事

原標題:軍營觀察|一個高原場站的「強能之路」

「智慧+」為飛行保障助力

解放軍報記者 張磊峰 通訊員 章越

編隊起飛。

西北某地,一夜降雪染白了山巔,山腳下的機場跑道早已清理完畢。停機坪上,各類保障車來回穿梭,為即將展開的飛行任務做準備。

完成保障任務後,西部戰區空軍某場站場務連驅鳥技師郭映祿感慨道:「有了新技術支持,冬季飛行保障任務輕松不少。」

翻看該場站飛行計劃,多個單位多種機型同場組訓,占場時間橫跨黎明至傍晚,起降架次近百個……如此繁重的任務,何來輕松可言?

郭映祿指著跑道說,機場地處多種鳥類遷徙路線,每年冬季保障中,科學驅鳥是一道「必答題」。特別是固定時節,鳥群批次出現,增加了工作難度。

飛行前忙碌的準備階段,郭映祿和「徒弟」郭治才並未在保障點位觀望。他們一同前往機場導航雷達站,觀察雷達數據,掌握鳥群動態布局。伴隨著引擎轟鳴,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鳥類遷徙路線跟蹤追尋。

場務連李副連長根據無人機即時回傳畫面,結合部隊飛行任務和鳥類遷徙數據,透過智慧數據平台核算飛行任務時間,盡量避開鳥群可能抵達的風險區域。

確定後,李副連長按下對應區域的裝置開關,遙控智慧化驅鳥裝置進行驅趕。數枚光彈隨即升空,鳥群聞聲即散,逐漸飛離影響戰鷹起飛的區域。

據介紹,該場站梳理各類保障難點問題,邀請專家開展難題共解,探索「科技賦能」路子,研發資訊平台,透過采集、分析數據為保障人員提供處置依據,破解制約保障力提升的瓶頸阻礙。

李副連長說,過去場務保障主要依托人工巡查,保障人員需要在各區域執勤、觀察。如今各類保障任務透過新裝置收集數據,在平台完成數據分析,保障模式更為智慧。

完成驅鳥任務後,郭映祿掏出鳥情觀察本寫下相關情況。記者看到,本子上詳細記錄著不同季節鳥類活動的種類、數量等。

郭映祿說,「智慧+」走上飛行保障一線,保障效能提升、精準度更高,但保障人員的「看家本領」不能丟,還要加強經驗積累和技術學習,為保障力提升貢獻力量。

一個高原場站的「強能之路」

解放軍報記者 張磊峰 通訊員 鄧棟之 章越

飛行前的機務維護。

從人力到智力,「微創新」破解保障「重難點」

雪後清晨,進場路面布滿冰碴。此時,一輛滿載彈藥的專用車快速透過。冰雪路況下彈藥進場,對這個場站來說是常見季節性保障難題。

「場站地處高山之下,冬季的保障難題較其他季節明顯增加。」某型專用彈藥車上,負責押送彈藥的某大隊馬大隊長說,「為車輛加裝上新型防滑加固裝置,雪天再也不怕車輪打滑。」

這個改變,還要從往年的一次冬季彈藥保障任務說起。

那天,馬大隊長接到通知:緊急運送一批彈藥進場。彼時路面結冰,車輛進場需克服諸多安全難題,他們采取多種措施,才如期完成任務。

「遇到雪天就‘卡殼’,打起仗來怎麽辦?」馬大隊長萌生了一個想法:自主設計一種新型防滑裝置,加裝在運輸車上,使其便於冬季運輸、確保安全穩定。

在基層搞研發並非易事,官兵訓練任務重、沒有科研場地,一開始一籌莫展。

站領導了解到基層創新難題,隨即安排機關協調成立「創新工作室」,把站裏各專業技術骨幹、高學歷人才聚攏起來,定期組織課題式攻關,以難題突破帶動戰鬥力躍升。

站裏首次「創客大會」上,馬大隊長丟擲了他的想法,得到一眾「基層創客」支持。經過反復推敲、修改論證、模型演示,馬大隊長的想法作為「創新工作室」的首批計畫加速推進,車輛完成改裝升級,該設計還透過了專利申請,彈藥運輸不便的問題迎刃而解。

「群眾中有無盡的星火,集眾智形成燎原之勢。」該站領導表示,伴隨著使命任務的拓展,基層保障面臨各類新難題,他們調動官兵創新激情,開展群眾性保障革新活動,用科技助推保障「加力」。

