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裏一塊普通的黃土台地,80多年前在這裏發生了一場慘烈而有爭議的戰鬥,許多影視劇也都對這場戰鬥有過描寫,這裏就是關家堖。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敵後戰場,八路軍取得「百團大戰」前兩個階段的勝利後,日本人進行大規模的報復「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進入反「掃蕩」第三階段。
有一股鬼子,我們後來習慣把它們稱為岡崎大隊,在掃蕩的過程中,誤打誤撞地闖入了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的南口。兵工廠職工迅速轉移,很快守衛南口的特務團與他們交上火。因為沒有準備,兵工廠遭到破壞,這夥鬼子也慌不擇路,開始到處流竄。最終就來到了關家堖。
借助航拍,我們可以看出關家堖這裏是一塊高地,山頂是一塊面積不小的平坦區域,北面是斷崖陡壁,東西兩側坡度較陡,只有南坡比較平緩。
南坡的對面是一個比關家堖更高的柳樹堖,雖然高,但柳樹堖面積不大而且沒有陡峭的懸崖,所以我想這也是這股日本鬼子為什麽把主力安排在關家堖的原因。柳樹堖起到了防禦輔助作用,從柳樹堖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關家堖的小路。形成了以關家堖為主戰場、柳樹堖為外線戰場的形勢。
一股鬼子肆無忌憚的沖到根據地來,而且離八路軍總部這麽近,如果不回擊,那鬼子囂張的氣焰蔓延,將會有更多的鬼子敢於進到根據地。所以彭老總當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全殲這股進犯之敵。
1940年10月30日 至31日,第一二九師組織第三八五旅與第三八六旅主力、新編第十旅及決死一縱隊各一部,集中優勢兵力,對日軍第三十六師團岡崎大隊500余人進行圍殲。
往山上走,我們就能看到許多當年的戰鬥遺址,他們利用有利地形,把連成排的窯洞都給鑿通了。每孔窯前又安排了機槍陣地,陣地前,還挖有防彈的掩體,要是不靠近很難看到敵人,八路軍的戰士卻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
岡崎大隊這股鬼子在10月29日占領關家城高地後,即令下展及脅迫來的300多名當地百姓利用有利地形搶修野戰工事,你不幹就打,手段極其殘忍。
除了有利的地形和堅固的工事外,鬼子還有空中支援和輕重火炮,雖然我們的戰士不怕犧牲,表現的很英勇,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依然是成片的倒下,犧牲很大。
隨著戰事的進行,進攻受阻,且傷亡較大。在前方指揮作戰的陳賡和劉伯承先後向向彭德懷提出了意見,認為此處的地形對八路軍十分不利,要改變戰術打法,建議部隊撤圍,另尋戰機。
這也是關家堖之戰的一些爭議點,陳庚和劉帥已經提出了不同意見,彭老總認為不惜一切代價也必須消滅這支部隊,打的是一口氣,也給以後的小鬼子提個醒,根據地不是他想來就能來的。
但打仗也得想辦法,後面的情節大致和亮劍中電視劇中的演繹相似,電視劇裏李雲龍采取土掘的方式,靠近敵人後扔手榴彈然後再沖鋒,不做無謂的犧牲。真實的歷史也是如此,最終從關家堖的東側小路沖上了高地。
血戰兩晝夜,我軍以傷亡約600余人的代價,打死打傷日軍400余人,但最終未能達到全殲該敵的目的。致使關家堖戰鬥成為 「百團大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場惡戰。後來彭老總回憶說到,關家堖就是我這一生打過的四場敗仗之一。
至今關家堖之戰的爭議也很大,說打得不好,之後敵人的掃蕩次數大為減少,說打得好,完全是血拼,違背了之前打遊擊戰、運動戰的原則。到底該不該打,也只能是後人去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