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搞個叫「鬼子懵」的小玩意嚇破敵膽,空降兵組建的第七偵察大隊不廢一槍一彈活捉2名俘虜

2024-08-10軍事

在越南孟康縣新馬街東北的典朗地區,這裏地形復雜而艱險,植被繁茂,山高林密,陡崖眾多,高差達 1000 余米。以齋河為界,西邊屬於越方。齋河寬達 40 余米,水深 1 至 2.5 米,水流奔騰湍急。

為了捍衛邊境地區的安寧,進一步摸清該地區敵軍的兵力布局、陣地構造以及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由空降兵 15 軍組建的第七偵察大隊決心在 1 號界地區尋覓戰機,展開捕捉俘虜的行動。

時間回溯到 1985 年 6 月 9 日,根據所掌握的情報情況,偵察隊深入研究後制定了一套縝密的伏擊捕俘方案。他們組織起一個偵察群,並運用中隊長馬振祥精心研制的「鬼子懵」(一種以黑色火藥制成的煙火發射器),計劃在典朗東南地區設下埋伏,力求打響悄無聲息的戰鬥。

偵察群細致地編為 4 個組。分隊長項旭平帶領著 9 人,他們配備著 64 式消音衝鋒槍 6 支、56-1 衝鋒槍 4 支、861 電台 1 部、7013 對講機 4 部,組成了捕俘組,將在典朗東南 400 米處的敵人必經小路上悄然設伏,準備捕捉俘虜;副隊長張海利、軍醫劉英傑等 5 人攜帶 67 式消音手槍 1 支、56-1 衝鋒槍 4 支、861 電台 1 部,組成救護組,部署在 1 號界碑南側,隨時待命,準備沖向前去搶救傷俘和傷員;參謀朱海平帶領 11 人,配備 79 式輕型衝鋒槍 4 支、56-1 衝鋒槍 8 支、861 電台、10 瓦單邊帶電台各 1 部,組成接應組,配置在巖龍山東南 950 米處,時刻準備為捕俘組提供支援和接應;隊長馬振祥、副教導員曹誌振等 6 人,攜帶手槍 1 支、56-1 衝鋒槍 4 支、56 機槍 1 挺、861 電台、10 瓦單邊帶電台各 1 部,組成指揮、掩護組,部署在 1 號界北側,負責指揮和掩護偵察群的整個行動。

方案確定之後,除了少數人員繼續在 1 號界地區進行不間斷的觀察以掌握即時情況外,偵察隊按照戰鬥編組,在駐地附近選擇了與作戰地區相似的地形,攜帶與作戰相同的裝備,著重演練了走、藏、打、抓、聯、撤六個關鍵課題。他們還挑選了 5 名假設敵,按照預想的情況進行了反復多變的對抗演練,尤其重點進行了捕俘手與「鬼子懵」的協同動作訓練。經過戰鬥動員和偵察隊領導的多次檢查驗收,每一名隊員都達到了對敵人情況明了、對地形熟悉、對任務明確、對打法清楚、對協同動作和聯絡信、記號清晰的高度。

1985 年 6 月 28 日,天色尚未完全亮起,一支由 33 人組成的小分隊在中隊長馬振祥的帶領下,靜悄悄地潛入了典朗東南地區。他們在敵人必經的小路巧妙設伏,默默地等待著敵人踏入他們精心布置的陷阱。

清晨 6 時 30 分,指揮組發現了一名未帶槍且穿著便服的人從山崖口小路走下來,經過仔細觀察和判斷確定是越民後,他們選擇了放行。隨後,在 7 時 50 分和 8 時 20 分,又先後有兩批共 12 人經過,確認是種地的越民,他們再次展現出了令人欽佩的冷靜與克制。甚至在 9 時 25 分,一名婦女帶著小孩在伏擊區逗留,捕俘組依然沈著地繼續隱蔽,紋絲不動。

時間在這緊張而凝重的氛圍中一分一秒地流逝,終於,在 10 時 10 分,最為關鍵的時刻來臨了。兩名越軍出現在了小路上,一人戴著單軍帽、穿著便服,另一人則戴著盔式軍帽、穿著軍用襯衣,兩人均攜帶衝鋒槍。當第一名越軍靠近伏擊區的警戒位置並停留下來進行觀察時,氣氛緊張到了極點。然而,隊員們沈著應對,靜靜等待著最佳的時機。

當越軍進入伏擊圈,馬振祥果斷下令執行「03 號方案」,捕俘組長發出訊號,捕俘手王獻光迅速按下了「鬼子懵」的閘刀開關,瞬間,火光與濃煙猛然騰起。王獻光毫不猶豫地首先躍起,抱住一名越軍撲倒在地,就在越軍驚慌失措試圖扣動扳機的危急關頭,捕俘手李軍學迅猛撲上去抓住槍管猛推,子彈驚險地從頭頂呼嘯飛過。其他捕俘手也立刻行動起來,與越軍展開了激烈而殘酷的搏鬥。後一名越軍企圖回身逃竄,捕俘手張金勇毫不畏懼地撲向敵人,與胡明春等戰友一起成功將其制服。僅僅 3 分鐘,這場激烈無比的戰鬥便宣告結束。我軍在未放一槍一彈的情況下,沒有一人傷亡,卻成功地生擒了越孟康縣大隊 1 營 2 連的兩名上等兵,繳獲了蘇式衝鋒槍 2 支、匕首 2 把、子彈 54 發、手雷 1 枚、越幣 150 盾。透過對俘虜的審訊,獲取了孟康縣大隊編制、裝備、兵力部署等一系列至關重要的情報。

第七偵察大隊在典朗東南地區進行的這次伏擊捕俘戰鬥,無疑是一次極其成功的戰鬥典範。在這場戰鬥中,充分彰顯了我軍偵察兵那令人驚嘆的機智勇敢以及頑強不屈的戰鬥精神,他們以無畏的勇氣和卓越的智慧,在艱難險阻的環境中書寫了一段壯麗的傳奇篇章,成為了我軍軍事史上的璀璨之星,他們的英勇事跡將永遠被銘記和傳頌。