去年入冬以來,氣溫較往年偏低,天氣變化快、復雜程度高。這也給場站飛行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氣象台保障人員在「創客大會」上提出大膽設想:「能不能研發一種探測裝置,采集影響冬季飛行的關鍵天氣資訊,代替純粹的人工觀測?」

保障有需求,就要敢於創新。大家翻閱資料、論證原理、咨詢廠家,最終確定在某型裝置基礎上,研發氣象探測平台系統分析相關數據。

一系列創新突破,也給保障人員帶來積累提升的機遇。「過去夜間執勤,要驅車去野外觀測,現如今有了新裝置,觀測更為便捷高效。」氣象台戰士邢銳說,他將節省出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訓練和研究中,為單位保障水平提升貢獻力量。

隨著夜間溫度降低,白天的融雪會在機場跑道形成一層薄冰。對於保障人員來說,冬季跑道維護一直是個難題。為此,他們與工廠專家攜手創新,對場道熱吹車進行改裝,效率倍增。

「創新工作室」聚焦破解冬季實戰化保障難點,累計進行20多項創新改造,其中3項被上級評為「微創新」研究成果,10余項被推廣運用,多名官兵因創新成果突出獲得表彰獎勵。

野外制氧制氮操作。

測試機場環境。

從粗放到精細,「流程化」實作保障「最優解」

這幾天訓練任務繁重,駐地又突降大雪,飛行保障的難度陡增。

外場值班的王參謀依托場站綜合保障資訊系統,科學合理地調配各類保障力量。他和場務、氣象等專業保障人員溝通積雪清理情況,梳理飛行計劃中明確的起降架次數,以及起飛順序、掛載彈藥種類等資訊,逐一輸入保障資訊系統,很快生成一套精準化保障方案。

以往,保障兵力計算主要靠人工測算,保障人員要根據不同單位、不同天氣,計算人員、裝備的不同組合方案,不僅費時費力,效益還不高。

「保障長航時、多機型、高強度飛行,科學統籌謀劃是關鍵。」場站飛行保障指揮室王主任介紹,他們在精準測算保障實力的基礎上,集智研發一款能夠合理調配人員、分派裝備的資訊系統,運用建模思維,精算保障流程「最優解」。

保障現場講究井然有序,忌諱雜亂無章。為此,他們緊盯指揮排程,統一保障流程規範,編寫【標準作業流程手冊】,制作保障卡片,實行按專業帶教,讀卡操作,確保多個駐訓單位同場組訓,職責界面一目了然、資源調配順暢自如。

在外場值班室,王參謀正在檢視系統資訊,電子顯示器上即時傳輸數據和畫面。王參謀給記者介紹,系統將各類追蹤資訊回傳,由系統判斷影響飛行安全的因素。

消除幹擾因素後,王參謀又根據當日道面復查、候鳥驅離的計劃安排,對剛出爐的保障方案進行人工最佳化,並根據季節性特點、飛行課目等內容,提醒不同保障人員註意事項。

「系統雖智慧但不是萬能,需要我們把它變得更聰明。」王參謀告訴記者,系統推廣運用後,一直在根據官兵使用情況改進升級,數據積累尤顯重要。

每次飛行訓練開始前,他們都會召開任務部署會,給保障人員明確需采集的資訊數據,在後續講評會上匯報,並由機關匯總、錄入系統,逐步摸清多種特殊情況下的保障方案,讓每次任務安排都能落到「保障末端」。

冬季保障,難度、廣度、復雜度都會有所上升,給保障「供給側」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根據保障方案中「算準」的時間,采用模組化編組、積木式組合的方式,組成保障小分隊迅速開展保障工作。連人員吃飯、換崗這些日常事務,都精算到了分鐘,最大程度地減少官兵冬季戶外作業時間。

在保障現場,記者看到王參謀還在不停地向系統內鍵入數據。已經得到了「最優解」,為何還要更新完善?

「保障需求是動態變化的,對應的保障方案‘最優解’也在變化之中,即時調整才能時時最優。」王參謀說。

場務連編隊除雪。

從常態到極端,「刻苦練」提升綜合「保障力」

大漠腹地,一支小分隊正在執行任務。面對復雜環境,他們提前做了功課,然而還是低估了季節性大風天氣對野外保障造成的影響……這次任務之後,場站黨委一班人開始反思。

他們意識到,想要打贏未來戰場保障主動仗,只盯著一般情況遠遠不夠,必須立足實戰,把特殊情況想到、把處置預案備足。最根本的是要清除保障人員頭腦中的「慣性思維」。

一次應急拉動訓練,恰遇寒潮,站領導借勢下達油料緊急輸送、機場緊急疏散、傷員緊急搶救等訓練課目。官兵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許多專業骨幹在「敗績」面前紅了臉、低了頭,把復雜情況考慮周全,成為大家共識。

冬季,在過去是訓練淡季,保障任務相對較輕。然而,隨著實戰化訓練節奏加快,冬季練兵備戰任務不降反增。去年入冬以來,上級多次組織大項訓練,場站保障能力再次面臨挑戰。

「打仗不看天氣,平時練就極端條件下的保障‘韌性’,戰時才能從容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一位站領導告訴記者,他們著眼極端情況,組織各專業領域進行專攻精練。

在航空彈藥分布式保障課目訓練現場,多個單位相關專業保障人員悉數到場,大家按照事先分工,快速協作完成陣地開設、裝備啟封等步驟。

值得註意的是,在航材應急撥付、油料分布保障等巢狀課目中,記者還看到了不少地方保障人員的身影。

「極端天氣或極端情況下,面對繁重保障任務,要善於調動一切資源,形成保障合力。」一名參訓負責人介紹,他們依托大項任務,不同保障專業的應急課目巢狀展開,培養人員應急情況下的協作能力,還借助地方優質資源彌補自身的短板弱項。

翻看該場站與地方運輸公司簽訂的合約,一條條「補充條款」讓記者眼前一亮。除了冬季極端天氣條件下行車註意事項外,他們還根據不同保障專業規章要求,明確極端條件下的裝卸標準、行駛速度等細節指標。

「不考慮極端環境,不充分預想預測,常規條件下保障得再好,也是‘過家家’。」一項項任務的完成,見證了該場站「強能」升級之路:針對特殊情況的應急預案更加貼近實際,極端條件下的預想更加充分,身處復雜環境的思路更加清晰……

該場站領導表示,一項保障任務結束後,他們註重總結經驗教訓,將「金點子」「好招法」納入自身應對極端環境、復雜條件下的保障要點之中,切實提升保障能力。

銳視點|強化「三種思維」提高保障力

楊磊

「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冬季,氣候嚴寒,這對於人員身心狀態、裝備效能參數都有不小影響。在民間也有「貓冬」這一說法,就是指為了避免寒冬侵襲,選擇減少活動量,保存能量、度過冬天。

我們許多部隊駐守在雪域邊關,冬季冰天雪地最為常見,但練兵備戰不能因為天冷而降溫。越是這種時候,官兵越要擦亮眼睛、枕戈待旦,為祖國和人民守護暖冬。在應對冬季保障難題上,要註重轉變思維方式,用科技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這三種思維,推動保障工作從人力到智力、粗放到精細、常態到極端轉變,把資源用在刀刃上,提高保障效益。

科技思維要訓強。科技之變改變了戰爭,也改變了冬季保障形式。「手提肩扛、你推我拽」被逐步淘汰,資訊化、智慧化走上戰場。冬季,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寒冷,在激揚官兵戰鬥精神、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基礎上,也要善於借助外力、引入科技,用科技含量提升工作品質,聚力提升機動保障能力、應急保障能力、彈藥供應能力等核心能力,加快生成現代化保障能力。

系統思維要樹牢。冬季保障工作千頭萬緒,哪個都不能懈怠。要統籌推進,需要很強的系統思維,把優質資源用到最合適的地方。其中,尤需改變過去那種不計成本粗放式投入,雖然也能實作最終保障目的,但代價過大,浪費嚴重,不永續。現在資訊智慧系統層出不窮,要積極運用,變「人腦算」為「電腦算」,把復雜事務算簡單、算清楚,方便各級集約資源、高效保障。

底線思維要培養。冬季戰訓任務相對較少,但一旦作戰,保障難度成倍增加。如若想著減緩備戰強度、降低保障難度,被動等著冬天過去,那無異於消極怠工,禍害深遠。要有「戰爭就在冬天打響」的觀念,多想想如何將冬季保障工作與極端環境下保障、戰時保障等中心任務結合起來,把條件設難、環境設險、課目設真,在真打實備中錘煉過硬保障能力。

本文圖片由任顧鎧、晁皓琨攝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